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

绍兴地名演义(三)


绍兴地名演义(三)

第三回皇宿湾成赵构避风港越州城为忠烈谱悲歌

自西兴只二十里就到了钱清堰,船过堰得用牛盘车一艘一艘这头拉起那头放下,这对船队来说非常费时,赵构不得不放弃坐船骑马前往越州,下榻州廨。他的御舟泊在城西较宽阔的河道上,这条河道后来便叫“龙横江”。

十一月二十五日,赵构又由越州回到钱清堰,当听到金兵已渡长江的确切情报后,于次日回到越州并召开御前会议决定留李邺、郭仲荀等守越州,赵构率百官逃向明州(今宁波)。吕颐浩奏说随行的皇族百官兵卫工匠以及家小太多会拖累行动,建议裁减一半人由他们或者选择留在越州,或者自归杭州。

二十七日,赵构的御舟出城过都泗堰,因船大牛少,牛盘车绞不动御舟,就令卫士参与拖曳,下级军官多有怨言,宰相只好亲自喊号子指挥,但大家出工勿出力仍未奏效。于是决定放弃御舟。但留着御舟会暴露赵构行踪,遂又下令将御舟劈碎。从越州到明州走了六天,中途曾在余姚牟山湖皇宿湾过了一夜。至今牟山湖周边仍有不少与赵构有关的遗迹,如西边的康王庙,东边的饮马桥、米粒山。

这皇宿湾之名源于秦始皇,当年他南巡来到牟山湖畔过夜,这个地方后来就叫“皇宿湾”。

此时,天色已近黄昏,夕阳照在湖面上,波光粼粼,映衬着晚归的渔船,远处炊烟袅袅,一派美丽祥和的景象。赵构没有心思欣赏这湖天晚景,家国破碎,缺兵少将,流离失所,担惊受怕,这些都让他愁绪万千。

随行太监黄纯为赵构送上晚饭,道:“陛下,路途劳累,请用膳吧。”赵构端起碗,见饭菜粗劣,皱起了眉头。黄纯慌忙跪禀道:“事出仓促,所带之物本就不多,路上又遗落不少,还请陛下恕罪!”赵构想想也是,若是去百姓家里讨要或是去集市购买,都有可能暴露自己的行踪,徒增危险。只得硬扒强咽。这时天色渐暗,赵构木然望着远方,回想起曾经的锦衣玉食,不禁悲从中来,低头落泪。

这时,湖里传来一阵渔歌,由远及近。只见一叶扁舟从湖心慢慢向岸边摇来。小舟上一位老者头戴斗笠,缓缓划着船桨,唱道:“江山自古有定数,牟山湖畔把泪付。长夜一曲英雄叹,胜吟十年悲壮赋。霓虹润色作彩笔,长空万里忠魂呼。何愁前童途路漫漫,信步闲庭关山赴。”赵构听后,忍不住招呼:“这位老先生,所唱真是好词,何不上岸一叙。”那小舟缓缓靠岸后,老者一手持着鱼竿,一手拎着几尾鲜鱼,走上前来。赵构定睛一看,只见那老者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竞不似寻常渔家,又想起刚才所吟唱之词,忍不住暗暗称奇。那老者走到跟前,放下手中之物,行礼道:“老朽见过皇帝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赵构大惊,道:“你怎知朕便是皇帝?”老者呵呵笑道:“吾皇勿疑,老朽只是略懂阴阳术数而已,见陛下容貌尊贵,有天子之气,故大胆猜测罢了。”赵构行礼道:“老先生真乃神人也!敢问老先生尊姓大名?居于何处?”老者道:“不敢,老朽姓李,贱名不足挂齿,乃此间竺山岛上人。”赵构喜道:“老先生既有此等本事,何不为朕指一条明路?”老者道:“老朽岂敢!此间非说话之地,老朽寒舍就在这竺山村中,偏僻清静,皇上何不到寒舍一坐,尝尝老朽新钓的鲜鱼?”说罢,用手指了指附近的一个小岛。赵构想了想,道:“如此甚好,烦请老先生带路。”上了岛。是一个小村庄,前面一条小河连接着东西两湖,小河上立着一座精致的小木桥,是小岛对外的唯一通道。老者的家便在小山的山脚下,房子不大,陈设简朴,但却十分干净整洁。赵构让卫士在外面等候,自己随老者进了屋子。不久,老者端上几样山野小菜和做好的鲜鱼,道:“皇上,山野小村,只有这等粗茶淡饭,请勿见怪。”赵构看那鱼体扁口大,背隆颌长,样子奇特,便用筷子夹了一点,小心翼翼地放入口中,一尝之下,但觉肉质丰厚坚实,味道极其鲜美,顿时胃口大开,边吃边“啧啧”称赞。老者微笑道:“这是牟山湖里的鳜鱼,又称罽花鱼,味道鲜美,是鱼中上品。”两人边吃边聊,老者将此地的来历故事、奇闻逸事,向赵构娓娓道来。不在话下。

