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

喻园分享汉阳行记by舍予


舍予专栏

汉阳行记--舍予

别人说爱上一座城,只因城里有着自己心爱的人。而我爱上江城,却为其不朽的文化与遗迹所倾心。

江城秋天的午后,暖暖的阳光陪伴我一路走来。穿过武昌,跨过长江大桥,来到龟山脚下——这块武汉建设最早也是至今唯一遗留的地方。面朝月湖,背倚龟山,指点汉阳,目含汉口。

汉阳造

阳光被稀疏的树叶裁剪,铺在我们找寻城市记忆的路上。当我踏进“汉阳造”的旧址,迎面而来的就是两个已经锈迹斑斑的零件,静静地躺在“汉阳造”的门口。它们是在述说着曾经的历史,还是倾吐着岁月的沧桑,我无从得知。而我所感受到的,则是无尽的震撼与深刻的追忆。我来时,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我走后,它们依旧静静地躺在那里。也许,在以后的某个日子里,它们会被丢弃,被遗忘,但是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却永远会在我们心里。

旧址造新园。前身作为中国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汉阳兵工厂和工厂的一部分,到而今,这里成为了一处广告创意艺术园区。也许是午后的原因吧,整个园区都显得很安静,又或者,这里作为灵感创意的诞生处,静谧的氛围与悠闲的格调是必须的吧。行走其间,不由自主的放慢了脚步,一来是这里的环境让我从心里感受到宁静,似乎时间在这里都慢了好多;二来,岁月的痕迹总会藏在不经意的地方,稍不留神,就会错过。阳光打斜着木质的路牌,街角的咖啡屋里飘出缕缕香味,让人好想在这里停留。点上一杯蓝山,在旁边的架子上取出一本杂志闲看着,或者跟店主闲聊两句,度过一个舒适的下午。

龟山北路

从一处安静之处,走向另一片幽静之处,在龟山北路,只需七秒。依山而建,龟山北路把我们从“汉阳造”文艺的安静带到了历史的幽静。

步行在龟山北路,一块体积硕大的铁矿石勾留了我们悠闲的步伐。那是老汉阳铁厂唯一遗留下的东西——一块由于武昌起义爆发而导致工人罢工,没有炼完的铁矿石。风起云涌的那个时代,全都变成缩影,遗留在这块铁矿石上。它默默地在龟山脚下,龟山北路旁,聆听并旁观着时代的变迁。

界碑把我们的行程分割,我却把它们拼凑成一幅长图。我们用脚步丈量着这段路,也在心里默默回忆着这段历史。深入墙体的防空洞透出寒冷的目光,也传来幽幽的声音。那早已腐朽破旧的铁门隔绝了两个时代的历史,当今在外面,曾经在里面。好想走近,走进,去亲身经历,去体验感受那些在此逃避轰炸的人们。他们心惊胆战,他们朝不保夕,他们国破家亡。无法预料在哪天,突然在身旁落下一颗炮弹,那么一辈子就结束了。可是武汉人民没有怯懦,没有逃避,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血肉、自己的灵魂挽救着这座城市,这座他们赖以生存并且生生世世也无法割舍的土地。站在防空洞门前,里面的空气仿佛都凝结了,我用手触摸着,发现原来我离过去的峥嵘岁月如此近,只有一扇门的距离。

从过去几十年的历史,走到过去千年的历史,在滨江大道上,只需六十秒。穿过龟山北路,沿着滨江大道穿过铁门关,我们从历史一端走向另一端。

晴川阁

慕名已久,并且每次穿过长江大桥时看到的晴川阁,此刻倏尔出现在我的面前。而在登临晴川阁前,我们参拜了禹稷行宫。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将黄河水患终于彻底平息。此功可敬,此心足仰。因此后世人以此为祭,希望可以来年风调雨顺。

