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绍兴市 > 绍兴市习俗 > 绍兴古都水系应用的特色
当前位置: 绍兴市 > 绍兴市习俗 > 绍兴古都水系应用的特色
[摘要]:绍兴古都充分利用自然河道作为护城河,依据河水流向和水流的缓急而建成曲折有致的城垣。并充分利用水网地带充足的水源,将都城建设成一个周连贯通的沟渠系统,形成纵横交错的都城水系,成为名闻中外的水城。都城城址置于天然江河水系之中,使都城形成较高的河道密度和巨大的调蓄能力,从而可以综合解决都城防御、供水、灌溉、排水、防洪,以及航运等一系列问题,并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越国绍兴都城是中国毫无争议的具有年以上历史的水城,都城的建筑充分考虑了河道流向和流速,进行了正确的规划设计,其形制之别致,水系之发达,功能之完善,堪称古代城市规划理论实践的经典。
一、因水而建的城垣
春秋时期,我国的都城规划理论已发展到相当的水平。《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它指出都城选址的原则,要注意地形高低相宜,既不宜过高,使水用不足,也不宜过低,以减少洪水灾害。都城依山傍水而建,既利于防御,又有水运之便;强调了筑城建都既要充分考虑水源问题,以便于取水,解决城市用水,即“水用足”;但又不能忽视都城的防洪排涝问题,而且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尽可能简化防洪排涝的工程费用,即“沟防省”;并根据自然地形相宜布局,即“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是古代根据自然地形布局的城市规划理论。
首先,绍兴古都在城址的选择上,根据范蠡“不处平易之都,据四达之地,将焉立霸王之业”的意见,[1]将都城从会稽山区北迁到沼泽地边缘的今山会平原的绍兴城位置上。从大环境来说,山会平原在地形上是一个南北向的缓斜坡,从会稽山山麓线到当时的后海(杭州湾)海岸,今绍兴城恰恰处于中间偏南的地理位置。山会平原东有东小江(曹娥江),西有西小江(浦阳江),今绍兴城正处于东西两江中间的地理位置。可见,在越人眼里,新都的城址是“平易”、“四达”的。“平易”是指地势平坦;“四达”是指都城的交通便捷,特别是水路交通。从小环境来说,绍兴古都又建在山会平原的冲积层崛起的九处孤丘上,在地理位置上确实具有攻守两便,进退咸宜的形势。
其次,绍兴古都在城墙建置上,利用了天然江道作为其大城护城河,充分考虑了河道流向和水流缓急,进行了正确的规划设计。中国古代的城市叫城池,“城”指城墙,“池”指的是护城的壕沟即护城河。在城墙的四周,一般情况下,由人工挖筑壕沟,再引水注入,形成保护城墙的一道屏障,叫护城河。护城河里必须保持一定的水位,除了军事防御需要外,还有供水、消防上的考虑。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护城河的意义非同一般。会稽山北麓有许多溪水向北冲激而下,今天的平水江、南池江和坡塘江是其中较大的几支。坡塘江北流,于城南廿亩头汇入今环城河(今称风则江);平水江流到今稽山门处,稍东折后仍向北流。两江最后都向北汇入沼泽,注入后海。绍兴古都东、西两城墙主要就是依此两江而筑,并利用了天然江道作为其大城护城河。西城墙不与小城西城墙相接,而是东移至今拜王桥附近,沿江空出一片土地(今鉴湖新村、严家潭、绍兴文理学院河东校区),这是为削弱洪峰的正面冲击而设置的。把这一带辟为滞洪区,以减少洪水对城墙的威胁。后来的大城南护城河必定是沟通两江后而形成。以天然河道作为护城河,并在沿江易遭洪水冲击之处空出一片土地辟为滞洪区,以减少洪水对城墙的威胁,可见当时人们驾驭水环境的水平是极高的。
