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

寻古探今追溯绍兴之起源,习中华传统美


△(图自会稽山景区)

关键词:大禹

Part1名称演变

夏称“於越”,亦称大越,简称"越"。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国,称"越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降越君,称会稽郡。晋称会稽国,南朝时为东扬州治所。隋开皇九年(),改置吴州总管府,治会稽县。

大业元年()起称越州,此后越州与会稽郡名称就交替使用。南宋高宗赵构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于建炎五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的名称之由来,并沿用至今。

△(图自会稽山景区)

Part2大禹与绍兴

绍兴的历史沿革,可上溯至远古。夏禹治水,勾践复国,口碑传递,家喻户晓。大禹与绍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一、禹禅会稽。大禹重要活动地是在绍兴。史书上记载,大禹有五件事都发生在绍兴。众多的大禹遗迹也是在绍兴。

绍兴前人惯称会稽。会稽之名出自大禹,其首义不是会计,而是会祭。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禹封泰山,禅会稽。”这是会稽山得以成名且列为中华九山之首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这也是大禹的一项天才的政治发明,其目的在于通过召集诸侯来共同祭祀会稽山,从而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这种政治结盟的形式,后世叫做“宗庙会同”,实为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会盟”的先河。

△(图自会稽山景区)

二、禹疏了溪。大禹改堵为疏,“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水成功。“禹疏了溪”。了溪,后称剡溪,为今天曹娥江的上游。相传为禹治水毕功后所弃馒头所变,当地百姓呼其作“石馒头”。

△图为嵊州“禹粮岭”(图自会稽山景区)

宋代的《太平御览》中说:“禹余粮,世传昔者禹弃其所余食于江中而为药材也。”当地人知道这是大禹的粮食,就称之“禹余粮”,女娇翻越的那座岭就叫“余粮岭”。历史上称,“禹治水毕功于了溪”,也就是指这里。

三、禹会会稽。大禹在会稽山会诸侯、祭诸神、明君位、示一体,创建了中国第一王朝。

四、禹娶会稽。大禹与涂山氏的结合,应是在禹“禅会稽”之时之地。

△西扆村(图自会稽山景区)

涂山又在何处?据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地方志鼻祖”《越绝书》卷八载:“涂山者,禹所取妻之山也,去县五十里。”按此方位,如今绍兴境内的安昌西扆山正与其吻合。

五、禹葬会稽。大禹死后葬于会稽。

Part3大禹精神

在大型文化纪律片《大禹》采访中,原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大型文化纪录片《大禹》总策划——徐光春曾提到,“我觉得他的精神很多,当前最需要弘扬的,我觉得是一个为国爱民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敢于担当的精神和科学治水的精神。”

△绍兴禹迹图(图自会稽山景区)

禹迹,即为大禹当年治水、计功、建朝时留下的旧迹,每一处禹迹背后都有着神话传说。绍兴大市范围内有余处禹迹,在民间自然也流传有许多与大禹有关的故事。

禹的忘我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国人民优秀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留下关于禹的遗址。

河南开封有“禹王台”,传说他曾在治水时住过这里,禹县有“禹王锁蛟井”,相传禹曾在此降服兴风作浪的蛟龙。

浙江绍兴有“禹庙”和“大禹陵”,传说他晚年在此大会诸侯,死在这里。

位于绍兴的大禹陵景区,景区中有许多历史遗迹、人文景致,如大禹陵庙、禹祠、窆石以及碑方题刻。此外,绍兴还有不少地名与大禹有关,比如夏履桥,相传大禹治水经过这里,他的一只履被洪水冲走,老百姓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在他失履的地方造了一座桥,名曰“夏履桥”,又如,当前绍兴市湖塘镇的刑塘,相传为大禹斩杀防风氏处。

△夏履桥

(上三图自会稽山景区)

此外,山西省的河津县还有“禹门口”、夏县有“禹王城”等,相传禹曾在这些地方凿山治水等等。这些遗址,都说明了人们对这位上古时期治水英雄的怀念和尊敬。

本文由绍兴旅委整理编辑

图片素材来源:会稽山景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xs/5173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