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

关于印发年绍兴市政府数字化转型工


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38749.html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

《年绍兴市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要点》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年4月26日

年绍兴市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要点

以政府数字化转型撬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促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推动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向多业务协同、跨界区域合作、社会共治转变,打造“整体智治”现代政府。

一、工作目标

到年底,基本建成“掌上办事之市”“掌上办公之市”,着力打造“活力古城、数字新城”,建设“整体智治”现代政府,争当浙江市域治理现代化“排头兵”。

——政务服务办件网上受理率达到80%。

——机关内部90%以上部门间非涉密事项接入内部“最多跑一次”系统,上线事项原则上实现%网上办,掌上执法率达到%以上。

——聚焦协同共治,培育一批数字化赋能治理现代化重大工程,争创15个省级以上场景化多业务协同典型应用,打造城市大脑智慧“中枢”。

——推进省级数据开放试点城市建设,形成10个以上市级优秀数据开放创新应用,推荐上报5个以上省级优秀数据开放创新应用。

二、主要任务

(一)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打造“掌上办事之市”

1.全面接轨省政务服务2.0平台。全面提升群众办事体验,推动网上办、掌上办从“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30%以上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申请零材料、填报零字段、审批零人工、领证零上门、存档零纸件”智能“秒办”。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受理率达到80%,事项网上办覆盖率达到%。全市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完整性、规范性、一致性和政务事项在线服务能力等指标达到%。加快推进“证照分离”改革。

优化“好差评”评价机制,“好差评”评价系统向乡镇(街道)办事大厅延伸,实现全市线下各级办事大厅全覆盖,将“好差评”评价体系作为倒逼政务服务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

2.优化升级“浙里办”绍兴站点。建成高频事项办理、精准服务推送、证明遗失声明、公众服务、个人/企业数据等绍兴特色应用专区,推动办事平台从“群众找事项”向“事项找群众”转变。以全省制定的“互联网+政务服务”运营体系为标准,自主化运营有地方特色的平台内容,提升平台活力。举办用户体验节,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活动,全面推广“浙里办”服务,提升日活跃用户数。

3.深化多部门联办“一件事”线上、线下集成服务。全面实现省定“一件事”网上、掌上联办目标。加快涉企“一件事”数字化应用建设,聚焦重点指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高质量实现公民上学、退役军人、人才服务、工伤处理等“一件事”,基本实现事项办件覆盖率%。

4.全面提升“电子证照”应用的深度、广度。全力争取电子证照应用国家级试点,研究制定全市电子证照应用试点改革方案,做大做强电子证照数据库,加快推进“零证办、无感办、跨域办”。积极探索基于电子证照的快速核验和线下应用,深化电子身份证、电子结婚证、电子驾驶证、电子医保卡等电子证照、电子凭证、电子记录等材料在政务办事、交警业务处理、医疗、物流快递、现场执法等业务场景的应用。

(二)实现“互联网+业务协同”全覆盖,打造“掌上办公之市”

1.全面推进全市协同办公系统和“浙政钉”2.0应用。推动各级部门开发办公、监管、考核、决策分析“浙政钉”微应用,全面整合各类政务办公业务、内部审批业务、多部门协同业务移动端。优化升级市协同办公系统,增加部门定制业务功能,支撑全市电子办公需求。

2.推广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系统应用。完善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系统建设,逐步实现与部门自建系统对接。推动机关内部90%以上部门间非涉密事项接入系统,上线事项原则上实现%网上办。聚焦机关事业单位人事、资产、后勤管理、政府投资项目等领域,推出一批机关内部“一件事”。

3.推广数字证书、电子印章使用。加快数字证书、电子印章在电子公文、电子审批、电子证照(证明)中的使用,强化电子文件的有效性和合法、合规性。

(三)推进多业务协同综合应用,实现全域协同共治

1.加快建设经济治理领域数字化重点应用

(1)打造城市大脑·活力指数。以全域数据资源汇聚共享为途径,实时汇聚自然资源、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政府运行、公共服务等数据,对决策支持大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构建实时呈现、全方位反映、多维度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城市体征分析平台——活力指数,打造“看得见、看得清、看得全、看得远”“能管理”的一体化管理应用系统,全面赋能领导决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成为城市管理者决策的“数字指挥室”。

(2)建设基于金融信用的银企“联姻”平台。构建以“一中心五系统”为主体框架的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降低金融机构信息收集成本和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优化金融生态。