第二天,赵构起航到了东边斗门地界,此时正是隆冬时节,寒风呼啸。恰好前面有一座小山,树木茂盛,挡住了凛冽的北风。赵构见状就说,此山虽小如米粒,却为朕挡住了西北风。从此以后这无名小山就有了名:“米粒山”。

赵构于十二月初五日到达明州。但到达明州的只是他的躯体,他的魂却仍在越州——因为那里继续流传着他还在四下奔逃的故事。

十二月十二日,金兵犯越州,安抚使李邺开城投降,两浙宣抚副使郭仲荀向温州逃跑,提点刑狱公事王翿预感到李邺会投降,便借口巡视所部寨栅避到城北三十里外的海边小城堡三江寨。

闻说金兵陷城,城内居民一时大乱,大家争着出城,有一民妇携子抱侄也挤在难民队中,行经塔山桥边,桥小人多,孤儿寡母抢不过人,此时偏又传言追兵已至,妇人只得狠心丢下亲子怀抱侄儿急奔过桥……事后人们问她为何舍子保侄,妇人答说此侄是其叔临终托付,叔已亡故,不能让其绝后。此事后来传诵乡闾,邑人便改此桥名为“舍子桥”以示表彰。

却说三江寨只有地方兵守备人,称“土军”,也叫“土兵”,是宋时对地方武装的称谓,相当于后来的民团、民兵。

李邺投降后,监守三江寨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的孙子曾怘。见曾怘拒绝投降,便被绑押着去见金将巴哩巴(琶八),曾怘大声抗言:“国家哪里对不起你们了?你们竟如此地欺天叛盟,恣为不道。我曾氏世代大宋之臣,只恨没有亲手杀了你们,安能贪生怕死与尔等猪狗不如的奴辈同事!”金人以为宋人都是软骨头,见曾怘如此慷慨激越,一个个都愕然相视,简直不敢相信。巴哩巴说:“推出去。”曾怘全家四十余人就此被屠杀于南门外。只有曾怘尚在哺乳的小儿子曾崇,由奶妈从乱尸堆中扒,当时身上亦刀痕累累,呵护好久才苏醒过来。收尸人掘了个大坑合葬了曾氏全家。