再次,绍兴古都在“外郭筑城而缺西北”的问题上,[2]也足以窥见当时人们驾驭水环境的能力。大城西北是指蕺山—府山一线,这一线河道众多,纵横交汇,包括有现存的环山河、西小路河、上大路河、萧山街河、蕺山河以及可以恢复出来的水澄河、新河弄河等等,密集交叉的河道本身就是一道天然的城防。尤其是上大路河—萧山街河、新河弄河、水澄河呈“三”字形层次排开,宛然是三道天然的防御工事。考今上大路河—萧山街河以北蕺山以西地域,地势明显低于上大路河—萧山街河一线南岸,这一地域在春秋时代当为一片沼泽湖泊,石家池应是这一片沼泽湖泊的遗存。所以,大城所缺“西北”之地,其实是一片沼泽湖泊广布、河道纵横交错之地。天然的河湖沼泽水环境完全能够替代城墙达到御敌的目的。同时,再考之蕺山—府山一线,我们发现九山中有六山位于这一地域附近,东有蕺山、白马山、彭山,西有府山、火珠山、蛾眉山,完全可以藏军于这些孤丘后面,突发奇兵,对来犯之敌形成围剿之势。从军事御敌的角度分析,我们不得不折服于当时人们“因天材,就地利”,驾驭水环境的能力。
此外,按照惯例,古都城门应设置在南北、东西主轴线上。而绍兴古都为了适应地形和水利上的要求,城门、大道采取不对称布局,亦显别致。它的东、东南、西、西北、北,皆有水、陆双重城门,这些不对称的城门显然是为了配合河流与道路系统。如西北角的迎恩门(俗称西郭门)和东南角的稽山门,设置在城市的对角线上,迎恩门被巧妙地安排在可以控制河流与道路的位置上,坐落在运河通向城市的最近处。城正南又有单独水门植利门(俗称南门),这是引南池江入城的通道,成为贯通都城南北的主河道(今称府河),南池江穿城而过,经昌安水门而出城,汇入直落江(出三江口入后海之主要河道)。城北,通往水陆交通系统要穿过蕺山、白马山间的一个隘口,这就决定了城北昌安门(一名三江门,通后海)的位置与正南植利门并不对称。绍兴古都城门往往因水而设置,出现水、陆双重门,水、陆门并重,甚至于水门多于陆门的现象。
图1古越国水利图
总之,绍兴古都充分利用自然河道作为护城河,并考虑到河水流向和水流的缓急而建筑城垣,其都城的形制并没有按照传统生硬地建成正方形或长方形,而是有别于平常,将城垣建造得曲折有致。
二、河网密布的水城
《管子·度地》说:“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泻,因大川而注焉。”这里指出,选择都城城址应水脉周通,便于取水,更应排水通畅,直注江河,把排水条件放在选择城址的重要位置。绍兴古都的规划建设正是根据这一学说,充分利用江南水网地带充足的水源,将都城建设成一个周连贯通的沟渠系统,并排水于江河中,形成纵横交错的都城水系,成为名闻中外的水城。
首先,充分利用天然河道,使都城城址置于天然江河水系之中,这是绍兴古都在规划建设中的一大特色。流经都城的天然河流有三条:(1)平水江,又名若耶溪,源于平水镇岔路口村上眉岙茅园岭,流经岔路口、平水江水库、平水、铸铺岙、望仙桥后有上灶溪注入,出龙舌嘴,在稽山门汇入今环城河。主流全长23.55公里,支流总长.05公里,集雨面积.42平方公里(含上灶溪),是鉴湖水系最长之山溪河流。(2)坡塘江,源于南池岙底坞之妃子岭,经施家桥、栖凫、琶山、横桥,于廿亩头汇入今环城河。主流全长4.1公里,支流总长8.7公里,集雨面积13.39平方公里。(3)南池江,与坡塘江同源,经南池、陆家葑、任家塔,在南门汇入今环城河。主流全长6.7公里,支流总长22.6公里,集雨面积21.43平方公里。[3]都城建筑在平原上最大的河流今平水江(若耶溪)旁,不仅大城东、西两城墙主要就是依平水江和坡塘江而筑,利用了天然江道作为其大城护城河;而且还以南池江直接引入城中,成为贯通城市南北的主河道。这三条天然河流是绍兴古都城市供水和防洪排涝的主要通道,成为城市供水、排水的重要保证。
其次,改造沼泽湖泊,建立都城自身纵横交错、状如蛛网的水系,形成了城内河湖密度很高的“水城”,这是绍兴古都在规划建设中的又一特色。
(1)绍兴古都城墙内外皆有环城河。《越中杂识》记载:“府城内外皆有濠”。[4]钟翀博士把这种城墙内外皆有濠的构造称之为“夹城作河”构造,[5]他指出,所谓“夹城作河”,是指某一城市的城墙,除通常所见一条“外濠”环绕于其外侧之外,在城墙内侧,还有一条“内堑”环绕的城池景观;这种城市布局中,城墻被紧匝其周的“外濠”、“内堑”两重河道所夹,使城墙及其护坡部分形成看似环礁岛的环带形状。并认为这种“夹城作河”构造,迥异于在中国中原所形成的城市规划传统,不见于中国其他地域的古城营建之中,形成吴越地区古城景观之一大特色。
