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

文化绍兴徐志耕1213我们共同的


这是最新一期专访

文字

视频20分59秒

内容摘要

本期节目对话

《南京大屠杀》作者

绍兴籍军旅作家

徐志耕

访谈实录

嘉宾亮观点

主持人:您好!徐老师,欢迎回到家乡,做客《文化绍兴名人面对面》。

徐志耕:谢谢。

主持人:今年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八十周年祭”,我们知道,我们中国人以及全球的华人都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缅怀遇难者,我手中拿着的这本书,就是您三十年前创作的《南京大屠杀》。这本书已经出版了二十六个版本,还译成了英文、法文、日文在世界发行。我们知道30年前,也就是年的时候,这本书一经发行就全部脱销,当月还印制了十五万册,您还能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徐志耕:可以。当时开始要搞首发仪式的时候,我们心里还有点担心有没有人买,谁知首发仪式还没有开始,书一放上柜台以后,马上有人蜂拥而来。后来人越来越多,到正式开卖的时候,我们的首发仪式还没有结束,下面全部人拥满了,他们通知我说快下去签名,后来一直到柜台都挤倒,一天大概卖了七千册,一个下午,七千册书全部都抢光。

(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五十周年祭日,长篇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在南京新华书店举行首发仪式,读者争相购买)

主持人:现在,创作这段历史的影视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特别的多,但您是第一个真实而全面地展开这段历史描述的第一人。为什么会与“南京大屠杀”有这样的不解之缘呢?什么是当时的创作初衷?

徐志耕:写这本书的初衷,开始是年8月15日那一天,抗战胜利四十周年的时候,我有一天路过南京有个叫北极阁的地方,看到很多人围着,我下车一看,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和遇难同胞,南京市在集体大屠杀的地方,侵华日军集体大屠杀的地方,建了十三块纪念碑。我当时也觉得这是很有纪念意义的事情,后来突然有一天我的一个朋友叫钱钢写了一本《唐山大地震》。我把这本杂志从北京拿回来的时候给很多朋友发了,有一个同事说,老徐,你也写一个“大”的吧!我说写什么呢?他说“南京大屠杀”。这一句话就把我原来的激情又点燃了。

主持人:当时首次对遇难同胞进行了一个统计,幸存者大概有一千多人,您是在这一千多人当中寻找了多少位幸存者进行采访?

徐志耕:年的时候,南京市政府在全市各地作了广泛的调查,当时调查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有一千七百四十多人,我就跟他们有关方面联系,说服他们。我从这个表格里面,一千多人里面找到一百个人,一百零几个人。

主持人:您还记得哪一位给您的印象最深刻吗?当时,您是拿着介绍信去的。

徐志耕:我记得离我们军区大院不远的地方,梅园新村后面有个叫桃源新村,我按照地址去找,因为这个老太太她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自己的丈夫和哥哥都被侵华日军杀死了,那时她手里还抱着孩子,孩子当年才不到一岁,她给我开门以后,我看到一个矮个子、白发的老婆婆,她接过介绍信看到南京大屠杀几个字,眼泪就流下来了,就全身都发抖,她怕。因为灾难深重,她守寡守了五十年,她的女儿没有父爱了五十年。

主持人:这段历史可以说真的是非常的悲痛、伤痛。您当时走访了这么多的幸存者,他们心理是很复杂的,您也很沉重,又是怎样与他们一起揭开这段不忍回视的惨痛的历史?

徐志耕:当我真正走进历史的时候,很多很多南京人心中都有一段永远抹不去的痛,我按照介绍信的地址去找他们的时候,有的人不愿意讲,因为重新揭开这个伤疤是很痛苦的事情。

主持人:什么样的触动,会让她们打开心扉呢?

