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

绍兴:诗意和臭味食物混搭的城市


绍兴:诗意和臭味食物混搭的城市

▼▼

一座混搭气质的城

◥“尝过绍兴臭豆腐,三日不知肉滋味”

???

中国人喜欢在味觉上猎奇,烹饪奇特的食材,嗜辣、好臭。有学者提出过所谓的“嗜臭带”——长江中下游地区。浙江省尤其是重口味区,而又以绍兴地区的臭豆腐最有名,有“尝过绍兴臭豆腐,三日不知肉滋味”的说法。

◥唱莲花落莲花落是至今流行于绍兴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通常由一人演唱,另一二人用乐器伴奏。

提到绍兴,这还是一座盛产文艺大人物的城市。古代的范蠡、王羲之、陆游,近代的鲁迅、周作人,再往近点,六小龄童和陈道明也是绍兴人。

陆游多次描摹过绍兴的美景,“雨细穿梅坞,风和上柳桥。”氤氲的天空、石屋与摇船,一副致美的江南水墨画,诗意仿佛要沁透纸面。

《戏作绝句以唐人句终之》宋陆游

━━

雨细穿梅坞,风和上柳桥。

山居无历日,今日是何朝?

但如果风景有味道,臭,就是这座江南水乡的味觉基调,在文人的笔墨中多有迹可循。

鲁迅在日记里多次提到母亲为他寄来各种菜干。他在《朝花夕拾》引言里说的果蔬,均是绍兴人制作腌菜的原材料: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在故乡所吃的果蔬,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时的味道留存。”

与其他拥有臭食习俗的地方相比,如浙江宁波,浓郁的文化气氛与腌霉醉臭的食俗两者混搭,赋予了绍兴这座2.5线城市以更独特的气质。

食臭习俗来自于远古

◥“有一位老者挖不到野菜,只能挖一些野苋菜回家,先食其叶,梗难以下咽,只能暂存瓮中。数日后,菜梗发霉,发出阵阵臭味,但老者舍不得丢弃,依然拿出来蒸食。却意外发现,菜梗在口中臭味散去,而回味无穷。”

???

同一个地域的人性格或许迥异,但口腹秉性却极容易统一。饮食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还深受一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和食物储存技术的制约。

绍兴地区多雨潮湿,一年中有很长的时间处于梅雨季节,新鲜蔬菜、豆制品和水产品极易腐烂变质。过去人们往往对这些食物的保存束手无策,且由于贫困和粮食匮乏,舍不得丢弃这些不新鲜的食物。因此,腌制食物有了存在的基础。

腌制法不仅延长了食物的保存周期,腌制品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填补食物短缺的状况。例如,绍兴人用腌菜的边角料,即荠菜、白菜、青菜、油菜等青菜菜根,创意出霉菜头这种美味,这既节俭,也显智慧。

周作人在《苋菜梗》一文中写到:“外乡人游越的文章,大抵众口一词的讥笑土人之臭食,其实这是不足怪的。绍兴中等以下的人家大都能安贫贱,敝衣恶食,终岁勤劳,其所食者除米而外惟菜与盐,盖亦自然之势耳。干腌者有干菜,湿腌者以腌菜及苋菜梗为大宗,一年间的‘下饭’差不多都在这里。”

饮食传统的大胆

◥据《史记·货殖列传》载: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

食物短缺的地区,自古便常有大胆的饮食民风。

绍兴地区古称为越。古代越地,以稻米和鱼虾为主要食物,但有考古为证,这种饮食结构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开始了。

??

广东人在吃货届惯有赫赫威名,不过在吃蛇这件事上,绍兴人不服气。绍兴人找到先民吃蛇的例证,《淮南子·精神》载:“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中国(中原)得而弃之无用。”由此可见,绍兴人吃蛇肉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

河豚有毒,也是一种看上去不甚可爱、有些恐怖的食材。鲁迅先生留学日本时曾留下一首诗:

故乡暗暗锁玄云,遥夜迢迢隔上春。

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厄酒食河豚。

━━

看上去,河豚应该是家乡的食俗了,不然不会如此怅怀。其实,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作证,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之地盛产河豚,吃河豚在民间很流行。这位中国最有名的大夫还在文中劝诫人们不要拼死吃河豚:

“味虽珍美,修治失法,食之杀人。”

无所禁忌,反得收获。绍兴人对臭食孜孜探索的精神即遗传于此吧。

发酵是一门手艺

◥明代《制酒工艺图》

???