(2)通过改造沼泽湖泊,形成城中纵横交错、状如蛛网的河流。据《越中杂识》记载,城中河流“其纵者,自江桥至南门,北至昌安门;其横者,自都泗门至西郭门。中间支河甚多,皆通舟楫。……自通衢至委巷,无不以水环之。”[6]延至近代,城内仍有主要河道如西兴运河、府河、衙河、断河、鱼化桥河、五马河、若耶溪、咸欢河、八字桥河、南街河、投醪河、都昌坊河、草貌桥河、新河、水澄巷河、西小河、山阴县河、后观巷河、前观巷河、狮子街河、酒务桥河、和畅堂河、内护城河等大小河流33条,总长60余公里,[7]古城面积为7.6平方公里,城内河流密度高达7.9公里/平方公里,成为名闻中外的水城。
(3)城中除了河流,还有众多湖泊。据清光绪十八年(年)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载,当时尚有曲池、双池、寺池、大池、东大池、蜻蜓池、石家池、里石家池、月池、碧霞池、洗马池、北海池、送嫁池、韩家池、三角池、庞公池、王衙池、月牙池、天池等湖池不下20个。现在,虽然大多数湖池已被填埋,荡然无存。但东大池(今东大池公园内)、韩家池(今绍兴饭店内)、寺池(位于寺池路)、王衙池(位于王衙弄)、蜻蜓池(今东池花园小区内)、石家池(位于石家池沿)、北海池(今国际大酒店内)、庞公池(今西园内)等至今犹存。
(4)都城水系之发达,我们还可见之于城门的设置。都城出现水、陆双重门,水、陆门并重,甚至于水门多于陆门的现象。《越绝书·记地传》记载:大城有“陆门三,水门三”,水、陆门是等量的。有文献可考的,有东郭门、雷门、北郭门,余均失载。东郭门,《越绝书》载:“山阴古故陆道,出东郭,随直渎阳春亭;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据此,东郭门既有陆道又有水道,可能是水陆门并存的。雷门,《水经注》载:“阙北百步有雷门,门楼两层,句践所造,时有越之旧木。”说明北魏时雷门之城楼原有木构建筑物还存在。嘉庆《山阴县志》云:“正东,曰五云门,古雷门,句践所立。”据此,雷门就是五云门的位置。关于北郭门,《越绝书》提到“句践之出入也……去从北郭门”。又“北郭外、路南溪北城者,句践筑鼓钟宫也”。故北郭门应在城北,疑即今昌安门,这是都城通往后海港口的主要通道。如宋嘉泰《会稽志》所说:“北门引众水入于海”。嘉泰《会稽志》记载,当时有城门九座,多与水相关:“东曰都泗门、曰五云门,东南曰东郭门、曰稽山门,正南曰植利门,西南曰西偏门、曰常禧,正西曰迎恩门,北曰三江门。凡城东南门有埭皆以护湖水使不入河,西门因渠漕属于江以达行在所,北门引众水入于海”。[8]元杨维桢至正十三年(年)所作《绍兴新城记》明确记载:“城为趾,门凡五,水门者六”。水门多于陆门。指出其东、东南、西、西北、北,皆有水、陆双重门,南又有单独水门植利门。《越中杂识》也明确记载水门多于陆门,陆门有五而水门为六,“今府城周二十余里,为门九:东曰都泗、五云、东郭,往余姚上虞路;东南曰稽山,由此达禹陵;正南曰植利,俗称南堰门;西南曰水偏门,曰常禧,俗称旱偏门,通诸暨路;西曰迎恩,俗称西郭门,往萧山、杭州路;北曰昌安,一名三山(江)门,通海塘。陆门五:五云、稽山、常禧、西郭、昌安。水门六:都泗、东郭、南堰、水偏、西郭、昌安。”[9]城郭水门之多,充分说明了都城水系之发达。
图2南宋绍兴古城图
再次,利用地下泉水,改善都城的饮水环境,作为都城水系的补充。鉴于当时越国国力贫弱,形势危艰,所以整个都城建筑计划分两步进行,首先是依据种山(今府山)的天然形势,建造城周仅三里多的小城,这是为了争取时间,建成一个可以固守的军事堡垒和政治中心。句践小城因系依山而建,对于饮用水源更注重地下泉水的利用。府山东南麓一带富于泉水,历史上记载的有清白泉、三汲泉、方井、乌龙井等,在今日踏勘中,这些井泉大体仍然存在。[10]关于清白泉,宋范仲淹在康定元年(年)三月二十日《清白堂记》有记载:“会稽府署,据卧龙山之南足。北上有蓬莱阁,阁之西有凉堂,堂之西有岩焉。岩之下有地,方数丈,密蔓深丛,莽然就荒。一日,命役徒芟而辟之,中获废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視其好恶,曰:嘉泉也。……汲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引之不竭。当大暑时,饮之若饵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11]嘉泰《会稽志》也有相同的记载。关于三汲泉,嘉泰《会稽志》记载:“三汲泉在卧龙山麓,泉甚浅,不过有水数斗,然汲尽已复满,未尝竭也。”[12]《越中杂识》也有相同的记载。关于方井,嘉泰《会稽志》记载:“方井在通判北厅卧龙山足,今名卧龙泉。”[13]关于乌龙井,乾隆《绍兴府志》、嘉庆《山阴县志》均有记载,“乌龙井在卧龙山颠”。[14]这些泉水作为都城水系的补充,对于改善都城的饮水环境极为有益。
