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

全省仅10人绍兴人张海平石鸿莹受到


来源:绍兴发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10月16日上午,第七届“浙江孝贤”颁奖典礼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

15岁就开始照顾患脑肿瘤父亲的19岁上虞女孩石鸿莹和照顾无血缘亲人50余载的诸暨牌头镇同文村水下张自然村村民张海平从数百位孝贤人物中脱颖而出,被推选为第七届“浙江孝贤”。

第七届“浙江孝贤”(10名)

吴健男,28岁,金华市浦江县檀溪镇洪山村村民。

石鸿莹女,19岁,绍兴上虞驿亭镇五洲村人,温州大学英语师范专业大二学生。

陈祺男,37岁,杭州市江干区丁兰街道华鹤社区居民,驾校教练。

张海平男,73岁,绍兴市诸暨市牌头镇同文村村民,医院护工。

戴金祥男,58岁,湖州市德清县禹越镇三林村村民。

邹其根男,56岁,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新庄村村民,南湖区余新镇金星路道路工程项目部工程管理员。

包学冠男,84岁,温州市文成县珊溪镇街头村村民。

蒋增美女,55岁,丽水市庆元县濛洲街道姚家村村民。

蔡安玲女,70岁,宁波象山县涂茨镇黄沙村敬老院护工。

周桔凤女,43岁,衢州市常山县芳村镇猷阁口村村民。

颁奖典礼现场

省委书记车俊在看望“浙江孝贤”获奖代表时说,“浙江孝贤”的事迹,令人感动、令人敬佩。你们孝顺有加、传递大爱,犹如一缕缕春风,影响着周边人的行为、引领着社会的风气,带给了社会满满的正能量。你们是最美浙江人。

表彰会前,车俊代表省委、省政府向获奖代表表示祝贺,向全省广大老年人致以节日的问候。浙江在线记者胡元勇摄

绍兴孝贤故事

人物档案:石鸿莹,女,年出生,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驿亭镇五洲村人,现为温州大学英语师范专业大二学生。

孝心孝语:孝不需要轰轰烈烈,平时的点点滴滴很重要。人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亲人还在的时候,要对他们好。

前不久,在温州大学刚上大二的石鸿莹就向辅导员提出,她想取消大一时为她申报的国家助学金,机会让给其他更需要的同学。“通过勤工俭学,我能自己解决学费和生活费了。”她这样解释自己的理由。

这个笑容温暖、长相清秀的19岁女孩,平时是学校里的积极分子,像一朵快乐的向日葵。很少有人知道,她在更小的年纪就经历过生活的风雨。

年,石鸿莹出生在绍兴市上虞区驿亭镇五洲村,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她视作掌上明珠,让她无忧无虑地度过了童年。

年夏天,一个噩耗传来,田里劳作的爷爷,因水泵漏电,触电身亡。不到一个月,全家还沉浸在悲伤之中,爸爸被查出得了高达4级的脑胶质瘤。医院,不到48小时,连续两次被推进手术室。

一夜之间,这个一直被保护着的小女孩长大了。看到妈妈忙前忙后、一脸憔悴,石鸿莹偷偷学会了护理病人的技巧,并很快成了大人们的好帮手。她学会了给爸爸擦身子,给他洗脚、做按摩。在医院里,常常能看到这个小小的身影,在各个化验室跑来跑去,熟练地取化验单。一大早,趁父母没醒,她会跑到楼下为他们买来早饭。晚上,她和妈妈挤在一张睡椅上……但看到在与病魔作斗争的爸爸,石鸿莹觉得这一切都不算什么。

石鸿莹从小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小升初时,原本已被上虞一所排名靠前的中学录取。可是,才刚开始给爸爸治病,家里就用尽了积蓄。妈妈为了照料爸爸,也不得不辞了工作,家里没了收入。想到高昂的学费,小小的石鸿莹为自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名校,改上学费较低的乡镇中学。

消息不胫而走,亲戚朋友都替石鸿莹惋惜,伯父还特地送来了学费,但她还是谢绝了他的好意。“路是我自己选的,学习之路也是要靠自己去闯的。我不仅要为自己,还要为我的家人,去拼搏一个明媚的未来。”读初二的时候,石鸿莹曾经写下这段话。

