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服务活动,大力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守望精神家园,努力推进文化事业新繁荣新发展,绍兴市文化馆倾情推出了文化惠民“四季工程”。经过一年多的完善提升,文化惠民“四季工程”已然成为绍兴市文化馆的品牌项目。然而心怀群众、情系文艺的群文人是不会止步于过往成绩的。绍兴市文化馆“春之风”活动又推出了“越韵雅集”、基层文化流动服务、摄影专家门诊等新项目。
举措创新绍兴市文化馆组建“基层流动文化服务小组”
与“送文化、种文化、办文化”相结合,逐步探索市文化馆与基层文化站的互动机制,推动基层文化的持续繁荣发展
为深入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文化馆在推动基层文化繁荣方面的龙头示范、业务指导作用,4月21日,绍兴市文化馆组织召开市直基层文化服务点对接工作会议,专门组建成立了基层流动文化服务小组。袍江新区、滨海新城社事局、马山镇、斗门镇、孙端镇、沥海镇文化站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与市文化馆业务干部进行深入的工作交流和业务对接。
市文化馆吴双涛馆长详细介绍了市文化馆流动文化服务小组成立的目的意义、人员组成情况以及工作职责任务。绍兴市文化馆将从年4月起重点加强对市直二个开发区的四个乡镇基层文艺团队与文艺骨干的辅导培训,促进镇村文化活动联动,组织业务干部组成四个流动文化服务小组,对接市直开发区四个镇,推送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策划文化活动。四个服务小组分别由一位馆领导牵头,部室主任担任组长,分别配备表演艺术、视觉艺术、理论信息、活动策划等相关业务人员,发挥专业特长、活动策划、活动组织等优势,协助基层文化站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各小组成员与对接镇文化站长进行了广泛交流,具体了解该镇文化设施、文艺骨干、文化活动、团队、特色等基本情况,分析了乡镇文化的需求、短板等服务要点,使对接工作行之有效,服务工作有的放矢。
绍兴市文化馆希望通过这项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举措,坚持“送文化、种文化、办文化”相结合,逐步探索市文化馆与基层文化站的互动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实践性,激发群众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发展的文化自觉,从而形成齐心协力、上下联动、协调发展的工作格局,努力实现基层群众文化的新繁荣新发展。
服务创新绍兴市文化馆开设“摄影专家门诊”
为着力提升广大摄影爱好者的摄影艺术水平,提高整体创作能力,繁荣和活跃影友活动,绍兴市文化馆联手市摄影家协会推出了绍兴首个摄影专家门诊。
3月27日上午,是门诊首次开诊时间。当天,市文化馆摄影干部以及市摄影家协会的专家为前来参加活动的摄影爱好者问诊把脉,分析作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让摄影爱好者明确努力方向。
门诊采用预约登记报名。预约登记请在每月第一周的星期五16:00以前报名。联系市摄影家协会贺老师,市文化馆茹老师。每次可预约10人,每人可分析作品10余张(组)。
保护创新绍兴市非遗中心推出“越韵雅集”活动
每月的最后一个周五晚上举行活动,内容以绍兴地方曲艺和民族器乐的表演、欣赏、交流为主体。欢迎广大市民参加。
4月1日晚上,由绍兴市文化馆(市非遗中心)组织的首期“越韵雅集”活动在绍兴市非遗馆内如期举行。“越韵雅集”是绍兴市非遗中心在地方曲艺传习班基础上组织开展的开放式文化活动,定于每月的最后一个周五晚上举行,活动内容以绍兴地方曲艺和民族器乐的表演、欣赏、交流为主体。
当日晚上,喜爱地方曲艺和传统音乐的市民陆续来到活动现场,6点半,活动准时开始。预约表演的节目有绍兴地方曲艺绍兴平湖调《曾记梨花细雨天》、《贵妃宫怨》、《风筝误》,琵琶独奏《新翻羽调绿腰》,弹拨乐重奏《三六》,古琴独奏《平沙落雁》。预约节目表演完毕,又有市民即兴表演平湖调、笛子独奏等节目。参与雅集活动的市民纷纷表示,绍兴需要这样一种雅集活动,既给地方曲艺的传承人提供了演出的舞台,又为传统音乐的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和欣赏的机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在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以来,许多非遗项目的抢救性保护倍加艰辛。为使这些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不单要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使之得到抢救性保护,同时还需培育适合这些项目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绍兴市非遗中心所推出的越韵雅集活动,正是基于整体性保护的原则,为平湖调、词调、绍兴派古琴艺术等有关非遗项目,以及更多的延伸项目营造合适的文化空间。
绍兴市非遗中心希望通过“越韵雅集”以及其它的非遗服务项目,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非遗保护的队伍中来,推动非遗回归民间,回归生活。
活动创新五月份活动安排表
长按识别白癫风医院小腿白癜风泡洗药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xs/45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