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11月14日讯时值陈半丁先生诞辰周年,由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中央文史研究馆共同主办,绍兴市人民政府、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陈半丁纪念馆协办的“此中有真趣——纪念陈半丁诞辰周年艺术展”于年11月11日上午10时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精选了陈半丁先生在花卉、翎毛、人物、山水、书法、篆刻等多艺术门类的代表之作件,较为系统地梳理了陈半丁先生的艺术谱系,彰显其在继承中华艺术传统方面所取得的突出艺术成就。
开幕式现场
国务院港澳办原副主任陈滋英,中科院原秘书长顾以健,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子康,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梁永琳,《诗书画》杂志主编寒碧,陈半丁先生的家属:陈燕葆、陈燕妍、陈燕麟、陈燕明、陈燕姮、陈曦,以及金运昌、萧润德、王润、温英、尤灿、李晓松、佟斌、梁国庆等嘉宾共同出席了开幕仪式。开幕式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主持。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子康致辞
张子康、吴洪亮、寒碧分别为开幕式致辞,家属代表陈燕葆致答谢辞。随后,张子康副馆长受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委托为家属颁发捐赠证书。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介绍,在20世纪的中国绘画史中,有这样一位老人,嗜爱书画入骨,一生画笔不辍,历晚清、经民国,“运古”精深,又在新中国拓创探求,建画院、勇担当,高擎民族传统绘画大旗,为北京画坛的持续发展殚精竭虑,并在九十四年的人生追求中以艺术为毕生事业,以真言笃行反映时代新风。他便是生前与白石先生并称、生后却相对落寞的“半丁老人”——陈半丁。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致辞
吴为山馆长继而在展览前言中写道:“纵观陈半丁先生的一生,无论是早年的生活辛劳,还是晚年的处境艰困,在时代的风卷云涌中,他都始终站在中国自身文化的基点上,矢志于弘扬民族绘画之正道,坚守传统文人之品性,在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道路上孜孜以求。漫漫求索之中,铺展出全面综合的艺术面貌:最擅花卉、山水,又能作人物、翎毛,亦已书法为业、于印学更有造诣,而诸门类中尤以大写意花卉最为知名。整体而言,其艺术追求道路和风格取向上又呈现出运古求变、存真探新的个人特质。”
《诗书画》杂志主编寒碧致辞
张子康副馆长介绍到,为了较为全面地反映陈半丁先生在各时期、各门类的创作成就,此次展览获得了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画院、荣宝斋、陈半丁纪念馆等多家单位的大力支持,许多展出作品均为首次展出,特别是故宫博物院借展的18幅陈半丁艺术精品属从未公开过的作品,也于此展览中与学界和广大观众见面。诸单位的支持使这次“纪念陈半丁诞辰周年艺术展”意义非凡。
捐赠家属代表陈燕葆致辞
吴洪亮馆长代表王明明院长对展览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他看到题目“此中有真趣”,觉得“真趣”二字恰恰代表了中国艺术中“真心”的核心价值。其中的“趣”既有我们对于趣味的认知,更有我们对于格调的理解。在陈老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脉相承的中国艺术的那份儒雅、那份格调。“希望这个展览能得到社会更多的
寒碧先生表示,中国传统修养中的古典情怀,也是艺术史的阐述方向之一,陈半丁先生艺术中传统的一面,把中国传统中最沉厚的、最精妙的东西全面地延续了下来,贡献非常大。
张子康副馆长向陈半丁家属代表陈燕葆颁发捐赠证书
