古村落就像一卷被历史遗忘在角落里的画卷,用木石砖瓦镌刻下一个个美丽的故事。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那些隐匿在江南山水中的古村,穿梭于青石小路之上,置身于山水之间,做一回山野村民,梦一段古村遗风。和小编一起去感受离萧山不远的绍兴冢斜古村有着怎样的江南古建筑之美。
冢斜的悠久人文历史必然蕴含着悠久的古建筑群。可谓是古建筑“活化石”。古建筑有始建于唐贞元9年(公元年)的“永兴公祠”;有始建于清乾隆庚辰年(公元年)“余氏宗祠”;有建于明、清的余氏老台门、高新屋、下新屋、上大院台门屋6座;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桥“永济桥”;有明、清官员来冢斜祭典舜妃、禹妃和永兴神的驿站“上道地轿屋”,有闻名全国的“冢斜古戏台”;有建于明末清初的“永济茶亭”和通往诸暨大、小西岭的山区邮道;有始建于清代的“下新屋古井”和大龙山麓的木瓜塘、刺菱塘和下塘湾塘等等,蕴含中及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我国难得的一处南方农村历史文化名村,对研究中国乡土建筑的整体布局、建筑型制、环境特色以及传统文化和合理的生活方式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除了众多的古建筑群,冢斜古村还处在青山环抱,绿水萦绕之中。村北大龙山,古时称东岩,与秦望鹅鼻同发迹于仙霞,其山气势磅礴,葱郁圆润。村南轰溪山,山形酷似屏风,山势挺拔清秀,气魄宏伟壮观。大、小狗山和螺山,层峦叠嶂,郁郁葱葱。村东草山、狮子山,山体连绵,横亘村首。村西象山、门前山,群峰拱卫,高低错落。小舜江北溪宛似官带,从古村西北向村庄东北沿着象山、门前山和轰溪山之脚下绕村而过,溪水蜿蜒、流水潺潺。村前是一大片平坦的农田,呈现出一派美丽的田野风光。
始建于唐朝贞元9年(公元年),为纪念唐太宗称为“五绝”的大书法家、大诗人虞世南而造。永兴公祠座落在冢斜大龙山南麓,建筑面积为平方米。祠内为二进,正殿为永兴大王塑像,后殿有如来大佛等塑像,前殿、后殿有厢房28间。年,永兴公祠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
又称明德堂,始建于清乾隆庚辰年(),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建筑面积平方米。宗祠门前立有两块刻有文魁和恩科的旗杆石板,祠堂内分为两进,其中前进沿廊口设有三米高的木栅栏,其楼上与两侧厢互为贯通;后进为7米多高的正厅。年,被公布为绍兴县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余氏宗祠内,建于清乾隆年间。呈正方形,有30多平方米,戏台顶部为卷棚式藻井,井中心为圆形八卦结顶,中置灯钩,藻井四岔角饰有“云鹤含瑞草”浅雕,外周方角置圆寿瓜柱。戏台有八字屏风,后场左右两柱楹联:“霓舞翩跹月倍明”,“歌声缭绕云还驻”,横批“广寒余韵”。
建于明朝末年,为历代受皇帝派遣的大臣前来冢斜祭拜舜妃禹妃墓地与永兴公祠所建,至今仍保留着当时大臣居住过的轿屋、马夫居所及关马的马厩等建筑。因此屋如“轿”,故称轿屋。据专家考察,此建筑的风格、建筑艺术、木结构形态很有可能属南宋的建筑,距今已达千年。
始建于明崇祯16年(年),占地约平方米,是冢斜最早的以台门格局造就的居民房屋群,系茂阳公所造。共有三进、两侧厢,楼上相互贯通。第一进和第二进设有穿堂,可以直至第三进最后一堂。据说清朝名臣余炳焘就出生于老台门。年,被绍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点。
原称下新屋台门,位于古村东侧,占地平方米,建于清乾隆35年(年),为国学生、诰赠资政大夫、晋赠荣禄大夫,二品官幼常公和其嫂为主建造。该台门前后三进,内设大院,台门口两侧立有两块恩科旗杆石板,东西边均有侧厢。年,被绍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点。
高新屋台门位于冢斜古村中部,占地约平方米,建于清乾隆50年(年),为国学生余元庆和余成方妻胡氏合建。该台门为二进,内设大院,东西为侧厢,院内采用山区特有的鹅卵石铺面,楼上第一进建有旱街,建筑特别讲究。年,被绍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点。
位于冢斜古村中部,占地约平方米,始建于嘉庆2年(年),建成后不久失火,于道光16年(年)为商贾余寿庭和余承恩重修合建。台门坐北朝南,前后三进,左右侧厢,一进已坍废;二进中间可贯通,为祭祖厅;三进有正阔屋五间(有弄堂),为冢斜台门最高建筑。
位于冢斜古村村西,占地约平方米,建于清康熙43年(公元年),为诰赠资政大夫、晋赠荣禄大夫、二品官御如公居住。该台门为四合院式,前后两进,左右为侧厢,呈正方形。楼上全部可贯通,台门口设有大门,可开关,天井为石板铺面。因整个台门坐东北朝西南,故称朝西台门。
位于余氏宗祠西侧,建于请道光元年(公元年),面积约平方米,为一进。由于该台门位于余氏宗祠旁边,台门不能朝南正面开门,只能朝东外开,故称为歪台门。台门坐北朝南,台门斗等已毁,残存一进;正屋面阔五间,带二弄;梁架穿斗式,用七檩用五柱带前后双步廊。
又称朝仪郎台门,系朝仪郎元功公建造,位于冢斜古村西侧,建于清乾隆40年(公元年),建筑面积平方米。因与余氏老台门相比,建造时间较晚,故称为新台门。台门为一进,两旁是侧厢楼屋,正屋三开间,花窗、牛腿等雕刻精美,天井用鹅软石。年绍甘线公路改建时,局部被毁。
位于冢斜古村西侧,始建于清乾隆30年(公元年),因台门明向几近正南,故称之为朝南台门。合式院,原面积平方米,为前后二进,现仅存三开间正屋一幢。
位于冢斜古村中部,建于清道光10年(公元年),建筑面积平方米,为二进,现仅存4幢危房。该台门为一进,大门靠左开,因它在村中,上已建有上大院,故名下大院台门。
在炎热的夏天,这里不仅是避暑休闲的好去处,也是摄影师采风拍摄的绝佳选择。带上相机和一份舒适的心情出发,总有收获在路上。
编辑:绍小少
资料来源:网络
绍兴市旅游委综合整理
白殿风症状北京中科医院坑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xs/47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