再说赵构卫士中有个叫唐琦的,属于裁减人员留在越州。金人占领越州后,金兀术让其将琶八为知州,李邺为副。一天,唐琦候得琶八和李邺出来,唐琦便在袖中藏了大砖头伏于道旁小阁,默祝道:“天相我,一击杀此两贼。”等得琶八、李邺二人骑马经过时就舍命地砸了下去,可惜没有砸中。唐琦被执后,琶八不解,问他:“大金兵数百万,你杀我一人能起什么作用?”唐琦回答说:“本欲打碎你的头,我死也为赵氏之鬼。”琶八说:“假使人人如此,赵氏怎么会落到这一步呢!”接着又对唐琦说:“李邺身为高官尚且举城以降,你是何人,敢来操这份心?”唐琦说:“李邺为臣不忠,我恨不得手刃了他,你怎么拿这种人跟我比!”又对琶八身边的李邺说:“我月给才石五斗米,尚且不肯背主,你辈享受国家厚禄,居然不思回报如此,真是不齿于人。”琶八大怒,问唐琦:“你愿意怎么个死法?”唐琦回答:“我愿以布裹尸,灌油,用点灯的方式烧三天死。”琶八就遂了唐琦的心愿将唐琦慢慢折磨死。唐琦之所以选择如此惨烈的死法只是为了给赵构时间,故以焚尸延缓金人的追击进程。后来,深受感动的赵构下诏为唐琦立庙。“唐将军庙”就在塔子桥侧土谷祠斜对面。

且说南北两路说唱队在越州城短暂会师后,交流了一下演出心得便先于赵构离开了越州。商定依然分南北两路。

但由于李邺投降太急,加之三江寨曾怘的罹难,北路说唱队被俘的被俘,逃散的逃散。虎口余生的几个艺人竟不约而同前去寻找南路说唱队了。

第四回说书唱戏终被戳穿搜山检海直扑明州

金兵占领越州,获悉了赵构的真实行踪和目的地,便不再理会说唱队的把戏,一头向东直扑曹娥江。

到了曹娥江,金兵击溃了江防守将张俊。

有一位姓龚的县生,可惜名字已经难考了。面对气势汹汹的金兵,振臂一呼对乡人说:“虏将屠杀我们家乡,我虽说独力难撑,但有死的决心!”在他的感召下,立即有数百强壮乡民表示愿意同赴国难。他们找到躲藏在民家的县令、县丞来主持事务,立即整顿队伍,倚险据守,以待金兵。金兵来了,龚生率众居高临下以石头为武器阻击金兵,再率队出击,经奋力拚杀,虽斩得一金将及金兵多人,但龚生等亦战死。

上虞沦陷。

且说百官队里有个黄龟年,乃是哲宗皇帝云阳公主的附马。他参与策划赵构从商丘逃至扬州,又从扬州逃到杭州,然后到越州,再继续去明州。一直伴随在赵构左右。黄龟年认为金人善骑会射,陆地作战骁勇无比,入水虽善泅,但缺乏舟师训练。于是,黄龟年提出由他先于赵构到明州组织战船,接应赵构。

黄龟年决定先随说唱队走一段。

他们出越州城往南,经上灶、锁泗桥到了日铸岭,岭下有个傍溪的路廊,骑行者人高亭低,只得下马,这个地方后来就叫“下马桥”。大家商量了就在附近一块草坪上像煞有介事地开起假御前会议来,这个地方后来就叫“议事坪”。

翻过日铸岭便是舜田山。

故事继续:山顶有一户人家,一农妇正在打扫院子。小康王上前招呼:“府上贵姓?”哪是不是当地话农妇一概听不甚明白,她以为是问有几户人家,就答:“一家。”小康王就彬彬有礼地称呼她为“一夫人,”农妇请其进屋稍坐,要烧茶招待客人。哪知灶火却怎么也升不起火,柴叶只在灶肚里噼哩啪啦的趵火星,弄得整间屋子烟雾弥漫,呛得农妇自己和小康王等人都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这时,一孩童斫了一捆青柴回家,见状,立即说:“娘,我来,我来,你们快到外头去。”小康王称赞这孩童:“真乃孝子!”孩童用刚斫来的青柴点火,居然一烧就旺。说来奇怪,灶旁的干柴升不了火,刚斫的青柴却一烧就旺,其奥妙还在小康王身上——他是皇帝圣旨口,所言所语都应到了所作所为:先是“一夫人”应在烧柴上就成了“抑火神”,这种柴放在旺火上,也会将火苗压灭;至于“孝子”,谐音“硝子”,应在柴火上就无论干柴湿柴都能一点就着一烧就旺。“一夫人”和“孝子柴”后来就成了当地产的叶柴的名称。

