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

野草资讯文学绍兴城市的底色


在阅读方式与媒介传播发生变革的当下,文学写作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前天上午,第三届全国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在绍兴开幕,5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作家、批评家共聚一堂,以“多媒体融合与青年写作”为主题,梳理中国当代文学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昨日,各地名家还与绍兴的31名本土作家互动交流,为绍兴打造中国文学之城献计献策。

从内心深处认可文学之城

  何俊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

  文学对绍兴有一种特殊的眷恋,绍兴对文学有一种特殊的情缘。绍兴这个城市年,城址没有变,这样的古城很少。绍兴现在出名,很大程度上当然是历史文化文脉的传承,更大程度上是因为鲁迅。因为鲁迅,绍兴更加张扬,更加有名,成为一座世界的名城。

  为什么绍兴可以提文学之城?我们的底气何在?绍兴无论是从作品,还是从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一块无法忽视的拼图,各类文体比较繁荣,各路大师群峰并峙,鲁迅的出现,更是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石,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纪元。

  现在文学界的最高奖鲁迅文学奖是以鲁迅名字命名的,鲁迅文学奖在绍兴已经举办过3届颁奖典礼,绍兴与中国作协签定过一个鲁迅文学颁奖永久落户绍兴的协议。

  绍兴还跟几大文学杂志以及文学机构开展了广泛合作。像《人民文学》创作基地、中国电影剧本创作基地都在绍兴,这些都是绍兴打造文学之城的有利因素。

  从绍兴本土来讲,我们有《野草》杂志、鲁奖博物馆、鲁迅文学院,以及一支颇具实力和活力的创作队伍。怎么样利用现有的资源,利用独特的鲁迅的资源品牌,以文学以及相关活动为手段,凝聚文学的人气、形成文学的洼地、激发文学的效应,使绍兴成为全国作家乃至全世界文学爱好者的向往之地,这是我们当前要做的。

  我们更希望壮大本土的作家队伍,能够出作品,出人才。把绍兴建设成文学之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非常需要我们本土作家的努力。所有人都要呵护、所有人都要支持、所有人都要从内心深处来认可,这样,文学之城的概念才能够形成的。

把大师当家人亲人一样看待

施战军(《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浙江这地方文风很盛。从青年作家的角度看,全国范围里浙江应该是文学创作实力和潜力都最强的,作家是一茬接一茬地出来。其他省份,比如有的省份看起来非常热闹、非常有分量,但青年创作力量比较弱,后续人才不是太好。绍兴这个地方的写作力量很强,能叫过来写东西的人这么多,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我猜可能原因是有鲁迅这面大旗。还有一个原因可能与《野草》杂志有关系,这本文学杂志很有自己的风格,无论是装帧设计还是内容,给人感觉特别有品位。

  绍兴文脉昌盛,但文脉必须是活的,延伸到我们今天的创作里来才管用。一个地方尽管大师林立,但不要把大师当成压在自己头上的沉重包袱,要把大师、作家们当成朋友、当成亲戚。温州这点特别好,他们把大师当亲戚、当家人一样相处,而不是当神供起来。你不要一写作就想到鲁迅,你一写小说就想到鲁迅,一写散文就想到周作人,一写文学类作品就想到秋瑾,这都不行的,还是要自己写自己的。

  如果你真要当一个作家,还是要给自己定一些中长期的计划,你给自己设定多大的目标,你就冲那个目标走过去。得过且过式的、小富即安式的写作可能适合于生活,但不适合于写作。写作还需要对自己狠一点,别下不了手。

  创作虽然是个体的、孤独的事业,但确实需要互相激发,自己在黑暗的胡同里面走着,突然有人打亮了打火机,可能那个感觉就不同了。

把优秀作家聘到绍兴当导师

徐坤(《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

  祝贺绍兴中国文学之城概念出炉。要打造文学之城一定要汇聚全省甚至全国之力,单凭咱们绍兴本地是比较吃力的。为完成这个任务,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把一些优秀的作家都聘到咱们绍兴来,聘任他们当终身制导师。由他们来带动我们当地的青年作家团体的文学创作,这样才能立足绍兴、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这样才能支撑起这个概念来。

