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后,你只能听到曾经有一个水乡名叫阮社,在明代的时候是个渔村,在它的南面是鉴湖,在它的北面是官塘,它的西面则是南大池。东北三里就是柯桥古镇。
作为水乡它是极富特色的,它不同于柯桥古镇,那是集镇赶集的文化、也不同于安昌一字水街的单调,作为水乡它仅仅是一个聚落,最早的时候阮社只是一个村子,它有一个优雅的名字——竹村。
传说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经携着侄儿阮咸一起在此隐居,后来人们得知此地曾经住过大人物,于是建庙立社,社神就是阮籍和阮咸,阮社有二庙,前庙祀阮咸,后庙祀阮籍。后庙旁有桥,名籍咸,即是为纪念二贤所建,前庙西为南阮桥,二桥南北相对,与庙呼应。
阮社官塘上另有桥名荫毓,桥联曰:“一声渔笛忆中郎,几处村酤寄二阮。”当你听着悠扬的笛声从古纤道上缓缓走来,经过太平桥,买上一叶小舟,拐进阮社桥,你也就明白了二阮为什么到了这里,脚步就挪不开了,因为你到了一个真正的醉乡。
这里是酒的世界,民国时期,一个村子竟然可以多达三百多家酒作坊。曹聚仁在《绍兴酒》中说:“阮社村到处都是酿坊,满堤都是大肚子的酒坛,一眼看去,显得这是醉乡了。”
因为醉乡的缘故,这里的台门建的阔气,小户人家,院子里摆上几只七石缸算是作坊了,大户人家有专门的酒作坊,如章东明酒坊规模巨大,其作坊绕一圈就有一里多路。
于是阮社有了一个响亮的绰号——小上海。
建国初,柯桥区委曾经暂驻这里,医院、绍兴师专、卫校等入驻阮社,那都是因为利用了阮社的酒作坊和大户人家的台门。
云集酒厂从东浦搬到了这里,事实上是阮社酒坊的延续,人和物都是阮社的,名字用了云集,厂长也不再是周家了,这就是现在的“会稽山”。
过去绍兴有三大酒乡,东浦出名最早,其次湖塘,而阮社后来居上。东浦搞了黄酒小镇,湖塘搞了黄酒小镇,而这天下第一黄酒村却将要被拆迁了。
虽然这里的“会稽山”还在源源不断的酿酒,尽管老绍兴的酒徒只喝“会稽山”。“会稽山”没有了阮社的依托它也只能是一种酒了,一种乡愁的酒。
阮社大地方,三湾十八溇,二庙五祠堂,三经七庵堂。这里古建筑密集,曾经是电影《祥林嫂》的外景取景地。
阮社集
绍兴其他水乡特色于一体。先人选取此地,交通便利,北枕运河,南临鉴湖。此地虽无山,但是一眼望去,东、南、西面山峦起伏,层层叠叠,夏日夕阳西下,最是鉴湖一年景色,阮社得而远观之。
作为水乡,在村子外面有开阔的水面,在村子的里面河道发达,人家皆枕河,还有较大的湖面,如池湾。
这是其他地方所少见的。阮社这个地方,在过去,陆路只有一个入口、一个出口,二个口子一关,其余皆环水,俨然一个世外桃园。
古人这么布局是为了防盗防贼,二个入口一关,一个村子就是一座城池。盗贼到了这里,南北出入一关,村人首尾呼应,贼人自无处可逃。阮社的建筑变化多端,有似迷宫,很多外地人初到这里,进了村子就走不出来了。我想阮社村落布局的妙处,就在于此吧,假使一个古村落,你到了那里,不多久就能知道大概,我想寻觅的乐趣也就大打折扣了。
阮社的台门在沦陷时期,对村里的妇女老幼还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鬼子扫荡常常从台门大门进来,而台门往往有大门、仪门二道门,当鬼子从台门斗进来,里面的妇女早从台门的后门或侧门躲到安全的地方去了。阮社四面是河,对于贼寇是一种自我保护,对于如果要出门,则水乡多数人家都有船,要出去是最方便不过了。
绍兴的台门建筑外围多采用石销墙,阮社靠近柯岩,取材方便,所以石销墙也特别多。我很奇怪,绍兴石销墙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建筑形式,竟然没能引起建筑学家和本地专家学者的北京哪个医院可以治疗白癜风北京治白癜风症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xs/46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