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应一刊物之约,最近写的一篇文章。对文化主题酒店建设的一些个人看法。
就像世纪初的经济型酒店,现在文化主题酒店进入了建设的高峰期,也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章冠以“漫谈”之名,意思是不要太当真,故妄读之,故妄信之——不信也无妨,本来说“文化”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还难免显得自己“没文化”。就像钱钟书先生回答庞朴先生有关“什么是文化?”的提问时所说:“你没有问我的时候,我好像知道什么是文化;但是你问了我以后,我就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应该是年10月,由浙江省旅游局和饭店业协会联合举办的“浙江省饭店发展论坛”在位于萧山湘湖边的太虚湖度假酒店召开。笔者时任协会秘书长,因此全程参与了论坛的策划、布置和召开,并且主持了其中的一些环节。
记得当时为了会议的装饰布置主题,颇费踌躇,最后决定以中国的道教文化为主题,还找出了老版本的《道德经》,用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书影做主席台背景,结果反响挺不错,也为酒店留下了“道教文化”这一可以延伸的主题。
还记得悬挂于会场的直幅:“以文化提升饭店品质,以特色丰富行业内涵”,其背景是中国的文人画,这里面隐含的是一种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呼唤。于是当时有媒体给这次饭店发展论坛定了性:“文化”是本次论坛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文化饭店”将是下一阶段饭店发展的重要主题。
电脑里找到的当年的设计稿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浙江的“特色文化主题饭店”建设成绩斐然。无论是杭州的西湖边、西溪内、运河畔,绍兴的兰亭、大禹陵,宁波的东钱湖、镇海十七房,还是德清的莫干山、舟山的普陀岛,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酒店脱颖而出,构成了浙江这个旅游强省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安吉香溢度假村门口的吴昌硕图章
“特色文化主题饭店”创建活动,“文化”是核心,也是关键。有文化,才有特色;恰当的文化主题,才能够吸引客人。可以说,文化是中国酒店行业与国际品牌酒店竞争的一个关键点,也将是未来一个时期酒店行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动力。
与世纪初的经济型酒店建设热潮不同的是,此次文化酒店的建设吸引了各方面力量的参与,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酒店。一方面,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和文化界人士纷纷加入了酒店规划和建设的队伍,另一方面,精品酒店、设计酒店、汽车旅馆、乡村度假屋、民宿、帐篷营地等新的旅行居住模式不断呈现,给旅游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基本实现了当年开展此次活动的目的:丰富饭店的业态和类型,以化解饭店的同质化竞争;鼓励酒店建设和管理的个性化色彩,给客人更好的旅居、住宿体验。
为了推动特色文化饭店创建活动,曾经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对“文化”的定义、内涵和外延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还写了至少三篇文章,发表在协会的会刊上。
我认为文化酒店的“文化”,并不是广义的文化,而是狭义的文化。因为广义的文化大致与“自然”相对,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人类活动,只要有人类的活动印记,就可以称之为“文化”,因此其中必然有许多不适合饭店采用。
最近读殷海光先生的《中国文化的展望》,殷先生罗列了从泰勒(Tyler)到提第也夫(M.Titiev)的四十七种文化的定义,并归类成记述的、历史的、规范性的、心理的、结构的和发生的六大类。其实这还不是全部。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A.L.Croeber)和克罗孔(ClybeCluckhohn)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研究出从年到年八十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至少有种。
《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大概是最为简单扼要的:“文化是人类知识、信仰和行为的整体。”并进一步补充道:“在这一定义上,文化包括语言、思想、信仰、风俗习惯、法规、制度、工具、技术、艺术品、礼仪、仪式及其他有关成分。”
在对比了各种能找到的“文化”定义以后,我终于找到了比较适合文化饭店建设的定义,其来源却十分通俗,维基百科。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的定义,通常文化包括文字、语言、地域、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