陈燕葆先生代表家属对主办、协办及支持单位一一表示感谢。他回顾了陈半丁先生的艺术人生,他说:“父亲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也是悲惨坎坷的一生。他所取得的成就,是子女的骄傲,是故乡绍兴的荣誉,也是中国画界的光荣。”陈燕葆先生特别对中国美术馆举行陈半丁诞辰周年纪念活动表示感谢,他说:“作为子女,我们愿意把留在我们手中的部分父亲的作品捐赠给国家,供后人研究、观摩和欣赏,发挥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主持开幕式
陈半丁先生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自幼学习诗文书画,早年赴上海谋生并拜吴昌硕为师,期间承蒙任伯年、蒲华等多位“海派”名家指导,获得了扎实的传统绘画基础。从现存陈半丁早年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书画及篆刻作品中显现出的“海派”风格影响。年,陈半丁受金城之邀来到北京,他不仅将“海派”艺术播撒至北京画坛之中,更在这里广师博览,将其艺术源头上溯至明清诸家,以借古开今之姿确立了个人艺术风貌,成为“京派”,乃至京津画坛代表人物之一。解放后,陈半丁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新中国文艺发展事业中,以突出的艺术担当,为中国绘画传统的延继大声急呼,为中国画组织机构建设上下奔走,在北京乃至全国画坛都享有威望。
开幕式现场
本次展览以陈半丁一印文——此中有真趣——为题,以凸显他对艺术的一片丹心,以及在探求艺术真理道路上的执着与坚持。展览第一部分“天地徒存此老丁”是陈半丁先生艺术的宏览,综合呈现了陈半丁先生自学艺伊始至五、六十年代终成艺术大家数十年间的艺术精华,《百花齐放》等巨幅中国画作品,展示出其作为20世纪中期北京画坛的领军人物雄心与气概。第二部分“意在神似不在工”分为两个篇章:“花卉篇:花草精神”、“翎毛篇:法异寻常”,主要展出了陈半丁在花卉、翎毛方面的艺术成就。作为传统型国画大家,陈半丁尤以写意花卉最为知名。他的作品笔墨苍润,色彩沉着,形象概练,构图有则。作品在文人笔墨趣味、个人艺术追求与时代审美风尚之间取得了有机的平衡,雅俗共赏。第三部分“越水湖山现此身”囊括了“山水篇:笔底河山”、“人物篇:得乎其中”,展示陈半丁艺术世界中更具古人意味的艺术创作。陈半丁是“运古派”的高手,他在山水与人物创作中精研古法,作品传递出中国传统绘画的气韵风骨。第四部分“自成一家使逼真”分为“书法篇:半丁弄翰”、“篆刻篇:印不让人”两部分,展示了陈半丁在绘画之外,于书法、篆刻方面取得的成就。第五部分“清风高节是家传”为陈半丁艺术年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综合呈现了陈半丁的艺术人生。展览中诸标题多取自陈半丁先生自作印章的印文,使观众在欣赏其书、画、印作品的过程中,似与之对话,在陈半丁先生亲自引领下,阅览他广博而精深的艺术世界,在古今交汇间,探得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的延继与发展。
嘉宾合影
展览举办之际,陈半丁先生亲属向国家捐赠了一批陈半丁艺术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这批捐赠作品不仅有体现陈半丁艺术大成的花卉作品,更有反映他多方面艺术成就的山水、书法作品。尤为珍贵的是,陈半丁手书自传以及其给双胞弟弟的信札也在此次捐赠范畴之内,它们带着艺术家的情怀与时代的气息享有厚重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弥足珍贵。
展厅现场
吴为山馆长表示,这些作品历经种种磨难、穿越岁月的洗礼得以保存至今,如今得以入藏国家美术殿堂,体现了亲属对国家美术收藏事业的支持与奉献,也是半丁老人毕生坚持推动中国美术发展之意愿的延续。相信,这些作品必将在陈半丁艺术和20世纪中国美术的研究与传播上发挥更大的价值。
观众参观
观众参观
展览位于中国美术馆一层1、8、9号展厅,将展出至年11月20日。
展览前言
运古求变存真探新
在20世纪的中国绘画史中,有这样一位老人,嗜爱书画入骨,一生画笔不辍,历晚清、经民国,“运古”精深,又在新中国拓创探求,建画院、勇担当,高擎民族传统绘画大旗,为北京画坛的持续发展殚精竭虑,并在九十四年的人生追求中以艺术为毕生事业,以真言笃行反映时代新风。他便是生前与白石先生并称、生后却相对落寞的“半丁老人”——陈半丁。
半丁先生原名陈年,年出生于文风浓郁、名家辈出的浙江绍兴。早年赴上海谋生并拜师学艺,师从“海派”名家吴昌硕,又得任伯年、蒲华等人指导;年,受金城之邀,以吴昌硕大弟子和“海派”后继者的身份来到北京,成为清末民初“南风北渐”的重要人物。在此期间,深入研习明清以来的写意传统,博采众家之长;并参加各种画会,任教于多所高校,与北京画坛同仁开创出“京派”绘画的鼎盛局面,成为其中的中坚人物。在战争年代,他始终站在正义的一方,刻印“强其骨”、“不使孽钱”、“只见江山不见人”等以明其志,足可见文人风骨与君子风范。