三、功能完善的水系
绍兴古都充分利用了天然的河流,同时又改造沼泽湖泊,共同组成发达完善的城市水系,使都城形成较高的河道密度和巨大的调蓄能力,从而可以综合解决都城防御、供水、灌溉、排水、防洪,以及航运等一系列问题,并且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都城水系能有效实现军事防御的功能。都城水系的护城河即为军事防御而设。绍兴古都东为平水江,西为坡塘江,南北均设有护城河,四面环水。而且都城内外也皆有濠,护城河又宽又深,《越中杂识》记载:“外濠广十丈、八丈、五丈不等,深一丈二尺、一丈、或八尺、九尺不等,内濠俱广一丈八尺,深七尺。”[15]成为敌人进攻的一大障碍,是防卫的重要设施,在军事防御上极为有利,增强了城廓的军事防御能力。即使越国都城在初创时期“外郭筑城而缺西北”,即西北方不筑城墙,以“示服事吴也”,[16]因都城西北方密集交叉的河道本身就是一道天然的城防。
图3(清光绪)绍兴府城衢路图
其次,都城水系能充分实现城市供水的功能。供水是城市存在的前提,城市水系是保证城市用水的重要基础设施,可以提供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满足城市的生活、生产、灌溉、养殖、航运以及消防用水等。绍兴古都水系通过环城壕池,沟通城外水系,使活水源源不绝地流遍全城,并使城内河流有足够的流量和流速,各行各业能得到足够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生活用水。都城人口密集,人饮、洗涤等都必须有水源的保证。都城密集的水系,保证了城市人民生活用水无匮乏之虞。二是城市的防火用水。防火用水主要指宫城、粮仓及居民住宅防火所需之水。都城密集的水系,也保证了城市的防火用水。三是灌溉方面的用水。为了就近供应城市所必需的农副产品,都城在城内及近郊辟有田园菜圃,这也需要一定的水源保证。陈桥驿先生说:“大城把这个地区的大部分孤丘聚落都包罗在内。可以设想,在范围广阔的大城之中,除了街衢、河渠、屋宇、工场等以外,仍然还保留着许多牧场和耕地。小城是于越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大城则是越国的经济中心和生产基地。”[17]因此,大城作为越国经济中心和生产基地,保留着许多牧场和耕地。密集的水系,有重要的溉田灌圃的作用。据清光绪十八年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载,当时城内的田畈尚有:罗门畈、望花畈、北海畈、草貌畈等。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罗门畈、望花畈、北海畈、严家畈等仍有连片农田种植水稻和蔬菜,塔山、府山、北海、蕺山等村仍是城市蔬的菜主要供应基地。四是养殖等方面的用水。利用湖泊、水塘进行养殖,这也需要一定的水源保证。城市水系内的水体如湖泊、水塘等还可以养殖鱼虾,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并向城市居民提供水产品,丰富居民的物质生活。时至今日,塔山村和蕺山村仍建有渔场,利用城市水系中的南大港、东大池等水面进行水产品养殖。五是手工业生产用水。城河提供的清洁用水,使许多手工业得到发展,如都城因水质甘美而成为全国酿酒业发达的城市之一。《越中杂识》记载:“东大池,通广宁河,今府城酿酒者,多用此水。”[18]