她做到了。上初中时,她担任校学生会副主席、班长,曾获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作文类二等奖、上虞市作文竞赛一等奖、上虞市头脑运动会“银拇指奖”等等。如今在学校,石鸿莹是孝心社社长,用节约下来和获奖的一部分钱设立班级爱心基金。她还在校园广播中播出孝德小故事,在敬老院做义工,陪孤寡老人说说话。

年,石鸿莹获“浙江省青少年学生道德榜样”称号。年,被上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上虞市二十四孝”称号。

年暑假的最后一天,14岁的石鸿莹永远失去了爸爸。爸爸比预计的多活了6个月,医生说,这也许是因为爸爸看到了她的孝心与好学,心里得到了慰藉。石鸿莹在一篇作文中写道:“我要像向日葵一样,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昂首挺胸,向着太阳,向着光明。”

人物档案:张海平,73岁,诸暨市牌头镇同文村水下张自然村村民。

孝心孝语: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既然当了一家人,这份情谊是说什么也割舍不了的。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这些事我自己知道就好,不需要宣扬。

张海平是诸暨市牌头镇同文村水下张自然村村民,在过去的50多年里,他把继父及其3个患病的兄弟当作自己的亲生父亲一般照顾。然而,他做的这些事,在村里却鲜有人知晓,他说,“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这些事我自己知道就好,不需要宣扬。”

50几年来,张海平用自己的行动和坚持,守护着这份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

上世纪40年代,张海平出生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父亲是北平大学的高材生,解放后被分配在嵊县中学(现嵊州中学)教书,母亲曾是浙江省立女子中学的学生,毕业后在湖州当家庭教师。张海平还有一个比他小一岁的弟弟,一家四口,其乐融融。但不久后,张海平的父亲锒铛入狱,为了养活孩子,张母不得不与丈夫离婚。

在张海平11岁那年,经人介绍,其母带着两个孩子改嫁到了诸暨市牌头镇水下张自然村一户穷困潦倒的人家里。张海平随母亲来到继父家时,家中只有几间可以遮风避雨的草房,继父的其他三个兄弟也因为家境贫困,都未娶上媳妇。

“继父体弱多病,妈妈又是城市里长大的千金小姐,过惯了大城市里的生活,到了农村什么都不会干,刚开始连小麦和韭菜都分不清,更不要说下田务农了。母亲是后来才慢慢学会补衣服、喂猪等家务活的。”张海平说,因无青壮年劳动力,那时他们一家是村里最穷困的家庭。全家常常有了上顿没下顿,经常要依靠别人接济度日。

作为家中的长子,张海平担当着家里的主心骨地位,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做饭、种菜、喂猪、喂鸡、放牛,挑起了家庭的担子。因家境贫困,继父的三个叔叔一直单身,张海平成为了叔叔们最亲近的人。张海平17岁时,二叔食道癌晚期,粗食无法下咽,张海平只能烧稀粥慢慢喂给他喝,陪他度过了最后的时光。

上世纪90年代,三叔张伟良不幸罹患皮肤癌,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几次欲服毒结束自己的生命。一次,三叔又一次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张海平发现后,与妻子半夜医院,就这样在监护室了陪了两天两夜。

这些年,张海平的二叔、继父和三叔相继因病去世,都是张海平操办老人们的后事。如今,家中只剩下86岁的小叔张祝良。张祝良体弱多病,患有胆囊炎、胆结石和白内障,一年到头要住好几次院,生活起居全靠张海平来照顾。

“他们没有抚养我们的责任,我们也没有赡养他们的义务,我做这些事完全出于内心。说起来,我只有这么一个长辈了,不管有没有血缘关系,既然当了一家人,他就是我的牵挂,我应该尽这个义务。”张海平说。

百善孝为先,看着他们的故事,心里是否和小编一样暖暖的?

明天将有绍兴重要人物推介

《绍兴名人》







































北京正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jt/5047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