徐志耕:我曾经从表格当中看到有一位妇女当年才十四岁,她和她母亲两个人同一日、同一个地方被日军强奸,我觉得这个事情非常有典型意义,就要去找她。但我要去找她的时候,大屠杀纪念馆一个副馆长,女的,她跟我讲,说老徐你不用去,这个人不会跟你讲,我女的我跟她去讲她都不给我讲。我作为一个作家来讲,我觉得我要写肯定要有形象的东西,我第二天就开了介绍信,到当地居民委员会,我说我想找一个人来采访一下,她说找谁,我说马大娘,她说好好好,我带你去。我说,不,你把她请来。因为不能去,我去了她家里有儿子有女儿,那个事情肯定不能讲,她说好,她就把她请来了,我就和她在居民委员会办公室里面,那怎么开头呢,我就说马大娘你好,我说明年是南京大屠杀五十年了,当年日军很残暴,是吧?她说是的是的。我说你有没有看到日本兵杀人啊,她说看到了,我说你怎么看到的,她说日军进城的第二天,她从家里的窗户往外面看,外面有个桥叫草桥,她说在草桥上有两个日本人拿着刺刀把一个中国人杀死了,她都看到了,我说,噢!我说日本人欺辱妇女?她说点点头说,是的。我说你也欺辱过?她一下子愣了,惊了一下,她说你怎么知道的?我说前年居民委员会调查的时候表格上写着的,她点点头,我说当年是这么回事儿,她就给我讲她的故事。这是一个非常悲惨的故事。

主持人:日本的这种血腥对于我们来讲是一种耻辱,对于那些遇难者来讲,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所以您能够真实地把它记录下来,呈现了我们现在这样的一本书,一本厚重的历史。那么,在创作了《南京大屠杀》之后,您并没有停止对这段历史继续探寻,还出了《血债》《血证》《血祭》和《血谊》等一系列的作品。为什么会没有停止这样的脚步,继续在写其它的作品呢?

徐志耕:那么我这本书,首先我觉得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真实。我写的事情都是真实的,只有真实才有力量,才有意义,这作品才有生命。所以我这个写了以后,既然受到大家的重视,我觉得不能停下笔来要继续写,我第一篇写了《血证》,这是一个很有爱国意识的青年。他把这个本子一直带在身边,后来经过其他人收藏,这本东西藏了十年,只有到审判日本战犯的时候作为证据,在军事法庭上拿出来的时候,当时南京大屠杀的主犯叫谷寿夫,所以谷寿夫看了这个证据之后就没有话说,脸孔马上变白了。所以我把这段故事写出来,对南京人没有忘记五十年以前的伤痛。这是一种民间的,这是一种心里永远铭记的记忆。所以我后来写了一系列的东西,先在报纸上发表,后来又收到书里面去了,从原来的二十万字,现在扩展到三十三万字了。

《血证》的保存者吴旋(左一)、作家徐志耕(右一)

主持人:您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知道您是年入伍的,毕业于南京大学的中文系,后来在部队工作,比如说北京、舟山、还有我们绍兴、南京的部队都工作过,从事宣传工作。您最初是一位记者,做过编辑。

徐志耕:先在北京《解放军报》,我是作为一个战士提升起来的,到北京《解放军报》当记者当了八年,后来到南京《人民前线报》,当编辑记者当了十年。

主持人:那么,您是怎样走上这条文学创作之路呢?

徐志耕:第一,我在报社工作这么多年,有一种体会就是,感到报纸上篇幅太小,有些东西不太,话没有说完,很多有意义的东西不能写出来。第二个我也喜欢文学,所以我当兵以后第二年我二十岁生日的时候就写了首诗叫《我为人民守海岛》,我对文学有兴趣。

主持人:年的时候,您有一个报告文学《莽昆仑》获得了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徐志耕:这是年发表的,我是年,北京解放军总后勤部邀请全军作家,到他们部队去采访,我当时就挑选我说我要到青藏高原去,那个地方有一个青藏兵站部,青藏部兵站部是全世界最高的军营,这个地方的环境非常的艰苦,缺氧,人在那里很艰难,很多人都早早的牺牲了。那里团级干部没有活过45岁的,所有干部、战士,每一个人的心脏都不符合标准,都非常肥大,因为他们,我们呼吸一分钟70次,他们要呼吸多次,所以在这样的地方,我去写他们,我觉得对我来讲也是一种挑战,我写他们,我觉得是一种责任,所以这篇作品写出来以后反响很大。