小康王喝了山里的清茶,神情为之一爽。下得山后见这里群山环抱,茂林修竹,近处稻田菜畦,清泉汩汩,不禁叹道:“此乃安顿基业之宝地也!”从此,舜田山下就有了“安基”的地名。因为百姓以为此山皇帝驾临,便将之改为圣驾山。圣、舜同音,圣驾山便又成了舜家山。其实姓舜的人家是没有的。

过了安基,经王化、汤浦,涉过小舜江就上了斤竹岭。这斤竹岭便是谢灵运诗《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写到的地方。虽说说唱队没有心思欣赏风景,但好的风景却可以给创作送来灵感。大家到了斤竹岭,好的故事就又有了——

小康王亡命南逃,在一个叫千仞坑的驿道上遭遇金兀术追杀,一场搏斗,御林军死伤大半,血流成河,老百姓因之称为“杀人坑”;小康王钻过石后背,是谓“躲石”;过斤竹岭,小康王口渴难忍,便以佩刀划地劈出一口泉眼来,因酷似刀劈状,故名“大刀冷水”泉。

因为是皇帝经过逗留之岭,故斤竹岭便被改名驻跸岭。

下得“驻跸岭”,有个小庙叫“回向庙”。大家休息闲话,有意无意把“小善庙”蛛蜘结网救小康王的故事移栽在回向庙并且又说唱了一遍。

沿着驿路大道,不一天工夫到达叫谷来的集镇。大家找了个小庙卸下行头准备打尖,饭后无事,又把蛛蜘结网救小康王的故事说唱了一遍,只不过这次将地点改在了这个小庙,所不同的是经过一天的酝酿,就加了一点情节:说是小康王躲进小庙之前,将马足作了伪装,金兵逃到庙门口,举起火把一照,见门上结有完整的蜘蛛网,断定里面无人,便依马迹追了上岭去。此岭便改叫“护国岭”。

回头看看被金兵打散的北路说唱队。有几个追南路说唱队来到富盛,打听之余也给乡亲说唱一二段。说小康王被金兀术追杀到越州,正歇息间,突然一只乌鸦飞到他面前,瞪着眼乌珠,朝他“哇哇”的直叫。小康王见他生得黑不溜秋,实在难看,叫起来也难听,心里一烦,张弓搭箭,去射乌鸦。谁知一箭射去,被乌鸦张口叼住,朝前飞去。乌鸦飞了一段路,停下来,又朝小康王瞪眼乱叫,像在嘲笑他。小康王火了,驱马追去。刚要追上,乌鸦又飞了。小康王停,乌鸦也停,小康王追,乌鸦就逃,就这样追追逃逃一直到了四十里外的富盛。保驾的众大臣也都跟了上去。跟到富盛,来到一座无名岭下,个个筋疲力尽。可乌鸦停在岭上,吐了箭,又对他们“哇啦哇啦”叫开了。小康王气极了,朝岭上追去。小康王与众人赶到岭上,乌鸦已向山里飞去。回头望望岭下,但见尘土飞扬,大队金兵已经追了上来。这时,他们已无力动弹,以为这下完了。但金兵来到山下,不再上山追赶。原一来这里群山环绕,山上树木茂盛,中间一条山垅,望去黑森森、阴沉沉。金兵怕宋兵埋伏,不敢上岭追赶,就举起令旗,退了回去。后来这条无名岭就叫“旗收岭”。小康王见金兵退去,才松了口气,说“今天没有这只乌鸦引路,我们都做俘虏了。本来都说‘喜鹊叫,喜事到,’其实喜鹊报喜不报忧,倒是这只乌鸦及时向朕报了警,使朕脱离险境,得到太平,这实在是只太平鸟!”于是乌鸦被封为了“太平鸟”。