作为文化酒店的规划、设计、建设者和管理者,有必要深入地领会、分析这些定义,根据酒店所处的地理位置、目标市场和客源对象,来设定酒店的文化主题,挖掘各种文化元素,妥善的设计、装饰文化符号,同时,让酒店的文化主题与产品设计、服务设计有机结合,向客人提供能够满足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乃至心理各方面需求的“精神服务产品”,并努力使酒店成为一个小型旅行目的地。
上海JW万豪酒店的行政楼层图书室
其实较早把东方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元素带进现代酒店的,是当年“空降”华夏大地的国际品牌酒店。在那些酒店,很多中国文化元素如壁挂、字画、瓷器被布置得很妥贴,效果也不俗。不过,仔细分析也可以发现问题。在一家著名国际品牌酒店的客房里,放着两套“国文经典”——《红楼梦》和《白蛇全传》,前者是名著,后者是中国文化中的野史小说类,肯定算不上经典。可是当我仔细看了它的版本,不禁哑然失笑:简体字的插图版,这种书一般有点文化的中国人,基本上是不会买来看的,也就让外国客人感受一下中文而已。
酒店客房内放置的“典籍”
现在不少酒店都用书籍来装点酒店的客房,以显示文化,这里就顺便科普一下书的出版社和版本常识。如果选用中国文化典籍,那么首选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如果是学术书籍,商务印书馆和三联书店出版的比较稳当,广西师大出版社也有一些好书;文学名著方面,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版本肯定靠谱,作家出版社和上海文艺出版社也可以考虑。至于其他的出版社,除非你有特殊的理由或偏好,一般要慎重。在上海复旦皇冠假日酒店的行政楼层——校长俱乐部,书架上除了复旦大学出版社自己出版的书籍,我只看到了中华书局出版的《文苑英华》。
复旦皇冠假日酒店校长俱乐部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些饭店书架上封套精美的空壳书,书脊往往还都是外文的——这大概是中国酒店里的一大特色,也是最没有文化的做法。试想,如果外宾取出一本书,发现里面竟然是泡沫板,会是如何的尴尬?简直就是“忽悠”。这种书架上,值钱的是书架,是木头,而不是书本身。
当然,国际品牌酒店也在不断地寻求适合中国客人需求的文化装饰主题,许多国内设计师在不断介入新酒店的文化设计,因此他们的文化品位也在不断提高。作为本土酒店的业主、设计师和管理者,在酒店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就需要更深入地调研酒店所处区域的地域文化,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偏好,落实到酒店文化氛围的营造,从而更好地体现文化的个性魅力。
富春山居精品店装饰
西子宾馆:来自陈云老家的石头
北京瑜舍:大堂艺术品
一般情况下,一家酒店的建筑外观和室内设计,最好跟当地的文化有机融合,因为地域文化往往是旅行者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也许推崇西式建筑风格的人,往往以上海外滩、香港九龙为成功的范例,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上海和香港之所以能够容纳西方的建筑风格,是因为当地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对一个从历史上的渔村演变而成的城市,其“兼容并包”的能力必然很强。但如果是历史文化内涵深厚的城市,这样的建筑物跟环境、地域文化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冲突。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分析过,瑞士、意大利的建筑风格也许适合深圳华侨城,但肯定不适合开封和洛阳等古城。
绍兴咸亨大酒店总台装饰
浙江西子宾馆总台装饰
这方面的选择,我认为“中体西用”的理念比较适用。起源于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等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很可以作为饭店设计的参考。饭店的建筑形式和文化装饰,应当以中国的传统为主,与地域文化有一种契合与呼应关系;而饭店内对客服务的实用部分,则必须以西式为主。因为中国式的家具用品,通常是缺乏舒适性的,比如红木的太师椅,看起来美观,但坐起来却并不舒服。因此饭店只能把红木家具作为装饰,给客人使用的还应当是沙发。至于卫生洁具就更不用说了,大概没有人会愿意用中国传统的卫生洁具。
“中体西用”最现实的,莫过于饭店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系统。进入21世纪的饭店,最应当重视的,是现代科技在饭店的应用。无论内部管理还是对客服务,现代科技越来越显得重要。酒店建设和改造过程中,采用最新的技术和最先进的设备,也应当是一种“文化”。
文化主题酒店的建设方兴未艾,给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让我们对各种类型的新酒店充满了期待,因此也值得酒店的职业经理人为此作出更多的努力。
欢迎治白癜风重庆哪家医院好西宁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xs/45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