新中国成立后,陈半丁先生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礼遇。其积极投入到新的文化建设中,不仅为人民大会堂、国务院、钓鱼台国宾馆等中央单位创作了一批具有昂扬时代精神的巨作,更带领在京画家为世界和平奖合作绘制《和平颂》等,以艺术的形象和手法展现出新中国的蓬勃发展;同时,他与叶恭绰共同提议成立北京中国画院(即今天的北京画院),在任职副院长期间,关心同仁,维护传统文化价值,展开响应时代主题的新探索,成为白石老人去世后北京画坛最有影响力的画家。然而,“文革”伊始,由于其性格上的刚直不阿和敢言真话的书生意气,遭遇到一系列的冲击与迫害,于年含冤病逝。年得以平反昭雪。
纵观陈半丁先生的一生,无论是早年的生活辛劳,还是晚年的处境艰困,在时代的风卷云涌中,他都始终站在中国自身文化的基点上,矢志于弘扬民族绘画之正道,坚守于传统文人之品性,在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道路上孜孜以求。漫漫求索之中,铺展出全面综合的艺术面貌:最擅花卉、山水,又能作人物、翎毛,亦已书法为业、于印学更有造诣,而诸门类中尤以大写意花卉最为知名。整体而言,其艺术追求道路和风格取向上又呈现出运古求变、存真探新的个人特质。
言其“古”与“变”,这恰恰是二十世纪传统型画家在面临西方文化冲击下守护民族艺术的普遍自觉和转化策略。在这方面,陈半丁先生知深行远,于花鸟画上追青藤白阳,近法海派名家(尤以任伯年、吴昌硕为主),又将其交流融入北方画坛,形成大、小写兼容,古朴与雅俗共赏的自家品格;于山水画取法宋元以来的南宗正脉,尤其钟情于石涛上人极具个性的自由书写,将宋元的高古意趣与明清的笔墨韵致相结合,具有浓郁的文人气质;于人物画主要取材适合民众趣味的道释人物,也多是融会诸法而为,兼施指墨,还善翎毛走兽,均是渊源有自,古意浑成。如果说,“古”是优秀传统之河流;那么,陈半丁先生在解放前更多是徜徉其间,以会悟妙解之心手不断采撷。从勤奋苦功经由“对临”、“意临”到“整合”,终至晚岁的“写意”、“写心”,勇猛精进,展现出运古求变的多重境界,最终化古为我。
论其“真”与“新”,则更多体现在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处理好个人艺术趣味与主流文艺思潮之间的关系上,这是一个时代的命题,陈半丁先生在保留自我艺术真趣的同时,敢于吐真言,勇于新探索,留下了值得深思的历史答卷。他的“真”,是仍然保持着对民族艺术的挚爱,其中既有着个人意趣的书写,更有着“用绘画昭示光明、凝聚人心、陶冶情操、抒发理想”的理性选择。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他自觉地用自己熟悉和擅长的画笔努力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其山水画尝试着表现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取材中出现了村庄田舍、农民麦田等新事物,以全新的主题传达出全新的气息;其花鸟画出现了一系列大幅作品,更多地采用了谐音寓意的艺术手法,画尽百花争艳,欣欣向荣,一派生机勃勃,如《和平统一》、《百花齐放》、《岁寒同心》等,为新时期的花鸟画转型进行了大胆实践。“探新”而不失其“真”,无论作品的大小,画里始终洋溢着半丁老人“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正气”,作为抒情审美主体的“自我”与民族的正气和精神同在。
随着历史的发展,当我们带着传统文化复兴的使命重新审视半丁老人的生后落寞,自然会倍加
更令人感佩的是,展览举办之际,陈半丁先生的亲属向国家捐赠了一批陈半丁艺术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这些作品历经种种磨难、穿越岁月的洗礼得以保存至今,如今得以入藏国家美术殿堂,体现了亲属对国家美术收藏事业的支持与奉献,也是半丁老人毕生坚持推动中国美术发展之意愿的延续。相信,这些作品必将在陈半丁艺术和20世纪中国美术的研究与传播上发挥更大的价值。
谨此为序!祝展览圆满成功!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
北京治白癜风医院治疗白癜风的最佳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xs/48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