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

你知道你名字的含义么


写在文章之前,三月初的时候应朋友要求帮他们的孩子起名,想了很多,大都用的是先秦经典最多的当属《诗经》,很多人说起名要从《周易》说周易是玄而又玄的东西,似乎只要是从《周易》里出来的名字就是好的。可能是我没有太多的了解吧。反正我不喜欢《周易》我喜欢《诗经》,最喜欢那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祖辈的名字儒雅讲究

中国人取名字历来是非常讲究的。不过总觉得有些老一辈的名字挺好听的,又不做作。先带大家看看众网友祖辈的名字:

老狼老狼几点钟:“谦修。我外公的名。”

奔跑的曲奇:“绍礼,我爷爷的名字。”

芥末味不给你吃:“我爷爷叫立焕。”

小檗:“我外公叫弘杉。”

芥末:“老太爷叫玉轩,外公叫靖安;爷爷叫茂贞,奶奶叫冬青。”

青村-逗:“外公是席儒,爷爷是慕谦。都觉得好。”

对于祖辈名号的赞美,由衷而发,首先是好听。

柒川:“奶奶叫俞子美,感觉好好听。”

Echo君:“申甫,我爷爷名字,感觉很有文人气息。”

[已注销]:“我奶奶叫孙蓬,我觉得特别有气节的感觉!”

七喜的感觉看来更深:“朋友的爷爷叫钰鹤,好听的哭了。”

当然,赞美之外,感觉也不一:

喵~:“我爷爷名字叫念孝,那时候是家里最小的,说是希望他孝顺顾家,就叫念孝,奶奶名字叫凤兰,也挺雅致的感觉。感觉那时候真的挺有知识书卷气的。”

橘子就说:“我姥姥叫玉贤,好有大家闺秀的感觉,最喜欢姥姥!姥爷叫宜法,好严肃地说。”

而大家普遍的感受,是那一辈人的名字,都非常有讲究。

HWJ:“爷爷叫公达,爸爸叫齐顺。感觉老一辈的名字都起得好大气文艺。”

兔子Monika的叙说充满故事:“外公叫敬仁!原来绍兴大户人家的孩子,哎!”

每一个名字对大家来说都是特别:

郗鶠:“奶奶叫念慈。读起来感觉暖到心里去。”

桃花山下一碗粥:“外公那一辈的叫和笙,聿修,沛民,唯一一个女性叫慕昭。好听到哭,都是外公的父亲取的名字,是那时候的老师特别有文化。”

看完后,不得不被那个逐渐逝去的时代浓郁的知识书卷气儿所折服。

其实,那时候的人取名是很严肃的一件事情,都不是瞎胡起的,而是按照族谱和五行八字来起的,是啥字辈的就按啥字辈起,一辈一辈传承下来的。他们取名多在伦理纲常之内,不外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端,以至君子贞人,还有些文人取名,多寄予山水,抒情梅竹,所以不会显得很世俗。

父辈的名字大路化

爸妈这一辈好像就特别爱国爱民什么的,男的就是什么卫东卫国建国建平,女的什么萍什么琴什么什么梅什么香的!虽然没那么好听但是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转变之兆:“姥爷荣先,姥姥淑兰,爷爷希进。父辈名字开始大路化。虹啊晖啊爱民啊鸿志啊!”

“大路化”的名字看来普遍让大家无感。

egoist就说:“爷爷俞荣生,奶奶付淑英,觉得都不错,很有民国时期的感觉。到爸妈这辈的确没那么有感觉了。”

文森也说:“爷爷叫恩满,太爷爷叫承善,都是按照家谱取得名字。到爸爸姑姑这辈就没按家谱取名,变成了立军立红什么的。”

不好听倒是其次,而那种名字可能更让年轻人用一种无恶意的方式调侃。

Estrellaz:“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叫琼如、章纪、渭崖、素琴......我妈妈三姐妹的名字连起来是东方红,哈哈。”

西瓜卷卷:“爷爷叫西臣,我爹那辈就海波海涛了。”

被调笑的名字看来是具有一定共性的。

Hey兔子说:“爷爷叫君良,爷爷弟弟叫君玉。到了我爹叫建明,大伯叫建国。”

忧郁的小秋裤:“脑海中瞬间飘过胜利、建国、国庆、红梅、杜鹃、*艳、*霞、大妞、狗剩、二蛋等等,哈哈。”

名字也怕对比。

胖达桑的自然态:“延卿,我爷爷。当我第一次知道我爷爷名字的时候都震惊了。因为我爸我姑的名字就是楼上那类建国什么的。”

Pangebo:“我爷爷叫義轩,到了我爸就叫建明了,唉。”

不眴:“爷爷守业,奶奶桂莲,姥爷玉庆,姥姥家荣;太祖青山、玉山。我妈是宝字辈,我爸和我都是单字名,土爆了真的。”

