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既定,雷厉风行。
这些年,绍兴一直在加快转型发展,并提出要加速重返全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30强”。重返,需要想象力,需要勇气,更需要有生产力。绍兴从年的37位上升到年的33位,这3年多时间,新兴产业在绍兴不断壮大。
发展新兴产业,打造集成电路和高端生物医药两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正是绍兴重抓的策略。凭借着人才科技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新兴产业已表现出较强的发展韧劲,4月份,绍兴市人工智能、高技术增加值分别增长12.9%和9.7%,增速均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
可以说,产业兴是人才兴的一种物化表达方式。截至今年6月,绍兴市累计引进落户国家引才计划名、省引才计划人才名、“海内外英才计划”人才名,并成为全省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城市之一。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在疫情影响的特殊时期,绍兴市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引进数已接近去年全年引进总数;1-5月,绍兴的科技进步变化情况跃居全省第二,其中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56.7亿元,增长24.7%,列全省第二,科技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以科技提升产业是大家都想做的事,怎么做,是重点也是难点。
打造了一批高能级平台,推进科创大走廊建设,高起点建设镜湖科技城、滨海科技城,统筹推进金柯桥科技城、曹娥江科创走廊、G60(诸暨)创新转化港、剡溪创新带、新昌智造科创走廊建设,抓实十大标志性工程和个重点项目。
同时,全面提升浙江绍兴人才创业园能级,与天津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共建在绍研究院25家。
东北大学校长赵继的话来解释,把科技成果转化比喻成一场4×米接力赛。其中,第一棒和第二棒由高校和研究机构领跑,主要是其擅长的创意和基础研究以及应用基础和技术创新研究。第三棒是成果从高校和研究机构输出,进行真实条件下的中试,做技术深化。企业所负责的工业化生产是最后一棒。
绍兴正是在衔接高校和企业的第三棒上发力,通过产学研用融通创新、共建协同创新平台等形式和渠道,实现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而在这之前,绍兴夯实了另一项基础工作,壮大产业平台集群化发展,培强产业平台吸引人才的磁场,两个“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的人才引力已经十分明显。
在集成电路小镇,每引进一个家龙头企业,就能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引进一个、招来一批、联动一片”的磁场效应逐渐显现。“中芯绍兴”项目的高质量建设,为更多集成电路产业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越城提供了样本。长电科技、豪威科技、天毅半导体等一批重大项目纷至沓来。
去年11月在绍兴举办的集成电路产业峰会上,长电科技(绍兴)毫米集成电路先进封装项目正式启动,“中芯绍兴”项目顺利通线投片,两个在越城“芯”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项目,迎来了各自的历史性时刻,也标志着绍“芯”产业拓展实现了从起步期到黄金期的跨越。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的集聚、人才的智慧、人才的能力又反过来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为绍兴高质量发展提供最活跃最核心的因素。
在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的新和成新材料研究院内,总建筑面积约平方米的空间内布满了高科技研发设备和辅助设备,随处可见正在调试设备的科研人员,多达数十名。“我们与浙江大学等高校合作,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将研究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现代化新材料研发中心,带动百亿量级新材料产业发展。”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学操说。
最近一段时间,在位于绍兴市越城区袍江工业区的中科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省“万人计划”人才、董事长王苗庆的手机响个不停,“疫情发生以来,5G通信光模块需求旺盛,国内国外的订单就没有断过,已经大大超过去年同期了。”他告诉记者。而在公司车间内,员工们正在抓紧组装光器件,加紧完成订单。
作为全省唯一一家从事光电子器件、光模块以及子系统的通信企业,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家做硅基调制器的高科技公司,中科通信如今已是越城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培育企业。
今年2月初,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中科通信成为越城区首批复工复产的企业。以硬实力为后盾,中科在同类公司竞争中占据优势,即便是在疫情的艰难时期,也能持续收到订单。“那段时间,上门来催货的客户,送走一波又来一波。”王苗庆表示。
订单不降反升,问题却也随之而来。由于疫情影响一部分车间员工被困外地,产能跟不上订单成了企业负责人最忧心的问题。
疫情的冲击倒逼企业紧急展开自救,也促使如中科通信一样的科技型企业更加重视产品研发的和技术升级,人才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员工回不来,但是生产不能停,一下子让我们更加意识到生产车间自动化十分必要。”王苗庆说,疫情期间中科技术团队自主研发的自动化光电调测设备,将产能提升一倍以上。“去年我们的产品卖出了1.5亿元,今年有望翻番。”
在绍兴,这样的企业不少。今年1-5月,绍兴规上工业增加值逆势上扬,同比增长1.1%。
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怎么招募人才,绍兴一直在解题。
年,绍兴在春秋两季开出引才专列,首趟春季列车覆盖全国5个片区、10个城市、60多所高校,举办活动11场,随后,所覆盖区域不断扩面,并加设英国、德国、西班牙等7个境外站点。现在,一趟趟从绍兴始发的人才专列已成为企业和人才间的桥梁,越来越多的绍兴企业愿意“走出去”,加入到出省、出国招才引智的行列。
从两年前招才引智专列开往全国各地高校引才,到如今各地优秀大学生坐着专列慕名而来,两年来的聚才引智已激发出“链式效应”,实现了高校人才招引“走出去”到“涌进来”的转变。
除了招才引智专列,绍兴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大赛自年开办以来,今年已是第五届,以赛引才、办会揽才、设站招才都是绍兴“打法”,同时也是绍兴面向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窗口”。
据统计,前四届大赛共吸引来自全球的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参赛,58个“高精尖”项目脱颖而出,目前已在绍兴落户41个、落地率达70%,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他们正成为绍兴发展新兴产业的源头活水。如第三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梁昆,在绍兴创办的深安智能技术(浙江)有限公司销售额已超过0万元;浙江司泰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熊任天实施的碳化钨特种材料产业化项目,已建成中试生产线并获得万元订单……
往前看,今后的发展驱动力,是人才,是科技,是创新,这些因素是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可以让经济发展“省油”得多,而当下下好先手棋则是能否“省油”的关键,绍兴不遗余力地努力着。
来源:杭+新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mj/53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