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

需求量骤增非常时期的绍兴120


最近,随着新冠病毒感染人数大幅增加,市民对救护车的需求量骤增,绍兴的院前急救迎来严峻考验。

医院急救分站了解到,12月1日到28日期间,该分站出车共计次,接病人数达到了人,尤其是12月16日开始,每天的出车次数已经达到了日常正常出车数的2倍多,最高峰时一辆车24小时出车20次左右。

面对“大客流”,急救中心人员也是高负荷运转,拖着疲惫的脚步,坚持走街串巷搬抬转送,争分夺秒守护着生命运转通道。12月28日,记者跟随急救车,体验急救人员紧张细致的急救工作。

累趴下了、发烧了休息两天接着上

“二线请出车……”一早,记者医院急救分站,就听到急救警铃响起,来不及多想,就跟着急救人员匆匆登上了急救车。“滴嘟滴嘟——”驾驶员随即拉响警笛,开着救护车飞驰而去。

“我是来支援这里的,才到没几天。”在车上,随车医生韩子阳告诉记者。28岁医院胸外科的住院医生,来自云南,年从温州医学院毕业后,就待在了柯桥。他回想起初到急救分站的情形,那是12月19日晚,刚刚在病房值完班的他,临时被抽调到了急救分站,甚至来不及培训,就跟车启程了。从晚上11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他一共出车了18趟。“以前不知道,的工作强度居然这么大,第二天下班后,我就发烧了,但我心里也知道,最近大家都不容易,得互相帮忙把困难扛过去!”韩子阳说,休整了两天后,他又继续回到了岗位。

十多分钟后,急救车稳稳停在了世纪星城小区居民楼下。患者是一位97岁老人,住在20楼,今天一早突然觉得气喘,家属情急之下拨通了急救电话。因为电梯狭窄,放不进担架,三名急救人员只能用被子合力将老人从楼上抬到急救车上,看起来配合得相当默契,虽然不需要穿防护服,但口罩、手套是必不可少的。记者看到,急救人员戴着口罩,呼哧呼哧喘着粗气,寒风里,汗水已经布满额头。“幸好我还年轻,有体力,能一起搭把手,不然每天一趟趟下来,还真吃不消。”韩子阳笑着说道。

量血压、吸氧……患者上车后,护士便马上对患者进行急救处理。急救车驾驶员胡贤祥迅速启动车辆,医院驶去。

“虽然辛苦,但把病人送到医生手里我们就安心了”

今年41岁的胡贤祥从事急救车驾驶员工作已经有5年多了,这段时间经历了少有的“繁忙”。“如今,连吃饭的时间都是硬挤出来的。中饭拖到下午2点左右吃,晚饭要拖到晚上8点左右才能吃上,吃饭甚至还要和中心‘审批’一下才可以,不然又一个派单,根本来不及。”胡贤祥笑着对记者说,但笑容难掩疲倦。因为每一天接触的都是阳性患者,感染的风险很高,胡贤祥干脆直接住在了单位。

记者了解到,医院的就诊患者明显增加,急诊室里床位紧张,救护车上的病医院急诊床位,就只能在现场等待,就是所谓的压床,也让本就紧张的急救资源雪上加霜。“这几天,压床情况比较严重,什么时候有床位,谁也说不准,我们也很着急,但是实在没办法。”胡贤祥说,“一天下来感觉很辛苦,但也很值得,把病人安全快速地送到医生手里我们才能安心。”

急救中心呼吁:非急危重症患者别拨打

一个电话,立即出动,急救灯闪烁,急救人风雪兼程,用行动守护每一个人健康……记者从市急救中心了解到,通过分析警情数据发现,发热相关呼救占了新增警情的大多数,几乎呈指数级增长。这类非必须的呼救占用了宝贵的急救资源,甚至影响到了危重症患者的急救。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热患者病历后发现,75%的发烧病人症状较轻,实际上并不需要救护车转送,甚至出现夸大病情的情况。同时,大量新冠病毒感染轻症患者呼叫救护车及大量新冠病毒感染相关咨询电话,也严重影响了急危重症和突发事件的接听效率和救援速度。

急救电话是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通道,也是“最后的救命稻草”,因此急救人员呼吁:请将有限的急救资源留给真正需要急救的患者。轻症发热患者可以直接自行前往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不需要乘坐救护车。如咨询有关新冠疫情问题及医疗咨询,可以拨打当地公布的发热门诊咨询热线;如有个人健康管理、慢性病的药物调整、日常门诊就医指导等问题,医院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xs/5545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