(3)深化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应用。推动一般企业投资项目从赋码到竣工验收“最多80天”改革。实现非涉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网上办理。

2.加快建设社会治理领域数字化重点应用

(1)积极开展未来社区示范建设。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完成两个中心(服务中心、数据中心)、四个应用平台(服务、管理、运行、决策)建设,集成党建服务、政务服务、智慧物业、智能安防、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功能,从场景化模式出发,将便民服务、家居物业、信息通知、社区活动、社区生活圈等诸多服务和信息整合到同一平台(数字社区APP),形成办理一件事、服务一站式,为居民提供便利。

(2)深化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完善基层治理系统构架、对接省基层治理四平台。建立基层治理主体数据库,深化基层治理四个平台与部门自建系统的协同应用。推动“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应用向村(社区)延伸,探索完善多元共治、多方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

(3)建设桥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建立桥梁安全监测云账薄,完善桥梁分级监控和分级响应管理体系,打通从安全监测、数据分析、预测预警到管养服务全过程的数据链条,实现桥梁安全动态化监管。结合桥梁车流状况,大数据分析桥梁安全隐患,精准打击超载超限车辆,优化运载车辆路线,确保桥梁运行安全。

(4)建设“时空智能+综合治理”平台。构建城市全域全要素“一张图”和现代城市标识体系,加速物理城市的时空映射,创新应用北斗高精度时空定位技术在城市综合治理领域的广泛应用,争创国家级北斗时空智能应用示范项目。

(5)深化县域综合信息指挥平台建设。融合基层治理与城市管理于一体的县域综合信息平台,集政务服务热线、智慧城管、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应急指挥等业务为一体,实现对管理全要素的实时管控和指挥,打造非智慧指挥体系。

3.加快建设民生治理领域数字化重点应用

(1)建立完善“三驻三服务”信息平台。借助“三服务”小管家系统设立“三驻三服务”工作模块,鼓励引导驻村(社)指导员、驻企服务员通过“三驻三服务”信息平台记录民(企)情日记,健全基层一线“三服务”问题线上解决流程,推动“三服务”发现的问题快速流转、分类解决,形成服务闭环。

(2)建设民生服务专题决策分析平台。对政务服务、教育服务、特殊人群服务等民生服务进行专题决策分析,充分展示民生建设情况,辅助决策政府在未来的城市布局以及智慧城市建设。

4.加快建设生态治理领域数字化重点应用

(1)建设绍兴市“无废城市”信息化平台(省固废治理数字化应用)。对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等五大类固废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固废从产生、收集、运输、处置全流程、无死角监管。引进信用体系,建设“互联网+信用”的全新监管模式,对接共享信用评价数据与执法处罚信息,提升跨部门整体管理水平与协作能力。

(2)建设绍兴古城保护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基于资源“一张图”理念,开展古城已有资源的调查和古城全方位数据的梳理、录入,摸清古城家底,并对资源数据矢量化;以物联网、云计算、实景三维、大数据等技术为支撑,为古城保护、利用和风貌管控提供决策服务,打造古城保护新模式。

(3)建设企业生产及污染治理全过程动态监管平台。实时采集分析企业生产设备用电量、污染治理设施用电量及其运行参数等,实现废气处置实时监测、预警、分析与管理。

(4)建设固定放射源“智能安全手环”平台。打造固定放射源在线监管平台,实现放射源在线剂量监测、实时定位跟踪、关键环节受控“三位一体”在线监管,切实防范丢源风险。

5.加快建设市场监管领域数字化重点应用

(1)建设互联网“监管+风险+信用”“三位一体”平台。以省风险预警监测系统为基础,构建企业信用风险监测模型,结合“双随机、一公开”,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打造“监管+风险+信用”“三位一体”监管模式,实现监管信用全闭环。启用省统一行政处罚办案系统,形成从行政检查到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的监管联通,并推进简易处罚的掌上办理端应用。全面推进省行政执法监管系统应用,年底前,“双随机”事项覆盖率达到%,跨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占比达到5%,现场执法的掌上执法率达到%。

(2)建设餐饮食品安全数字化治理平台。构建食安大脑中心,共享归集餐饮单位证照、浙政钉掌上执法检查、食品抽检、行政处罚、食品安全自查等信息,破解网络订餐平台假证、套证、证照过期、证照不符及超范围经营等问题。