又有几个追南路说唱队的艺人到了平水王过岭(也作王顾岭),这个“王”本属于越王勾践。但艺人们不管,就现说现唱道是小康王,说小康王避难过此岭时,见山水之佳,忽一回顾,故名王顾岭。上岭后,金兵也追过来了,他们向造桥的石工问路。石工为了掩护小康王,便回答前面是铜浇岭、金浇山……金兵一听前面是铜浇之岭、金浇之山,一定“固若金汤”,也就退却了。其实铜浇岭是童家岭,金浇山是金家山,石工故意读偏吓吓金兵的。

有几个艺人不想窜到现在上虞的太平山下,那里有个通泽大庙,相传是为纪念越王勾践的大将广利侯灵姑浮的。他们听后便拿出竹板敲打起来唱了一通“泥马渡康王”的故事。从此通泽大庙就也有了“泥马渡康王”的版本。但这几个人只会改故事,不会编故事,走到白马湖,这里本有传说是晋代县令周鹏举在此摆渡时船翻人亡,人们便说他骑了白马升仙了,于是他们改编说:“小康王赵构逃难至此,有白马负之过湖”——这分明是泥马渡康王的翻版。

……

第五回说唱艺人遭劝散皇家銮驾留舟山

在明州。说唱队知道赵构只在海边活动,并有伺机入海避难的打算,为了掩护赵构,他们便专往方向相反的山里钻。

在今鄞州区五乡镇同岙村同岙山上,有一大片竹林,每株竹子上都有一个小洞。针对这些竹洞,他们创作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小康王逃难时遇见一位老翁,老翁给了他一瓮谷子,叮嘱他不论多艰难都不能吃,当金兵追来时撒下谷子定有奇迹发生。小康王饿极,将谷子吃了,只留下一些糠皮。一日,他被金兵追赶逃到同岙山远山岭上,想到老翁的话,便将糠皮倒了出来,瞬间,糠皮都变成了兵将,可都是些老弱病残,打不过敌人,又变回糠皮躲进了竹子。从那以后,远山岭的每株竹子上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洞……

十二月,赵构与百官商定留范宗尹、赵鼎在明州专候金人谈判。自己则与众臣于十七日移跸到定海县(今镇海)。当时吕颐浩提出由百官大臣替皇帝殿后,赵构反替百官着想,说抗敌是武将之责,文官上战场除了死又有什么用?既然要逃,大家就要一块逃……赵构及百官要乘船下海。大批车、马、人等到一港汊处有水相隔,到不了乘船的码头。地方官便临时架起一座大木桥,这座木桥后来就称“渡驾桥”。此后渡驾桥又成百姓到码头的通道,后来又改建为石桥。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建发电厂时才拆去。

赵构一离明州,说唱队率先入城。

说唱队到哪里,小康王就出现在哪里。

话说小康王因金兵追袭逃到城南段塘,眼见一条大河挡住去路,小康王正在着急,忽然一声马嘶,一匹白马停立身旁,小康王不及细想,跳上白马。白马跃向对岸,一时间随身宝剑掉入河中。到了对岸,顾不及宝剑,逃入庙中,庙内竟有一匹泥马,浑身水湿,才知是泥马相助。后人在小康王落剑处造桥,取桥“宝剑桥”。

小康王继续逃到一个村庄,村民让小康王躲到一口枯井里。金兵搜村勿着小康王,想走了,但金国军师却肯定小康王还在村里,便派兵封锁了村庄路口。村里有人在一道小河上搭了一座便桥,让小康王爬出井逃走。小康王这一逃,又逃进一座庙里,庙里正好煮着汤,饥不择食的小康王性急慌忙喝了一口,嘴巴就烫起泡来。后来这个村就叫“惊驾村”,桥命“惊驾桥”,庙为“烫君庙”。

由于说唱队卖力,关于“小康王逃难明州”的故事后来有了许多种版本,流传最广的是“高桥版”,还有“涨鑑碶版”“象山版”和“宋诏桥版”等。

当月,赵构从镇海出海航行到昌国县(今舟山岛)。在舟山,赵构驻跸于紫微(原名紫皮),一天命随臣黄龟年去小沙吉祥寺烧香,黄龟年路过大潭岗时,在潭边小憩并放生了一只山龟……十二月二十六日,赵构悄悄地航海离开舟山前往台州。赵构在舟山停留的时间仅有七天。而紫皮岙因赵构到过那里,紫微星高照,从此改名紫微。