  作家的创作,尤其是民间作家的创作都是很艰苦的,当地的文联作协要给他们提供一定的财力和生活上的保障,保证他们能安心创作,出好作品。

作家需要一种格局

邱华栋(《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

  格局是一个大东西,有时候南方作家写得特别精巧,有些事写得特别玩味,像北方的人看了觉得那么点事他能写成这样,真服了。同样,南方作家看北方作家,觉得他们就像编竹筐一样,看着很大,但什么水都盛不下,你往里面一倒水全漏了,各有各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搞活动尽量把北方作家往南方请,请到咱们江浙一带看看园林、看看绍兴、看看小桥流水、看看各种地方精致的东西;同时我们把南方作家请到北方去,看看高山大河、看看大漠孤烟。这样气质上、心理上,我觉得会带来一种新的东西。所以对浙江作家来讲,我觉得需要一种格局。

打造文学之城是一个大手笔赵志明(青年作家)

  《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施战军认为,绍兴的文脉确实是任何一个地方也比不了的,因为这是一个真正文学的、艺术的文脉,跟别的地方不同。比如到山东,是孔孟之乡,但不是太文学,到淄博只有蒲松龄,还有别的大师吗?就很难想出来了。绍兴这个地方一长串文学大师,文脉昌盛,令人景仰。

  我觉得打造中国文学之城首先是一个大手笔,可能给整个中国的写作带来特别大的影响,每一个写作者都可能从中受益,我特别激动。

  巴黎有一个不间断上映《悲惨世界》的话剧一样的小剧场,那个演出是不间断,你去了之后就能看到。我觉得这是对雨果特别深的解读。绍兴如果要做中国文学之城,鲁迅的许多小说,在当下可以变成被大众接受的载体。绍兴要打造文学之城,整个民间生活场域的氛围很重要,要让作家来了舍不得走,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这边生成,我觉得这样文学之城就实至名归。

创新形式引进更多的

刘王栋(青年作家)

  文学出作品、出人才,文学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绍兴的鲁迅文学院,本地外地的作家都可以签约,这样外地作家有时间可以在这里居住,可以跟本地作家形成交流、碰撞。我觉得不同文化的碰撞,对文学的创作包括对作家的眼界、认识,对文学的理解都是非常重要的。

陈东捷(《十月》杂志主编)

  要加大力度推出本土的作家,比如说制定一些奖励机制,包括获奖之后、在什么杂志上发表作品等有什么奖励,想办法让作家更好地利用资源,把作家更广泛地推出去,让更多写得好的作家冒出来。

  斯继东(本土作家)

  中国文学之城的概念提出来,我觉得对我们绍兴的作家来说是一股春风,我也希望他成为春风。作为绍兴本土作家的一员,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一种开放的意识,这点我感受特别强烈,不能做井底之蛙,不要自我感觉太好,在绍兴我写得很好了,你走出去看看?未必是那么回事。应该以一种更开放,更大气的姿态,来进行自己的文学创作。

  张菁(《青年文学》杂志执行主编)

  中国文学之城的构想吸引了我,从历史上来说,绍兴一直都是这样一座城市,只不过我们现在把它更加突出了。绍兴有许多繁荣文学培养作家的构想、举措,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希望更多优秀的作家脱颖而出,青年是让这座城市焕发更多活力、生命力的这么一个群体。我们《青年文学》也特别希望能够和绍兴有更多深入的合作。

  傅海英(本土作家)

  绍兴打造文学之城,我觉得契合了我们当下整个绍兴的古城游。文学之城提出使整个城市非常有文化气息。世界文化之都一样,可以搞一些文学节、音乐节等,我以前感觉古城搞文化旅游,里面似乎缺少内容,现在文化之城一提出来以后,我看到了很多的希望,以后有很多内容填进去,不会是一个概念了。

来源:绍兴晚报

文|首席记者:周能兵

图|记者王丽红

流动在绍兴的空气

都充满文学味道

绍兴城市的底色将是文学,绍兴将要打造“文学之城”,这将使绍兴这个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更诗意盎然,这也将会更好地传承绍兴的文脉,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一个特别的平台。昨天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作家、批评家,在其主题峰会上,将绍兴如何打造文学之城作为专题进行讨论。绍兴文学之城的“概念股”,昨天上午一抛出,让许多作家、学者感到振奋。作家们认为,绍兴打造中国文学之城,具有文化战略意义,在大力弘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今天,让人看到了中国文学繁荣的新气象。