(3)建设科技打非系统。利用视频监控自动抓取分析车辆特定营运场所、高速出入口的进出记录,结合营运信息和公安卡口营运车辆过车数据,刷选可疑黑车,实施精准定位联合打击。

(4)建设医保基金运行及审计监管平台。建设医保基金监管主题库,分析医保业务数据和基金财务数据,开展基金运行状况分析、趋势预测、基金审计,对基金违规问题进行预警,实现对医保基金及相关方面的立体监管。

(5)建设科技治超系统。完善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电子检测系统,升级国省道称重设备及抓拍设备,整合公安交警及行业主管部门车辆数据信息,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系统互通共享,实现自动实时预警和执法调度。

(四)加强数字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1.打造“城市大脑”智慧“中枢”。建设“城市大脑”通用平台(一期),打造“城市大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三大平台,构建智慧应用公共支撑。

2.迭代完善公共数据支撑平台

(1)完善全市公共数据平台体系架构。建立市县两级公共数据分级维护、协同共享模式。完善全市公共数据目录,发布《绍兴市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版)》。

(2)接入省“数据高铁”。进一步做实做深数据归集,拓展数据归集领域。完善市域基础专题数据库,推进生态环境、交通出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保就业、城建住房、社会救助、法律服务等一批市域治理专题数据库建设。

(3)加快公共数据开放和应用创新。新增开放数据集个以上、开放接口个以上。举办绍兴市第二届公共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大赛暨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大赛,形成10个以上市级优秀数据开放创新应用,推荐上报5个以上省级优秀数据开放创新应用。

(4)积极开展大数据常态化分析。推进政府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社会综合治理等领域跨部门常态化大数据分析,提升政府监管精准度和综合决策能力。

3.加快建成一体化应用支撑平台

(1)加快建设统一的公共支撑组件。形成组织体系、用户体系、认证体系、印章体系、消息体系等一体化应用支撑体系。

(2)加强信用支撑体系建设。实现信用信息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事中事后监管等场景嵌入应用,发挥信用监管的基础性作用。

(3)探索新技术应用。建立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基础平台,促进系统共建、业务协同、数据共享。

4.推进政务信息基础设施整合

(1)统筹全市政务“一朵云”体系。健全完善市县两级政务“一朵云”架构,完成市级部门及各区、县(市)80%的业务系统上云。

(2)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加快政务外网第六版互联网协议(IPv6)改造,加快视联网规模化应用,提升视频共享总平台共享服务能力,保障各基础网络安全稳定运行。

5.构建数字化治理安全体系

(1)健全完善安全制度。根据上级网络安全规范要求,编制政务云网络安全规范、考评指南,厘清安全责任主体和边界,完善安全监管和考核评价。

(2)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常态化应急保障监管机制,提升态势感知、监控预警、分析研判、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能力。按照等级保护2.0要求,完成相应系统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

(3)实施一体化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建立数据分级分类安全管理机制和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实现分级授权、数据脱敏、行为监控等安全手段,防范数据泄露、滥用、篡改风险。编制公共大数据安全体系规划。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年4月底前,各地各部门制定年度工作实施方案,围绕各重点任务建立工作专班,细化实施计划和责任分解,依托“浙政钉”对各重大项目进度、文档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日常检查和工作推进机制,各地各部门完成情况每月底报市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新增优秀项目动态申报。

(二)加强规划引领。编制“城市大脑”、政府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研究绍兴市“十四五”时期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大数据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举措。

(三)加强项目管理。完善绍兴市电子政务项目预审管理办法,推进项目管理模式从事前审查到全流程管理转变。建立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形成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资金安排、云资源分配联动机制。研究市县两级电子政务项目统筹建设和管理模式,探索政务云平台市县费用分摊机制。优化电子政务和信息化项目申报、审批“一件事”改革。

(四)加强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政府数字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数字素养”。各地各部门要积极为数字化人才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受教育机会,注重培养既精通政府业务又能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的综合型人才。

(五)加强绩效考评。完善政府数字化转型评价体系,健全“赛马机制”和专项督查机制。将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纳入对各区、县(市)及市级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

(六)加强宣传引导。依托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平台,建立数字化赋能市域治理现代化宣传专区,全方位、多渠道加大对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宣传报道,积极营造发展氛围,汇聚各方合力。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来源:绍兴市人民政府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mj/5146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