第二年正月十六,金兵占领明州,随即大举挥师渡海。当占领舟山时方知赵构早已航海南下。由于不习水战,金兵面对浩瀚的东海只能望洋兴叹,悻悻地在海边等了几个月后,只好班师北归。

说唱队英勇无畏,竟紧随金兵也到了舟山岛宣传。于是故事继续进行着——

有一天,小康王被小股正在搜索的金兵撞上,小康王撒腿就逃,逃到了海边一个晒鱼场。此时,晒鱼场上只有一个渔姑正在晒鱼鲞。小康王知道危在旦夕,只得实话相告。小康王说:“我乃大宋皇帝,今被金兵追杀到此,望姑娘搭救我,日后定有封赏。”渔姑想这晒鱼场上一无树林,二无洞穴,三无茅棚,无处可以藏人。这可怎么办呢?忽然间,她想到了坐在屁股下的那只盛鱼的木桶。就对小康王说:“现在唯一的办法,只有把你藏在木桶中。但不管外面发生什么情况,有什么响动,你不可惊慌,不可出声,更不可乱动。否则,你在桶内发出了声响,我不但救不了你,还会受你连累,你可做得到?”小康王忙说:“做到,我一定做到。”于是,渔姑掀开木桶盖,叫小康王进去,盖上桶盖后再放上蓝花布褴。尔后,她心神不定地坐在木桶上,强装镇静地扒着墨鱼鲞。不一会,那些金兵追了过来。金兵到了晒鱼场上,不见小康王的踪影,就恶狠狠地问姑娘:“小姑娘,你有没有看见有个皇帝模样的人到过这里?”

渔姑镇定地说:“刚才好像有个戴着官帽的人到过这里。”

金兵追问道:“这个人现在何处?”

渔姑说:“这个人只在这里匆匆路过,他也没有与我搭话。看他的样子,跑到海的东边去了。”

金兵见渔姑一脸天真无邪的样子,看这场上除了渔姑坐着的木桶外,倒也无处可藏人。金兵知道中原人的风俗,男人是不可以被女人坐在屁股下的,何况是尊贵的皇帝。当时,一个领队的金兵还用枪柄去木桶上敲了几下,桶内并无异常反响。因此,金兵就信了渔姑的话,吆喝着挥鞭扬马朝着海的东边方向追下去了。等金兵跑远了,渔姑才让小康王从桶里走了出来。小康王心存感激,说:“姑娘,你这次救驾有功,朕要重重地赏你,不知你要朕赏你什么?”渔姑说:“你不必把此事挂在心上。现今,金兵虽然远去,但怕扑空后,很快就要追杀回来,你还是速速逃离此地吧!”

小康王诚恳地说:“但请姑娘告知所居村庄及姓名,日后朕好报答你。”

渔姑便随口说:“你若真要谢我,以布褴旗为号。那个挂着布褴旗的人家就是我的家,这个家中的姑娘也就是我了。”

小康王拱手相谢。在渔姑的详细指点下,一路上摸索着回到了紫皮岙。

黄龟年等未随赵构的船去台州就退到了朱家尖。金兵走后,他随法宁禅师第二次去吉祥寺,这次去是为了捐奉一颗会发五色光的辟支佛牙舍利。不想回来时巧遇说唱队,黄龟年便告诉他们皇帝已航海南下,金兵也已停止了追击,他们可以功成告散,日后讨赏了。

说唱队有点依依不舍,大家分手前很是关心哪套演出的行头,认为带着皇帝的銮驾回家有凶无吉,但也不能随便扔掉,讨论再三,认为最合适的办法就是以皇帝的名义赐给舟山的渔家。

于是故事以将来进行时收尾:

小康王要表彰渔姑,前派太监到舟山寻找挂着布褴旗的人家,谁知太监到了舟山后,一看眼前的景象,傻了!因为舟山到处都是布褴旗。太监见状无奈,只好回京去向小康王汇报,并请示:“那送去的半副銮驾怎么办呢?”小康王说:“让它留在舟山吧!今后,凡是舟山姑娘出嫁,可享受我皇室公主的待遇,动用半副銮驾,也算我对这位姑娘的褒奖吧!”从此以后,舟山就有了这样一句谚语:“新婚女子三日王,半副銮驾嫁新娘。”

这次金兀术领兵追赵构,跨江河,越天险,破关隘,捣城池,搜山川,入大海,无坚不摧,无敌不克。时间之短,战线之长,地域之广,都出人意料,金人称之为“搜山检海捉赵构”。

令人解气的是在金兀术退兵途中,遭到了南宋名将韩世忠的顽强阻击,10万大军被困南京郊外的黄天荡48日才得脱身。这就是传统戏曲剧目《击鼓退金兵》。

于是尚在温州的赵构一面命大将刘光世率兵追之,一面“下诏亲征”。

至此,南宋朝廷渡过了最初的危机,守住了半壁江山。

这次逃亡经历使赵构落下了终身不治的“男性疲软”之症。

不过金兀术也吓得不轻,回到金上京(今北京),仍心有余悸地说:“南人使船,好像我们北人使马,怎么了的!”

第六回改年号绍兴始得名学皇家百姓造传说

建炎四年()四月初二日,赵构自海上回至明州,次日坐船由明州回越州。十一日到越州,驻跸州廨。州署官员则暂移至大善寺办公。

宋朝是个对文臣很宽大,但对武将很苛刻的朝廷,比如对越州失守的追责,郭仲荀仅被贬为汝州团练副使、广州安置。而守将焦光瓒因从李邺率部不战而降,焦部则被集体贬为堕民,从此世世代代为贱民。在越州城内的则被集中安置在三埭街,不得与平民杂居。

其它地方如诸暨、上虞、余姚、宁波、慈溪、奉化、镇海、象山、舟山、温岭、义乌、东阳等地也有堕民,但一半以上在越州城里。

为了对曾怘实行表彰,朝廷特意让曾怘之弟余杭令曾*(且下心)将曾怘全家收葬于天柱山(宛委山)。又给尚在吃奶的曾崇一个官职。

为确保安全,有人提议从当时驻扎在越州的神武右军中选派三千士兵,前往三江寨固守。但时为越州守臣的陈汝锡认为,三江口地势平坦,居民杂众,三千士兵恐难驻扎。况且三江口离越州城不远,士兵驻在城里,待有军警时可以立刻出兵。最后赵构同意了陈汝锡的这个意见,并派出十艘小海船,加强海上侦察。

五月,金人在退兵前纵火焚烧了建康府,路上被岳飞邀击于静安镇,又吃了亏。

绍兴元年()正月初一,下诏改元。敕曰:“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爰因正岁,肇易嘉名,发涣号于治朝,霈鸿恩于寰宇,其建炎五年,可改为绍兴元年。”

出于感念,赵构于十月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地名的由来。越州官绅上表乞赐府额,赵构又题了“绍祚中兴”四字,意为继承帝业,中兴社稷。

