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爱满教育》
作者:
何夏寿
出版信息: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1.01
《爱满教育》是一本自传体教育散文集。作者何夏寿以自己特殊的生命经历,向我们讲述了自己走过的一个个日子,遇到的一位位亲友。他们当中有目不识丁的母亲、豁达开朗的父亲、从未上过学的姐姐,有提携后人的师长、朝夕相处的同事,也有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孩子,还有天天相处的邻里和陌路相逢的匆匆过客。这些人以其天性的善良、纯朴又深邃的言行,启迪作者走上了教育的航程,让作者领悟到终生受益的教育真谛以及生命的意义。
作者简介
何夏寿,浙江省作协会员,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首批名师导师。“儿童文学金近奖”评委会副秘书长。现任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金近小学校长、上虞区儿童文学教育研究会会长;长期致力于“童话育人”教育实践,发表童话教学论文及儿童文学作品余篇,著有《一个小学老师的童话情愫》《童话与儿童素质的发展》等教育专著;曾获全国文学教育名师称号、浙江省首届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等。
试读
爱是最高级的教育(序)
方卫平
我与何夏寿老师相识多年,三年前知道他开始写散文,而且写得很好。第一次读到他那篇写母亲的文字,我深为感动的同时,也颇有些惊喜。在我的印象中,夏寿是一位聪敏、勤奋、富有创造性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没有想到,散文里的他还有着如此细腻、动人的文笔和情思。
他的散文擅写人事,尤其擅长于普通的生活事件中书写令人难忘的性格与感人至深的情感。他不以文辞的华美吸引读者,他写母亲,写父亲,写姐姐,写身边的师长、同事或挚友,大多用的是很日常的笔墨。这些平白如话的文字,读来总是一派素朴,甚至不无朴拙之感。然而,就在这甚少雕饰的字里行间,却蕴含和传递着一份至为真诚的情感,并呈现出一份力透纸背的深情或思考。
很多时候,深深打动我们的正是这情感的内核。在《母亲,我的教育家》中,作者并不以高亢的笔墨大写母亲的形象,而是在一个目不识丁的乡村底层妇人最平凡的言行中,书写着一位母亲如何以其天性的善良和母性的本能,使“我”领悟到终身受益的教育真谛。《姐姐许到后门头》中的小姐姐,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邻家女孩,她的懂事,她对弟弟的护爱,都出自一个姐姐淳良而温柔的天性。也正因如此,她的那一记责备“我”“眼浅”的巴掌,以及那一句看似简白的“人情一辈子”的告诫,才显出其尤为珍贵的纯朴。《老师领我进了门》《老乡金近》等文,写自己敬重的老师和长辈,话里话外一点儿不掩饰当年浓重的青涩与自卑。
从作者的文字里,我们感觉不到一个作为特级教师回望来路的丝毫自得,倒是仍觉得,这仿佛还是当年那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向我们坦然诉说着这段温暖人心的记忆,他对长者知遇之恩的感激和铭记,也一如既往地单纯而真诚。
如果说在这样怀人记事的散文中,最打动我们的是那份厚重、深挚的亲情、师情,那么在《“俗人”不俗》这样的散文里,我们则看到了作家对于日常生活和人性的宽容洞察与欣赏。散文由校园和教师的寻常生活写来,将这一生活之“俗”叙写至淋漓尽致。然而,就在这俗极了的生活之中,作者看到并写出了俗世生活和人性“不落俗”的光华:稻粱谋中的责任意识,小急智中的磊落情怀,调笑背后的体贴温暖,不满之间的宽容释怀,等等。
窃以为,夏寿的散文其实也不无这样的“俗”味儿。从这些他名之为“教育散文”的篇什中,我们读到的不是有关教育与教育者的高阔辞令,而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或者说,一个常人——真实、寻常的世俗生活。他笔下的人事大多属于凡俗人生,就连叙写教师的生活,也毫不回避个中俗意。教师也是人,也要找工作,下馆子,唱KTV,也会为了世俗欲望和追求的得失而欢喜沮丧……然而,可贵的是,作者能从这“大俗”中见出、写出某种“大雅”的蕴含。不论生活多么难以免“俗”,我从夏寿的散文中感受到的总是人生的豁达、人心的淳善以及人情的温暖。很多时候,生活愈是落俗,那孕育和留存于其中的脱俗的光芒,愈是使人感叹而振奋。正因此,他笔下的这些人事读来总是如此亲切平实,朴质无华,又常饱含令人震动的力量。
夏寿所说“教育散文”,其中的“教育”一词,我理解为情感教育。
读者从他的文字中感受日常生活和人情之美,确乎是一种情感的荡涤。而这一情感的核心,说到底,还是人心中那份单纯的善念与爱。
譬如“我”的母亲从她有限的乡土表达词汇中总结出的那句“只要对小人(方言,小孩子)好,书便可教好的”,譬如姐姐以其质朴的话语教给“我”的那句“一块钱是用得光的,一个人情是一辈子的”。这些俗而又俗的语言道出的不是高悬于我们生活之上的大道理,而就来自于人的最平常、最真实的生活,但它所传递的善意与爱意,使这平凡的俗世生活拥有了一种自然、醉人的光彩,也使教育这一行当拥有了一份诗意、温暖的美学。
事实上,教育本身也是一桩由大俗中行大雅的事情。尤其对于那些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崇高、神圣的教育精神标签有时未免显得过于遥远,更多的时候,他们的每一天与所有普通人一样,也为世俗生活的欲望和悲喜所缠绕,也经受着这一生活的各种塑造与考验。教育并非要求教育者抛弃这一世俗生活的权利,而是愿他们在世俗生活中仍能坚持“教育”一词最核心的精神,即将个体导向人的一种更好、更完整的存在状态。我们今天越来越意识到,在这一引导过程中,情感的陶冶和教育或许扮演着某种至为核心的角色。我猜想,这也是夏寿以“教育散文”命名自己这些文字的初衷之一。
一个多世纪前,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完成了著名的《爱的教育》一书。将近一个世纪前,同为上虞籍的现代作家夏丏尊先生将它翻译为中文出版。我以为,夏寿将自己的这本散文集题名为《爱满教育》,除了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写作情怀之外,自然也包含了对先贤的钦慕致敬之意。《爱的教育》的意大利文原书名,中文直译作“心”,它的意思很明白,唯有教育者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才是走向教育的最佳途径,也唯有那被唤醒的内心之“爱”,才是教育的最好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夏寿的这些散文在其真诚的情感书写中,也继承和延续着亚米契斯《爱的教育》的精神。
年7月夜于浙师大丽泽湖畔(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母亲,我的教育家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庢瘮杈冨ソ鐨勫尰闄㈡槸鍝鍖椾含鐪嬬櫧鐧滈瑕佸灏戦挶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zy/48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