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浙江省绍兴城东南的会稽山,因其山上有座大禹陵,很受古代帝王青睐。很多帝王都曾不辞辛苦,到此处进行祭祀参拜。绍兴,执耒的大禹像《史记》记载,秦始皇在最后一次南巡期间,曾“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后世复制重刻的石刻旧本《秦会稽山刻石铭》,现存于绍兴市文物管理处,还是极为难得的瑰宝。康熙二十八年(年),康熙进行了他的第二次南巡。据《清史稿·圣祖本纪》,二月“丁未,驻杭州”,“辛亥,渡钱塘江,至会稽山麓。壬子,祭禹陵……癸丑,上还驻杭州”。乾隆十六年,乾隆仿康熙南巡旧例,从京城出发,沿京杭运河南下,渡长江,经镇江、嘉兴、杭州等地到达绍兴,最后从绍兴回京城。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乾隆南巡图》第九卷中就描画了乾隆“绍兴谒大禹庙”的胜状。《乾隆南巡图》第九卷《绍兴谒大禹庙》据《国语.勾践灭吴》中记载,越王勾践曾在会稽山立灭吴之誓。“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禹葬于会稽山,目前这一点在史学界虽有统一意见,不过现在绍兴的会稽山是不是大禹时期的会稽山,史学界至今却仍有争议。但古代帝王却不管诸多争议,仍选择现在的绍兴会稽山作为祭祀点,这是为什么呢?朝阳下的大禹陵大禹治水,发展农业生产,因治水之功,深受百姓爱戴。后接受帝舜禅让,继任为部落首领。大禹成为首领若干年后,担心自己德行有亏,想知道自己和各诸侯的统治效果到底如何,想知道自己有哪些不周之处。在其巡视自己东方的疆土的时候,召集各诸侯在江南开大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但是很不幸,大禹在与诸侯见面开会之际,死在江南,并被就地埋葬。他埋葬的地方叫做会稽,也就是会计,汇聚考核的意思。《史记.夏本纪》中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又说:“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由此可知,会稽山是在江南。今位于江南的绍兴,其西南有会稽山,是符合资料记载的。航拍绍兴会稽山但史学界普遍认为,大禹虽葬于会稽山,但是其会诸侯的地方却是在涂山。《左转.哀公七年》中有“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大禹选择涂山作为靠山,在此会诸侯,才是常人之理。毕竟涂山,是大禹妻子女娇的娘家。大禹在此处有涂山氏的支持,能确保其会各方诸侯时的安全。既然大禹是在会诸侯时身亡,又是就地下葬于会稽山,因此涂山和会稽山不会离太远。恰巧今绍兴西北有山叫涂山。《越绝书》载:“涂山者,禹所取妻之山也,去县五十里”。万历《绍兴府志》云:涂山“在府城西北四十五里,旧经云禹会万国之所。”这便符合推理了。禹会诸侯不过,这个涂山的位置与当今考古的发现不一致。涂山作为在大禹治水中发挥重要作用,女娇娘家涂山氏的所在地,经过这么多年,考古界不可能一点发现也没有。而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禹墟的考古却有了关于涂山位置的确切证据。年,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60多位专家深入安徽省蚌埠市考古,根据发掘出来的文物论证,并最终达成共识,确认蚌埠就是“禹会诸侯”之地,就是涂山所在地。也由此说明“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真实性。安徽蚌埠,涂山氏女娇这样一来就有矛盾了,安徽蚌埠的涂山离任何一个传说中的会稽山都很远。如果大禹在涂山会诸侯之际死亡,不可能立刻就地葬于会稽山。这其中应该还有其他一些缘由。那如果大禹会过两次诸侯呢?现安徽蚌埠的涂山是大禹第一次会诸侯之地,开启了夏朝兴盛之路。此后某次因缘际会,大禹开始他的东巡,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第二次会诸侯,并死于这第二次会诸侯之时,且就地埋葬。于是一切就说得通了,史料和现代考古发现完好地进行了匹配。安徽蚌埠禹墟考古挖掘大禹一生共有两次与诸侯相会,第一次会诸侯于涂山,位于今安徽蚌埠怀远县;第二次会诸侯于会稽山,位于今浙江绍兴。第二次会诸侯之际,大禹“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另外,现绍兴城东南6公里,有一个延续近年,世代以守护大禹陵为己任的姒姓宗族。因此,后代帝王,才会排除诸多争议,选择绍兴的会稽山作为祭祀点。这确实是有充足史料支持。至于涂山和会稽山在其他地方的说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史料和以后新的考古发现来证实。此为一家之言,欢迎探讨。此文为淡淡南极鱼原创,若喜欢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xs/54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