再次,都城水系能充分发挥蓄洪排涝的功能。《管子·度地》中说,灾害有五种,“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一害也,虫一害也,此谓五害。”管子又说:“五害之属,水最为大”,“除五害,以水为始。”这是经千百年之经验而作出的结论,都城择址,应注意防治水患,这是建都立城最基本的条件。都城临水有其不利的一面,洪水就是最主要的灾害之一。但发达完善的水系,又能充分发挥蓄洪排涝的功能。由于绍兴古都建筑在平水江、坡塘江和南池江等山溪河流之间,这种“依江而筑”的城墙,防洪作用十分显著,一旦暴雨积聚,洪水泛滥,就会淹没田野,涌向都城,这时的城墙就是坚固的堤防,把洪水拒之城外。洪水围城期间,护城河自然成为导排洪水的通道。都城水系中的河渠既有调蓄洪水的能力,又是排水排洪系统的干渠,能把城内的生活污水以及暴雨后的径流迅速排出城外,以防止城内出现潦灾。江南一带温润多雨,绍兴年降雨量在毫米以上,特大暴雨日最大降雨量高达毫米,[19]城区地势除了九处山丘,多属低平,如暴雨或久雨后排水不畅,往往就会积水成潦。但是,由于都城的水系(河道、湖池)有一定的调蓄洪水的能力,这对暴雨或久雨后防止潦灾是有作用的;同时,众多的河流可迅速排洪,因此都城罕有涝潦之灾。
图4绍兴水上交通
此外,都城水系能充分解决交通运输的功能。绍兴古都交通以水运为主导,要保证水运的畅通必须有充足的水源补给。都城密集的水系,保证了水道运输的畅通。绍兴古都是一座水城,都城的城壕和城河都能通船,起着交通运输的作用。一般水城都有水陆并行的兩套交通系统,城河为城市的主要骨架,众多的桥梁则用以解决水陆兩套交通系统的立体交叉问题。嘉泰《会稽志》记载,府城内具名桥梁多达99座。[20]绍兴古都,水网密布,号称“水乡泽国”,水运是主要的交通形式。即“自通衢至委巷,无不以水环之”,“中间支河甚多,皆通舟楫”。[21]城市以河交通,居民生活及城市建设等所必须的物资,可直接运到支河水巷的房前屋后。城市水系与城外水系相连,保证了都城物资源源不断地供给,使政治军事中心与经济中心紧密地联系起来,“西门因渠漕属于江”,“北门引众水入于海”,[22]江海航运颇称发达,从而为越国的强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在公路与铁路都已很发达的情况下,水运仍有很重要的作用。据《绍兴市志》记载,绍兴水上货运量占全市总货运量的44%。[23]可以想见都城的水系在交通运输上的重要地位。
注释:
[1]《吴越春秋·句践归国外传》。
[2]《吴越春秋·句践归国外传》。
[3]《绍兴县志·水文》,中华书局年版。
[4]《越中杂识·城池》,浙江人民出版社年版。
[5]钟翀《吴越水乡古城“夹城作河”构造初识》,《越文化与水环境研究》,人民出版社年版。
[6]《越中杂识·水利》,浙江人民出版社年版。
[7]《绍兴县志·城邑》,中华书局年版。
[8]嘉泰《会稽志·城郭》。
[9]《越中杂识·城池》,浙江人民出版社年版。
[10]陈桥驿《历史时期绍兴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吴越文化论丛》,中华书局年版。
[11]邹志方点校《会稽掇英总集》,人民出版社年版。
[12]嘉泰《会稽志·泉》。
[13]嘉泰《会稽志·井》。
[14]嘉庆《山阴县志·水》。
[15]《越中杂识·城池》,浙江人民出版社年版。
[16]《吴越春秋·句践归国外传》。
[17]陈桥驿《历史时期绍兴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吴越文化论丛》,中华书局年版。
[18]《越中杂识·川》,浙江人民出版社年版。
[19]《绍兴市志·气候》,浙江人民出版社年版。
[20]嘉泰《会稽志·桥梁》。
[21]《越中杂识·水利》,浙江人民出版社年版。
[22]嘉泰《会稽志·城郭》。
[23]《绍兴市志·交通》,浙江人民出版社年版。
编辑:朱丽
(总第期)
治疗白癜风的药品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专业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xs/48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