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绍兴市 > 绍兴市交通 > 养浩馆皇帝的上岗资格认证
当前位置: 绍兴市 > 绍兴市交通 > 养浩馆皇帝的上岗资格认证
大清受命之宝
大清受命之宝,清二十五宝之一,通高12cm,印面14×14cm。白玉质,盘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章皇序”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玉筋篆亦称"玉箸篆″,为篆书的一种,其笔道圆润温厚,形如玉箸(筷子),故名),左满文本字,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章皇序″,即彰显大清皇帝受命于天的正统身份。
《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
作者:熊逸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第三章
天人三策
(一)
皇帝的上岗资格认证
现在见面率非常高的“天人合一”其实最主要的一个源头就在董仲舒这里,只是我们很多人把它一厢情愿地理解成“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哦,很多很多古代概念都被我们理直气壮地错误使用着,“天人合一”不过只是其中之一罢了。
也许事情总是有两面性的,从好的一面讲,“天人感应”虽然是对专制的维护,但也对最高统治者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好你个皇帝老儿,别看你在人间说一不二,什么都是你最大,可你头顶上还有个老天爷呢。商纣王①牛不牛,一旦不招老天爷待见了,马上就完蛋。
这情形倒很像某种黑社会类型:所有人都以为老大是最大的,是说一不二的,是拥有无限权力的,可大家不知道,老大上边其实还有个人,只是大家从来都看不见——那就是当朝的巡抚②大人,他老人家才是这整个黑社会的保护伞和真正大股东。在董仲舒③的体系里,皇帝就是这位黑社会老大,老天爷就是巡抚大人。唯一不同的是,巡抚大人毕竟也是个人,是人就有人类的缺点,而老天爷却不是人,他既是至高无上的,也是完美无缺的。
董仲舒这么做,也等于搞了个“皇帝上岗资格认证”,意思是说:不是所有皇帝都是拥有这个认证证书的,老天爷看着谁好,才会发给谁这个证书,然后盖个钢印,证书和钢印也就是那些祥瑞④,于是,拥有祥瑞的皇帝也就是获得老天爷有效认证的皇帝,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个道德完人,或者说是“圣人”、“圣主”,而圣主自然会代表万民的利益,关心万民的利益,他是大公无私的——如果他有私心,那就不可能得到资格认证的证书,而他既然已经考上了这个证书,那他必然就是大公无私的圣主。
这个逻辑好像很严密呦,况且,就连一向被誉为东汉时期伟大的唯物论者的王充⑤都曾经以自己的方式为董仲舒的祥瑞逻辑做过证明,那么,既然皇帝是君权神授,老百姓自然该以服从为天职。
也许“神”还更要可靠一些,毕竟神是无所不知的,而且可以奖善罚恶,撤换他不喜欢的代理人。
这时候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孔子和孟子,人家可从来没有讲过什么“忠君”哎,且不谈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就算孔子著名的那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中或许也有一种“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精神——老板如果对咱够意思,咱就尽到咱的本份;老板如果不够意思,嘿,老子不干了,拍屁股走人!——如果你“君不君”,那就别怪我“臣不臣”。
时代变了,传统儒家思想行不通了,该讲无条件的忠君了,该对着龙椅宣誓效忠了。其中原因难道仅仅是“老板是老天爷的人间代理”吗?——未必,天命一说其实早在儒家尚未出现的商、周两代⑥就有了,并不是董仲舒的原创,而且,这个理论同时还有着这样一层意思:如果老天爷变主意了,改朝换代就是理所当然的了,真到了那时候,投靠新主子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无非是顺应天意嘛。
但这层意思最好让它只在理论上存在(所以汉景帝⑦要搞那个“吃马肉不吃马肝”的学术禁区),而且,从“天人感应”来看,只要不断出现祥瑞,就说明天命依然站在当今圣上一边。既然如此,大家伙儿无条件地效忠皇上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也就是说,不管老板对你够不够意思,你都得对老板够意思。
当然,说归说,这其中还有着一个很现实的因素,那就“大一统帝国”的威力。帝国越是大一统,忠君的思想束缚就越强,原因很简单:异见分子没地方跑。——“天人感应”一说在两汉时代⑧还比较清楚明白,越到后来就越有些含含糊糊了,毕竟黑社会老大在私心之中也不大喜欢巡抚大人的“另一面”。
这里还有着很有趣的一点:我们若要分辨历代的知识分子们对这个问题是什么态度,一般来说,只要看看他们怎么评价孟子就可以了。——有一点特别值得留心:咱们现在一提儒家思想就说:“孔孟之道”,实际上“孔孟之道”这个说法是晚到北宋才有的,以前人们说的是“周孔之道”,是把周公⑨和孔子并称。孟子是到了唐朝才经韩愈⑩的“再发现”,后来又得到一些宋儒的推崇,这才有了后来的名满天下。
整个历史上,学孟子、像孟子最出名的应该得算王安石?,当时人们读他的文章,以为是孟子复生,而王安石还曾借权势之便亲手把《孟子》列入了科举考试必读书。而作为王安石的大对头,司马光?自然是头一个反孟子的,他写了一篇《疑孟》,大批孟子,说孟老头儿很会拿圣人之学给自己谋求天价讲课费,而最重要的是,孟老头儿混淆君臣之义,对国君的召见竟然故意不睬,哪像人家孔子,就算是鲁哀公?那样的昏庸之君,只要派秘书给打个电话,孔子马上就毕恭毕敬地跑去了,这才是为人臣之礼啊!(有趣的是,司马光那个家教严谨的儿子司马温?却很推崇孟子,曾对皇帝说:“《孟子》这书最是淳正,把王道讲得最是明白。”)李觏?也是反孟子的(“乞丐何曾有二妻”那个故事就是和他有关的),说孔子之道是君君臣臣的尊卑秩序,孟子之道却是人人可以为君,这还了得!——看来,做奴隶也是会让人上瘾的。费正清?曾经列举过自年后中国的几位拥有超长任期的统治者,然后得出结论:“这可以说明,中国人愿意接受一个至高无上的个人权威,而不是法律的至高无上。”我不清楚的是,如果承认他的这个结论,是否意味着下面这句话也应该是相应成立的:“中国人天生就有奴性”?
我希望大家能把这个问题理解为反问句,但无论如何,相对于自由,很多人却宁愿选择服从;相对于直立行走,很多人却宁愿选择屈膝爬行,这恐怕即使人的天性所致,也是专制之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吧??
——这种情形直到现代社会也依然不绝,拥有了自由的人们却开始逃避自由,或许自由是一种“不安全”的状态,而弱小的人类天性就会说需要“集体”的,正如弗洛姆?概括的那样:“……极权主义运动吸引着渴望逃避自由的人们。现代人获得了自由,然而在内心深处却渴望逃避自由。现代人摆脱了中世纪的束缚,却没有能够自由地在理性与爱的基础之上营造出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于是,他便想以顺从领袖、民族或国家的方式,以寻求新的安全感。”——相形之下,孟子的精神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他老人家的简单真理却原来在根子上就是在和基本人性作对啊。