臭菜以发酵技术为基础,这是时间与微生物的作用。绍兴人深谙这一法门,并不只用于改变鲜菜与肉的风味,不仅以此制造出风味卓越的酱,还酿造出有名的绍兴黄酒。

绍兴黄酒,颜色橙黄清澈,酒味醇香甘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绍兴人爱酒,一年四季喝老酒。从鲁迅笔下我们就可窥探一二,鲁镇上,“酒店的格局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

◥连生活窘迫的孔乙己,都每日到咸亨酒店里排出九文大钱,“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还从不拖欠酒钱。

绍兴有用酒和酒糟制作糟醉风味食品的传统。效果与腌制臭菜一样,用酒糟用腌制过的食物,不仅保存的时间长,更具备诱人的香气。

绍兴人喜欢霉臭风味,绝不仅仅满足于一块臭豆腐。

周作人在《故乡的野菜》中记到,“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梅干菜

在绍兴,家家户户都食用霉干菜,这“荠菜”就是制作霉干菜最好的原料。鲜菜茎长叶大,翠绿生生,经过摊晒、堆放、腌制、晒干四道工序就成干菜,久藏不坏,越陈越香。用它来烤笋、烧鱼、蒸豆腐、焖肉,样样入味。

▌霉苋菜梗

俗称“饭榔心”,意思是“最下饭的东西”。清代范宣的《越谚》有“苋菜梗”条云:“苋见《易夫卦》,其梗如蔗段,腌之气臭味佳,最下饭”。老饕文人汪曾祺也描述过:“苋菜长老了,主茎可粗如拇指,高三四尺,截成二寸许小段,如臭坛。臭熟后,外皮是硬的,里面的芯呈果冻状。噙住一头,一吸,芯肉即入口中。”臭苋菜管是佐粥的佳品,湖南人管它叫“苋菜咕”,因为吸气来有“咕”的一声响。

▌臭豆腐

臭豆腐自不必多说,在绍兴有两种制法,一与北方的腐乳一致,吃法也宜佐粥佐餐。二是直接浸入霉苋菜梗的卤水中,捞出油炸蘸辣酱食用。

▌霉千张

以豆制品为原料的霉菜还有霉千张。霉千张以鲜洁、清香、素淡而闻名。油炸。绍兴人喜欢炸焦后撒上细盐或胡椒五香粉食用,或是淋上香油清蒸,趁热吃,气味特别,很是下饭。也可以蒸肉、蒸鱼、蒸豆腐。

◥霉千张

有名的霉菜还有霉腌菜、霉菜头、霉毛豆、霉春笋、霉茭白、霉面筋。在绍兴,南瓜、丝瓜、葫芦、毛豆、茭白、芋艿等,无所不浸,均可抛进臭气熏天的卤水里。各种鲜蔬、肉、鱼组合成无数霉系风味菜。

绍兴人实在无臭不欢

◥他说,“这个年头儿的人们似乎应该学得略略吃得起苦才好,中国的青年有些太娇养了,大抵连冷东西都不会吃,水果冰淇淋除外。”

???

绍兴人实在是无臭不欢。

《邵氏闻见录》云,汪信民常言,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俗语亦云,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周作人认为这是颇有意义的,“第一可以食贫,第二可以习苦。”

温一壶老酒,摆一碟酱瓜臭菜,隔窗看梅雨,江水薄薄。说不定,在王羲之写字、陆游作诗、鲁迅凝神提笔之时,一块霉干菜就起到了关键的助兴之用。进而也许,正是绍兴人拥有吃臭菜这样朴实耐苦的食俗,方才能孕育出如此多的文艺大咖吧。

ID:reknow24

日刻

长按图片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专业
白癜风有什么好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xs/4406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