(年5月,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主持人:这是一种使命和担当!那么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到今天,我们党的“十九大”刚刚胜利闭幕,在新时期的新使命、新担当下,您觉得作为我们中国人举行公祭南京大屠杀这样的祭奠活动,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徐志耕:国家以这样的形式来祭奠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它是有深刻意义的。教育我们年轻人不要忘记,教育我们经过苦难的人重温这个苦难,没有经过灾难的人要牢记这个灾难,它由南京个人的记忆,升华成了南京的记忆,升华成了国家的记忆,实际上也是人类的记忆。

主持人:这段惨痛的历史已经整整过去了八十年,但是仿佛就在昨天,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有很多人不去读这段历史,他是感受不到的,您觉得我们都应该再去做些什么,重温这段历史。

徐志耕:这段历史我觉得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多的,最重要的是大家要牢记一点。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只要把经济搞强了,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提高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国家强大了,国防才能巩固,才不可能被人欺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必须万众一心,要有一种民族的危机感,也要有民族的自尊心。

主持人:少年强则中国强,孩子是民族的希望。我们了解到,有一个出版社一年以前邀请您再对孩子们重述这段历史,让您写一本书,这个月这本书已经问世了,是桌子上这本,给我们的观众朋友们看一下,《年,南京记忆》,我们也很想知道,因为孩子的这个独特视角和我们大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您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是怎样还原这段历史,又能顾及到孩子的感受?

徐志耕:这个是历史,怎么样给孩子们讲,我曾经也怀疑,也犹豫过。为什么?因为孩子是花朵一样的,我怕这里面非常残暴血腥的暴行伤害他们这种幼稚的、纯洁的心灵,但是我还想到了几个事情,第一个是我见到日本的孩子,参观我们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时候,两个手蒙着脸,流眼泪哭。有一个叫片平裕香的日本女孩子,我采访她的时候,她讲,我没有想到我们日本做过这样的事情,我不愿意做这样的日本人。那么我想这个东西对孩子的教育是有意义的,他们知道善和恶。还有呢,我在采访南京七家湾的时候有四五个小孩儿,小学生背着书包跟着我走,我采访一家他们跟着一家,我问他们干什么,他们觉得这个故事我没有听过,所以孩子需要知道历史,我又想到我这本书里写到,我采访到的这么多人,当年都是孩子,他们到现在都记忆这么深,而且我里面写到了很多家庭,原来很多欢乐的家庭,使他们变成了孤儿,他们需要记住这些东西。所以我觉得从这个角度上讲,应该给孩子们写一本书,我这本书重新编辑,把很多血腥的残暴的东西,对孩子不利的东西删掉了,加上了很多有适合孩子特点的东西,比如说这本书有很多插图,就是把年南京的那种风情,当时孩子们的那种生活场景有所表现。

(《年,南京记忆》绘者姚红与本书作家徐志耕等)

主持人:我们也期待这本书在全国很多的中小学能够广泛推广。您的文学创作之路走了不仅仅是三十多年,可以说是一辈子,那您觉得,应该保持怎样的一种激情和创作的源动力,持续不断地让自己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徐志耕:一个作家的创作,也是有高潮有低潮,只有感动了,作者被感动了,他就有这个激情去写。所以一个作家来讲。对生活要有激情,对明天要有信心。

主持人:您是咱们绍兴籍的作家,我们很荣幸,绍兴也是文学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每次回到家乡您感受都是不一样的,绍兴近年也在打造“文学之城”高地这样一个构想。您觉得作为咱们绍兴人,应该给家乡这样的一个构想再提出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徐志耕:我的故乡绍兴是一块有丰厚文化积淀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出过很多名人大家。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文学家,那是闻名世界的。所以要使一个地方繁荣起来,打造一个文学高地,这个出发点很好,但是它需要有它的气候,现在主要的条件,我觉得是要有一批热爱文学的人、热爱文学的青年,再得到领导的支持,这个恐怕文学就能繁荣起来。我现在很期望我们绍兴出很多文学新人,重新繁荣我们绍兴的文学艺术。

主持人:这些文学青年也都是从孩子的时候,逐渐的积累、沉淀的,就像您今天推出的这本书《年,南京记忆》,我想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也是对我们绍兴的孩子们一个最好的礼物,谢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谢谢您。