孟子思想里的知识分子独立人格和“民贵君轻”在大一统时代里确实处境尴尬,忠君就得无条件地一忠到底才是正理,而当这类“忠”的意识已经在很多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的时候,仅仅是“忠”却又显得不够了:一定要以“更忠”来超越“忠”,就像追求平等的领袖们从不会满足于平等,而要再接再厉去追求“更平等”。
注释①商纣王:
帝辛(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子姓,名受(一作受德),谥号纣。世称殷纣王、商纣王、或纣王,则是周人侮辱、蔑视性的称呼。
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帝辛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其父帝乙欢心。帝辛继位后,重视扩张领土,便兴拓土开疆之事,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把商朝疆域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则扩大到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公元前年,牧野之战中,周武王击败商军,帝辛在鹿台(今河南鹤壁)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后世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毛泽东曾评论商纣王:“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
②巡抚: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
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
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
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
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
③董仲舒:
董仲舒(前年-前年),汉族,广川郡(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人,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被誉为公羊大师、儒家大儒。
④祥瑞:
由国家组织编写的正式史书,曾专设《符瑞志》一项,记载前代或历代出现的祥瑞。祥瑞之中,被认为最重要的是《河图》、《洛书》,它们被载入《符瑞志》之首。祥瑞又称“符瑞”,被儒学认为是表达天意的、对人有益的自然现象。如出现彩云,风调雨顺,禾生双穗,地出甘泉,奇禽异兽出现等等。儒学认为,这些现象出现是天对皇帝的行为和所发布的政策的赞成或表彰。观测和解释这些现象,是儒者的重要工作。
古代祥瑞种类繁多,大体分为五种,即五个等级。
古称“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是最高等级的瑞兆。以下分别为大瑞、上瑞、中瑞、下瑞。
《新唐书·百官志》载:
礼部郎中员外朗掌图书、祥瑞,凡景星、庆云为大瑞,其名物六十四;
白狼、赤兔为上瑞,其名物二十有八;
苍鸟、赤雁为中瑞,其名物三十二;
嘉禾、芝草、木连理为下瑞,其名物十四。
后来品种又不断增加,凡铜鼎、铜钟、玉罄、玉壁等礼器也都列为瑞物,因此,可以列为祥瑞名物者远不止这些。
⑤王充: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后来到京城,进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王充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详见[东汉]王充《衡论·吉验》:“凡人禀贵命于天,必有吉验见于地。见于地,故有天命也。验见非一,或以人物,或以祯祥,或以光气。……”王充举的例子从传说中的尧舜禹一直到近在他眼前的光武帝刘秀和其他几位东汉时的贵人。
⑥商、周:
商朝(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余年。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殷墟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发达的非中原文明。
周朝(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年,另一说是年,两者相差近一百年,问题在于周朝的建国之年一直无法确认。周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年)与“东周”(公元前年——公元前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都城雒邑(成周)。公元前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周朝行分封制,周王为“天下共主”。
⑦汉景帝: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刘恒长子,母亲窦漪(窦太后),汉惠帝七年(公元前年)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汉武帝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⑧两汉时代:
汉朝(公元前—公元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因尚火德故称为炎汉,又因皇室姓刘而被称为刘汉,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共传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
西汉(公元前年—公元8年12月),又称前汉,与东汉合称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是继西汉之后出现的朝代,由西汉外戚王莽建立。8年腊月,王莽废汉孺子(刘婴)为安定公,改国号为新,建都常安,史称“新莽”。
东汉(公元25年—公元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西汉、新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历经一百九十五年,又称后汉,与西汉合称汉朝。
⑨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⑩韩愈:
韩愈(公元年—公元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公元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公元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公元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公元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公元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公元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王安石:
王安石(公元年12月18日—公元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公元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公元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公元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公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公元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司马光:
司马光(年11月17日-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鲁哀公:
鲁哀公(?—公元前年),姬姓,名将,鲁定公之子,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公元前—公元前年在位。他在鲁定公死后即位。在位期间执政为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季孙肥、叔孙舒、仲孙彘。前年,鲁哀公去世,其子鲁悼公即位。
?司马温:
司马温其人有待考证。
元祐元年(公元年),司马光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岁,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宋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死后,哲宗将他葬於高陵。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还有诸多名著被众人所流传。
绍兴司马温公祠,明代敕建。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区下大路,东临兴文桥。
夏县司马温公祠:位于今陕西省夏县,大(同)运(城)公路夏县段水头镇通往县城方向约2公里处小晁村北峨嵋岭上,墓前峰岭回环;祠后涑水萦绕、流逝有趣、诗情画意、风光怡人。墓祠占地百余亩,平方旷达,规模宏丽,分墓地、祠堂、余庆禅院三大部分,墓地占面积50亩,司马光本人及先祖均归葬于此,古冢垒垒、树木森森、气象肃穆雄浑。祠堂创建于宋,迎面是五间“杏花碑”亭,陈列司马光生平故事,余庆禅院内供奉彩塑金妆大佛三尊,并配有书院、菩萨等,景区内的碑楼及众多石碑、石碑均被历代金石家视为珍品。
司马康(公元年—公元年),字公休,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司马光大哥司马旦之子,在他的两个儿子童、唐夭折后,康过继给司马光为子(详见苏轼《西楼贴·与堂兄三首》,转引自颜中其《司马康为司马光兄亲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年第3期)。宋神宗熙宁三年()进士。熙宁五年,监西京粮料院。光修《资治通鉴》,为检阅文字。授签书山南东道节度判官公事。元丰八年(),擢秘书省正字。宋哲宗元祐元年(),为校书郎。元祐四年,为修神宗实录检讨官。五年,提举西山崇福宫,元祐五年()卒,享年四十一。
?李觏:
李觏(公元年—公元年),字泰伯,号盱江先生,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抚州资溪县嵩市镇)人,是中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
?费正清:
费正清(JohnKingFairbank约翰·金·费尔班克)(年—年),美国人。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生前历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席、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等重要职务,还曾是美国政府雇员、社会活动家、政策顾问。费正清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长达50年,从他进入牛津直到他年去世,他的著作绝大部分都是论述中国问题的。主要成就:近现代中国问题研究,中国外交史及美国的对华政策等。代表作品:《剑桥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妻子费慰梅(WilmaCanonFairbank),(年-年4月4日),美国人,著名汉学家,是研究中国艺术和建筑的美国学者。美国汉学大师费正清的夫人。曾任美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妻的好友。
[美]费正清:《观察中国》(傅光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年第1版,第页)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
?弗洛姆:
艾瑞克·弗洛姆(ErichFromm),(年3月23日—年3月18日)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旨在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弗洛姆在此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此外,在德国时弗洛姆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移居美国后始终保持和该学派的关联。弗洛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图调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说。
代表作品:《精神分析社会学》、《逃避自由》、《为自己的人》。
文章来源:《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
作者:熊逸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注释、图文编辑:大象wx
图片:大清受命之宝(源自百度)
林中之象大象wx出品
未必对,但我高兴。
日拱一卒相对于自由,很多人却宁愿选择服从;相对于直立行走,很多人却宁愿选择屈膝爬行,这恐怕即使人的天性所致,也是专制之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吧?
白癜风的预防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jt/46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