曾经多少文人墨客,登临此阁,眺望江南,吟诗作赋。

过去无数游子诗人,驻足彼楼,遥遇汉北,送友归去。

蛇山与龟山相望,黄鹤楼与晴川阁隔江相会。当我踏上晴川阁顶,那辽阔的长江与无尽的天空让我整个人沉醉在者水天相接中。在阁顶,环顾江城,长江大桥呼应着远处的二桥和鹦鹉洲大桥的景色不禁让人陶醉。去年冬天我登临黄鹤楼,满怀着对诗词歌赋里所描绘的景色的憧憬,收获的却寥寥无几。黄鹤楼之于晴川阁,哪里有如此辽阔的视角,哪里有如此壮观的景色,哪里有如此闲适安宁的静谧。也许正如《晴川阁序》中所述:七里晴川染蔚蓝,洗马长街望君还。古筑城楼当敌寇,汉江中游挂满帆。林荫伫立拦江路,风吹江畔柳叶弯。莲花湖水一池碧,微波粼粼夕阳残。看到此序,我突然回想起心中的疑惑,为何此山为“龟山”,也许“龟山”中的“龟”与“归”字同音,表达着对在外亲人的盼归。

晴川阁旁,有闲游品谈的耄耋,也有眺望江北的年轻人,有身着汉唐服饰的女子,也有四下乱跑的儿童。想必古时也是如此热闹,如此一派闲适和谐吧。不然怎会有词云:每值闲暇之日,士女如云,遨游至此,喧阗杂沓,亭阁皆满。俄而管弦声起,或翩翩起舞,或引吭高歌。老者弱者,相与习拳、对弈于绿荫深处,至暮忘归。夏之晨,秋之夕,迎风望月,游人尤多。春以观花,冬以赏雪。盖四时之中曾无一日之寂寥焉。

走下晴川阁,踏上铁门关,一股肃穆之感油然而生。作为古时的镇守之地,军事要塞,铁门关,一个英勇的战士,屹立在龟山脚下,守卫着这一方净土。此刻,我对于“龟山”二字的理解就更加坚定了。也许曾经情同手足,而今我在铁门关上戍守,你被迫出征。守卫着我们一起成长的土地时,望着滔滔江水,怎能不盼望兄弟归来呢?

南岸嘴

不敢过分地走进这段历史,担心自己会深陷其中,情不自禁的对江城爱得更深。我们移步晴川阁下的碑林,看到了往昔精彩绝伦的名诗佳句,也看到了今朝遒劲有力的书法碑文。而在碑林不远处,一处界碑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是长江与汉水的江堤分界处。于是我在心里想,那武汉三镇的交界处不是就在旁边了吗?

一直都知道有这个地方,但却一直都不知道在哪。

走进禹王公园,我们沿江往汉口方向直奔江汉合流处。一路上游人很少,树很多,路很长,景很美。

南岸嘴此处风景独好!

此处与汉口的龙王庙隔江相望,与武昌也是一水相邻。长江与汉水在此处交汇,江汉朝宗于海,这是其他城市绝不会有的独特景观。方才晴川阁上凭栏眺望,长江已是气势恢宏。而在此处江边,须弥芥子,大了天下,小了自我。滚滚江水中带走的是千古岁月,带不走的是万千滋味。

也许今日我所见之景,纵然不是千百年前诸位英雄好汉所见般,但是他们所描绘的,与我今日所感受到的,又有何异呢?江滩上河沙,也不知是多少次的冲刷才被带上来的。江面上起伏的波浪在与阳光嬉戏,也不知多少年前,它们是不是就是这样。轮船驶过,若以此景入画,我相信肯定又是一副佳作。将时间定格在这一刻,也将此刻的所有激动、震撼都记录下来。把自己融入这片风景,融入到这番天高云阔、江汉朝宗的壮丽中,

领略过南岸嘴的辽阔渺远之景后,我们开始拾掇方才一心向着南岸嘴进发的途中忽略的景色。

禹王公园里,雕塑群突兀得出现在我们面前。诸多关于大禹的故事都以无声的艺术所记录着,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生活鲜明的大禹,也了解关于禹王更多的过往。九鼎立于前,禹驭龙马立于中。此间的滋味,只有到了,方才能体会得到。

沿着汉阳江滩我们一路走去,在穿过长江大桥时,不时传来火车和铁轨合奏的撞击乐。而对于走过的火车,在每一次驶上大桥时,都会鸣笛,每一次驶离大桥时,也会再次鸣笛。夏老师告诉我们,这是火车在表达着对大桥上站岗的军人表示敬意。每一次坐公交经过长江大桥时,我都会看着站在桥头上站岗的军人,目不转睛,心中不得不为之折服。至此,我才明白了,对于站岗的军人,我与火车都是在表达着对他们的尊敬,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寻常小巷