也就是说,“绍兴”一词是先有年号,再有府名,再有“绍祚中兴”之题额。

通过这次越州逃难经历,使赵构认识越州漕运十分不便,便于十一月十五日下诏移跸杭州。

越州改名绍兴,州廨也成了府治,临行之前,赵构在府治种了一株龙柏,这株龙柏直到上世纪末尚在,而且素来是府山的标记。

绍兴二年()正月初十,赵构君臣离开绍兴去杭州。至此,绍兴作为南宋首都共计一年零八个月。

赵构走了,好些随他南渡而来的人却滞留在了绍兴,落地后为了生根开花,有的竟也模仿赵构的伎俩制造“传说”为自己打开生存局面,如后来的“石门槛钱氏妇科”,原为宫中后、妃太医,滞留越州后,虽医术高超,一时却无人问津。于是他们便派出说唱艺人这样说:因为入不敷出,这一年三十夜,钱郎中为躲避债主,一早就离家躲在府山高头。等过了正午,肚皮已饿得咕咕叫了,可想到债主可能还在家坐等,又不敢下山,只好踱来踱去踱到一个亭子里,只见有两个老太公在石桌上走棋。钱郎中平时也很欢喜走象棋,就悄悄靠近观战。这时候,他见一个老太公走了一步失着,忍不住出声叹息。两老发觉有个陌生人,一句话勿讲,连忙收起残局匆匆离去。钱郎中自觉无趣,人也乏力了,正想石凳上坐一歇,忽见方才两老坐过的石凳上各垫有新鲜荷叶一张,不由得奇怪起来:现下是岁尾残冬时候,怎么会有新鲜的荷叶?可见这两个老太公不是常人。他想追寻两老,哪里还有踪迹?错过良机,后悔莫及。于是收起荷叶回家——这时债主等勿到他,也回去过年了。他对老婆讲述此事,老婆并不介意。第二天是大年初一,他赖在床上想,反正无有生意,乐得睡个懒觉。忽听敲门声急,他想会勿会又是债主登门?正想躲到床下底去,不防老婆已将来人让入里屋。来人是衙门里的差役,说:“府台夫人身患急病,老爷命我特来相请先生过府诊治。”钱郎中自思医术勿高,本想推辞,又怕得罪府台大人,只好硬着头皮跟随来人同去府衙。脉把过以后,他也还勿出病症,支支吾吾应付一番,要差人一同回家取药。他在药柜里胡乱抓了几味于病无效,于身无损的草药,想想还缺药引,猛地记起那两张荷叶,或许有些作用,忙撕了巴掌大一块剪成三份,分别放在三贴药中,叫来人带回。当时他心里无底,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盼不医错就万福了。这样提心吊胆地过了三日。第四日早上,忽见上次来过的差人兴冲冲又来了,说:“先生果然妙手回春,夫人吃了三帖药,今朝就能起床了。老爷大喜,特差小人送上纹银十两致谢。”说着掏出一绽银子奉上。钱郎中喜从天降,嘴里说着“多承大哥关照,”也忙从柜里掳起铜钿一大把,串在一起,递给差人作脚埭钿。

越人好巫,宁信神勿信医,见说钱郎中有神仙遗下的荷叶,便纷纷前来。自此之后慕名求医者从早到夜勿断落。当然,要赢得回头客,还得靠钱太医高超的医术。

另有一个河南开封籍人稽幼域(字霞坡)也是随赵构南渡留在绍兴的。他因自小父母双亡,为少林武师徐神翁收养,学得其武功与骨科医术,是个骨科专医。后来世世祖传沿袭20余代余年,支派繁衍,代有传人。其中一支又发展到下方寺,创绍兴下方寺里西房伤科(即“三六九”伤科)。为了招徕生意,他们一改编故事的旧手段,而是演绎唐诗的新方法,将杜牧的诗改了一下作为广告,道是:“清明时节雨潇潇,路上行人跌一跤。借问伤科何处有,牧童遥指下方桥。”

此风一开,绍兴商家纷纷效仿。最经典的便是制造了“八大贡品”的传说。哪“八大贡品”呢?它们是:老酒、越鸡、鱼干、酱瓜、乌干菜、霉豆腐、香糕、茶叶。这些东西虽是地方名特产,但要说是贡品却是无稽之谈,但一班商家却说得头头是道,像煞有介事,有的干脆说成“贡瓜”、“贡方”(霉豆腐),更有甚者还无中生有说是有个“御茶湾”专供皇家。

注:本文作者张钧德先生为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员。









































北京最好白癜风专科
白癜风如何治愈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ms/4324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