徐志耕:谢谢。

访谈后记

——传播者和他们所作的不懈努力应该被记住。他们看待历史的视角更加微观,在他们如今已发黄的稿纸上,历史变得不那么遥远。

寒冷的十二月,对于今天这位访谈人物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无数个寒冬,无数个12月13日,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他始终坚守。嘉宾是绍兴人,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邀请,参加今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举办的第四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而公祭日的前两天,他心念家乡,特地千里迢迢赶回来做“毋忘国耻、强我中华”的爱国主义主题

演讲。

(徐志耕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从年开始,在长达三十年的岁月里,他不间断的补充、完善这部被誉为“中国民族苦难一个缩影”的史实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这也是我国作家写的第一部全面、真实、生动而深刻反映那段历史真相的报告文学,这本书至今已经出版了26个版本,还被翻译成英文、法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发行。年一经首发,当日就全部脱销,当月发行了15万册。

从他口中了解到,曾经接受过他采访的多位幸存者们如今也相继离开了,仅剩的一位采访对象当年还只是个幼童。书上都是真实的惨痛回忆。早一个月就收到了徐老师的书,在写采访策划提纲的时候,翻开那历史血染的黑白旧照我不禁落泪,徐老师说太感性的人是“当不好”记者的,他与我提起同样写过这段历史、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位伟大的记者——被誉为“南京人民的好女儿”的张纯如。

(徐志耕(左一)和张纯如(左三))

有人说,没有张纯如,世界将不知道南京大屠杀;也有人说,很多人知道南京大屠杀,却不认识她。她晚于徐老师创作同一题材的《南京大屠杀》十年,她在研究这段历史和写作的过程中,经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作为一个女记者,她在面对尽显人性恶劣、残忍血腥历史的时候,还遭到了日本右翼势力的报复和骚扰一直生活在恐惧中,后来她换上了抑郁症,在年的时候,在自己的车中开枪自杀,那一年,她36岁。其实,她完全可以选择不走这样一条路,她可以在有生之年好好做别的研究,实现众人们所羡慕的留学后的“美国梦”。

鲁迅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张纯如选择去研究这一段历史,并且以这种方式呈现给世人,直至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是她认为的“与她有关”,也是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多少应有的一份职责和担当。

回望历史、触碰记忆,文艺作品是最生动的媒介。这些年来,面对南京大屠杀惨案,无数文艺工作者通过电影、戏剧、报告文学、雕塑、纪录片等艺术手段,将南京大屠杀惨案还原、再现。

文艺工作者的当代职责,就是让历史变得更加具体、真实,让它变得更有传播力。年12月,军旅作家徐志耕首推这部30年期间还在不断完善的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年12月,张纯如出版《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年,美国导演郎恩·乔瑟夫推出纪录片《南京梦魇》;年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全国公映,催人泪下;年,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全国公映,再次引发强烈爱国热潮。同一题材还有国外导演拍摄的《拉贝日记》《黄石的孩子》《屠城血证》等,包括一部很少有人看过的日本纪录片《南京,被割裂的记忆》,该纪录片于年,由导演武田伦和与一名大阪退休小学老师松冈环女士共同制作。他们对超过名中国受害者和余名的日本兵进行采访,将被采访者的口述资料以中日版本交叉呈现出来,直指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这名日本导演用中国话来形容“是条有血有肉的汉子”。

南京的痛苦是全人类的痛苦,南京的记忆是全世界的记忆。这些作品,在追述苦难记忆、还原历史真相的同时,更是对国人的振奋和激励,它唤醒我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珍惜,激发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将历史镌刻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间,而盘旋在南京上空凄厉的警报声,在深入骨髓地提醒着我们:“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就将被迫重演历史。”——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

“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原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梅汝璈

栏目介绍

游弋古今,解读别样绍兴,

对话大家,感受睿智人文。

《文化绍兴·名人面对面》在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和绍兴市文联的指导下,是一档由绍兴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影视频道全新推出的以“立足绍兴、辐射全国,汇聚名家、浸润文化”为定位、展现绍兴独有地域和人文特质的大型访谈类节目。

在您的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专业
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xs/4963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