沿着长江走过,人的心胸不知宽广了多少。而江城除了辽阔的气概,也有着她小家碧玉般的柔情。

沿着拦江路,拐进老汉阳的小巷子里。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嘈杂纷扰,只有平常人家的温馨。原来在巷子里,也有着江城温情的格调。这里的时光是属于老年人的,他们可以把时间拉长,让每一秒都过得很慢,因为他们无争。寻常人家里飘出糖醋排骨的菜香,吆喝的叫卖声萦绕在巷子里,我们依旧穿行其间。

找寻的过程很有意义,寻到的结果也很让人记忆深刻。共勉街牌坊安静的伫立在一个小区里,若不是夏老师带着我们走来,估计我们这辈子也不会发现这里。这座牌坊历史悠久,自明清时起,“汉阳贡院“设立。于是贡院前建起了状元牌坊,也就是今天的共勉街牌坊。我触摸着仿佛睡着了的牌坊,看着身边这些现代化的住宅区,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好像小时候被小伙伴们遗弃,这座牌坊也被历史遗弃。孤零零的一个人,在这里默默地沉睡。有人会记得它,但是更多人则是无视它,城市建设者们恐怕就是厌恶了。为了承载这份历史,牌坊穿过多少沧桑岁月,历经了多少的陆海蓬山的变迁。而到了最后,最终还是被人遗弃。

穿过阳新路,我们走进了显正路,一座哥特式建筑的天主教教堂呈现在我们面前。默默地走进教堂,望着教堂最里面被三颗钉子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我屏息地走向前排。在这里,仿佛自己的灵魂也被净化,所有的尘世杂芜都脱离了我。抬头看上去,教堂的顶高高地躺在上面,四周昏暗静谧的氛围,让我不觉得有种庄严、肃穆、神圣的感觉。

历经了神的洗礼,走出教堂后,身心似乎也轻松了不少。

医院里,一棵古老医院的一角,而它的前面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汉阳树”。我站在一旁看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儿时在乡下经常爬的古树,就不经意地笑了出来。也许当初“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汉阳树”也包括它,但是我还是怀念家乡儿时爬过的古树。

站在熙熙攘攘的街道口,没想到此刻的我竟是站在汉阳的中心。南北长街,东西大巷,顷刻间都在我的眼前了。

石榴花塔

又是一番穿街过巷,觉得我们走进了时间隧道。一时是繁华如流水,一时又是九十年代的县城感,一时又是七八十年代的即视感。而在北城路过后,我们到达汉阳公园。

被高耸的住宅区所环绕着,汉阳公园在都市的一角里绽放着别致的绿意。而随着我们的脚步在之间穿行,它终于将它藏在内心深处的人文展现出来。

那是一座三层六面塔,两旁的台阶是以无名的墓碑砌成。石榴花塔,它埋葬着一段故事,也承载着历史。

石榴花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明清两代曾重修,年又重修。该塔原在添福巷,后迁至此地。

据塔碑和志书记载,在宋朝,汉阳的一个小村子里有一户人家,老太太膝下有一儿一女,还有一个名叫榴花的孝顺媳妇儿。有一天媳妇儿给生病的婆婆炖了碗鸡汤,婆婆喝后莫名其妙就死了。榴花的丈夫和小姑子就把她告上了官府,说她毒死婆婆想要独吞家产,她“坐罪无以自明”,被官府屈打成招,判以死刑。临行前,榴花折石榴花一枝,插在一块石头的缝隙中说:“若是我榴花毒死婆婆,天地不容,我死花死;若是冤枉于我,天若有情,当令此花生生世世永不枯萎。”说完,引颈受刑。

那石榴花枝插在石缝,立即生根,不久就长得枝繁叶茂,花满枝头。人们这才知道榴花果真是冤枉的。为了哀悼她,便在她死的地方修了一座塔,就是现在的石榴花塔。

可歌可泣,榴花者,女中豪杰也!

爱上江城,需要多久,我想,半天就够了。

——書于贰零壹伍年拾月贰拾日晚

华中科技大学沁苑沁俊楼

作者:舍予编辑:Uicky.

关于作者

舒全森,一只生活在沁苑的HUSTer。

愿你我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够浪迹天涯。

这里

有十分诚意

等待

你的声音

喻园分享

更多精彩请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好
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zy/4677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