饕餮鱼:“我爷爷的名字好像是兰亭,还有字。等到我爹我姑就叫建军建国建平,土爆了。”

黄轩的太太:“爷爷叫恩吉,奶奶叫景真。轮到我爸这辈就土气了。貌似是听我爸说某一年响应国家才改的名字,就全都是改成跟新中国有关的。”

确实,一个名字反映了一个时代。

斯芬:这种变化出在一个“乱”字上:“外公家世代读书,家里辈分都有对应字的。外公那边叫“开功明义”,外公叫开贤(同辈开哲开远之类的);舅舅叫功国(功勋,功程);同辈明锋,明宇,明烨;小辈开始说是义字辈,其实都乱起了[拜拜],实在可惜。”

为什么会出现不再讲究,毫无章法地乱取名字呢?

老流氓杜索新的话似乎是那个大时代的背景:“个人觉得,给我们的爷爷辈起名的那代人,来自清朝,对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演绎本来就比现代人高了不知道多少个档次,再加上社会环境和氛围,起出那样的名字不奇怪。至于我们的父辈,刚好赶上了某党建国和那十年,名字越来越难听也正常~”

我们的名字,不忍直视

乱套之后的“大路化”,看来影响深远。规则一旦被打破,很难再延续起来了。

段露露:“爷爷景林,奶奶秋歌。爷爷是读书人,到了爸爸这一辈都是广字辈,到了我们这一辈就乱套了。”

对于自己的名字,看来都不愿提及,欲言又止,可能,说多了都是泪吧。

黑猫小卷:“爷爷叫仲坦,爸爸叫庆苏,我觉得都挺好的,但是到我的......”

天线宝宝摘蘑菇:“奶奶叫景蕙,奶奶的姐姐叫景兰。我的名字,可惜不怎么样。”

怎么到我们这一辈就成了无法描述了?

先看看人民日报早在年统计的一个数据:

像这样烂大街的名字以后听着还会像当初那样好听么?

有人感慨到:再过20年,大街上一对对的子涵拉着欣怡在谈情说爱;30年后,一堆子涵和欣怡在帮孩子取名字......

当代人,有学历,没文化

满大街同名现象,从侧面也反映出当代国人人文素养的匮乏。

民国时期识书写字的人很少,在唐朝能识字书写的人也只不过占了人口的2%,因为大多人都不识字,所以老百姓取名字的时候,都会去找读过书的取,这些没中秀才的人可不代表他们没文化,从《易经》《诗经》中信手而来,名字自然就好听又有喻意,有文化的人一读就知取名人对其的寄托。毕竟也是苦读了十年的圣贤。

反过来再看看我们现代人,有学历的倒是不少,但有文化的却是真没几个,明明只识字,偏偏要说自己有文化,除了会写字,还会什么?尊重传统的就更是寥寥无几了。大多数家长给孩子起名要考虑生辰八字和五行盈缺,前途未来,但毕竟肚子里墨水有限,要么求救度娘,要么用取名软件,甚至让专业取名公司取名,附庸风雅,重字重名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

其实每个人的名字都有长辈美好的希望,记得以前到了新环境总是要自我介绍。在千篇一律的爱好之中若是有人能解释一下自己名字,说上一两句名言警句,那这个孩子在班级瞬间就能建立起自己的形象。而且也显得有文化了许多。下面就介绍一些诗经中的名字吧

蔡邕字伯喈(后汉大文人)

出处:《大雅·卷阿》“菶菶萋萋,雝雝喈喈。”后句是说凤凰的声影。这名字多好!

孔稚珪字德璋(南朝文人)

出处:《大雅?卷阿》“令闻令望,如圭如璋。”君子以玉比德。相似的还有词学家唐圭璋。

杜如晦(唐相)

出处:《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高行周(五代名将)、高怀德(行周子)

出处(只是猜测):《小雅?都人士》:“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大雅?板》:“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周邦彦(北宋大词人)

出处:《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矣。”国家的俊杰!

杨维桢(元代诗人)

出处:《大雅·文王》“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栋梁之才。相似的有晚清词人邓廷桢字维周。

吴敬梓(明文人,写《儒林外史》那位)

出处:《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梓代表父母。

江永(清代学者)

出处:《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王国维(诗人)

《小雅·节南山》“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梁思成

出处:《商颂?那》“绥我思成。”《商颂?烈祖》“赉我思成。”解释起来,“思成”可以理解为对祖先的怀念。

冯白驹(革命家)、邢贲思(理论家)

出处:《小雅·白驹》“皎皎白驹,贲然来思。”

张赫宣(参加《好声音》出名的男歌手)

出处:《卫风·淇奥》“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白凯南(冯巩徒弟,相声演员)

出处:《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郭敬明(作家)

出处:《鲁颂·泮水》“穆穆鲁侯,敬明其德。”

最后

你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呢

感谢您的







































早期白癜风怎么治疗
早期白癜风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mj/4926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