文学之城,只有绍兴担得起

“生有人杰鲁迅,死有鬼雄秋瑾。一城独孕双骄,铸我民族英魂。”中国文学史上的许多大师,文坛盟主,都诞生在绍兴这片土地上。赵晔、王充、谢灵运,王羲之、贺知章、陆游、徐渭、杨维桢,张岱、鲁迅、周作人、刘大白等,这一大批文学大师,群峰并峙,群星闪烁,使绍兴成了人们向往的文学圣地。绍兴古代原本就是一个文学之城,中国最早的诗歌残句、中国最早的抒情诗,中国最早的二言诗,中国最早的译诗,都诞生在绍兴这片土地上。出生于绍兴的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影响着中国和世界的文学。绍兴打造中国文学之城,可谓是当之无愧。

 《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施战军认为,绍兴的文脉确实是任何一个地方也比不了的,因为这是一个真正文学的、艺术的文脉,跟别的地方不同。比如到山东,是孔孟之乡,但不是太文学,到淄博只有蒲松龄,还有别的大师吗?就很难想出来了。绍兴这个地方一长串文学大师,文脉昌盛,令人景仰。

文脉必须是活的流动的,延伸到今天的创作里来才管用。绍兴城市的写作力量,也让人刮目相看。目前绍兴本土作家已形成独特的群体,市级会员达多人,国家、省级会员就有多人,文学爱好者不计其数,绍兴的“诗人部落”、小说群体十分活跃。而每年前来绍兴采风、朝圣的作家更是络绎不绝,绍兴是文学的绍兴已无可非议。

《十月》主编陈东捷认为,中国文学之城首先这个名字很响亮,但是去其他地方,最多说打造一个城市名片,打造文学之城,只有绍兴可以这么叫,别的城市一般不敢这么叫,绍兴历史的资源,还有底蕴放在这儿,是别的城市无法比拟的。

文学之城在绍兴可以实实在在的存在

中国文学故乡的效应,绍兴已日益显现。作为鲁迅的故乡,绍兴已成为人们心中中国现代文学的故乡和圣地。这也是绍兴能成为中国文学之城的底气。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何俊杰说,绍兴现正整合文学资源,发挥着文学故乡的效应。鲁迅文学院已开始本土文学人才的培养,将保持与文学创作最前沿流派与作家的紧密联系,适时还将聘请全国著名作家作为绍兴鲁迅文学院院士,使绍兴“鲁院”成为中国作家的文学驿站。绍兴的鲁迅文学奖博物馆将绑定鲁迅文学奖,为优秀文学作品提供最好的归宿,并将梳理以“鲁奖”为标本的中国文学创作主线,将鲁奖博物馆打造成中国文学的一个地标。绍兴还将与中国文学顶层紧密合作,抢占高地,集聚中国文学优质资源,如让有影响的文学活动落户绍兴,实施作家驻城计划,形成文学采风中心,开展鲁奖作家来绍活动等,绍兴还将扩大野草杂志的影响,采取多种措施,以培养本土人才。

绍兴要打造文学之城还有许多事要做。《花城》名誉社长田瑛认为,绍兴打造文学之城,要举全国之力。中国文学之城是独一无二的,绍兴的软硬件目前来看是远远不够的,要让所有得过鲁奖的作家,让他们自然成为绍兴鲁迅文学院的院士。要能聚集人气,让所有的写作者,所有的文化人来绍兴朝圣。绍兴还可办一个大型的全国文学日。中国文学之城不是一个空泛的、抽象的概念,最终它要具象化。如绍兴打造中国鲁迅文学城,使文学之城形象化、具体化。鲁迅的品牌只有绍兴这个地方有,要让它实实在在存在。

绍兴打造中国的文学之城应具有国际视野

绍兴打造中国的文学之城,还应该具有国际视野。一个文学之城,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荣誉,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性符号,体现着这个城市的文化担当。有关作家还提出,绍兴应该尽快打出中国文学之城的品牌,尽快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文学之城称号。

像英国爱丁堡、澳大利亚墨尔本、美国爱荷华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文学之城,历史悠久的绍兴,比这些城市更有特色,但在品牌输出上,绍兴却大大逊色,直到今天,绍兴的文学之城还只在构想之中。

青年批评家夏烈说,绍兴要以国际视野来打造文学之城。有很多事要做,比如说开展各种文化出版活动,以各种各样的音乐节、文化节来留住作家,吸引人气。要让中国作家甚至全世界的作家都希望来绍兴,或者来这个城市创作。

“要让流动在绍兴城市的空气,都充满文学味道”,有作家这样期待文学之城的明天。

★回复关键词:

“投稿”,查看《野草》杂志投稿邮箱。

“目录”,查看《野草》杂志近期目录。

★与我们互动:

直接给帐号回复消息。

邮件至:peter_

.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wh/5129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