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洪雅县29公里的花溪镇,因花溪河南向北纵穿全境而得名,它始建于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距今已近年历史。花溪镇山环水绕,溪流潺潺,屋影错落,炊烟袅袅,寺庙依稀,钟声悠扬,恬静中透出几分灵秀,置身其中,仿佛步入世外桃园,让人流连忘返。
雅女之源年,网络上爆发了一场关于“雅女”的激战,长久以来,雅安以“雅鱼、雅女、雅雨”引以为傲,然而,洪雅却在激战中取得胜利,洪雅与“雅女”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渊源?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花溪镇竟然在此“雅女”争夺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晚清时期,花溪飞水岩脚下,貌如天仙的卢婉儿经人介绍嫁给了男青年宋荣耀,熟料,结婚不久,丈夫患病身亡。卢氏守节,孝敬公婆,受一方人称赞,在芳华二十四五时,地方强人逼迫其改嫁。其公婆小姑子也无能救他,卢婉儿伤心痛肝,走投无路,只有辞别公婆小姑子,索身走到飞水岩下投溪沟中一深水沱溺水而亡。
卢婉儿孝敬公婆,不畏强暴的精神,被人们广为赞扬和传颂。当时晚清皇上得知,降旨在花溪场头立《节烈碑坊》予以表彰留痕于世。洪州政府还在卢婉儿罹难的大石上刻有“奉旨:皇恩浩荡”作为永久的流传。
诗人袁文藻被卢婉儿的事迹所感动,写下了感人肺腑的《烈妇行》长诗,记述了这段哀惋的故事:“玉屏山色青簇簇,花溪溪水清波绿。卢家少妇贞且闲,兰芷芳姿玉方骨。良人寿夭丧大泉,心酸肠断泪涓涓。坟常扫、发父缠,二十四五不更移所夭。强贼私心宛婵娟。巧媒乘弄舌生莲。谁知松柏誓心坚,不画蛾眉不改弦。强人来,强相协,心千思,肠百结,死愿随兮生愿别,掉头转辞翁与姑,瀑布岩前沉明月。”为了纪念卢婉儿,洪雅人把具有高尚品德的女子称之为“雅女”,渐渐地“雅女”也成为了洪雅女孩儿的代称。从此,“洪雅出雅女,雅女自花溪。”这个民谣也在洪雅流传开来,而花溪从此也有了“雅女之源”的美誉。
为了近距离感受“雅女”的魅力,6月28日,我们来到了坐落在洪雅县城29公里、花溪河畔的花溪镇。为了能找到与卢婉儿相关的遗迹,在该镇唐坝村9组33岁村民刘树祥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卢家沟的跳水潭,潭两边大树林荫,潭前方倾睡着好大石头,轻轻刮开上面青苔,就会清晰的看到皇帝批文:“皇恩浩荡”。奉旨石刻字文。潭中水清澈见底,潭中鱼可十许头,皆若空游无可依,视乎还在寻找当年的婉儿。-
历史悠久
作为“雅女之源”的花溪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个交通便捷之地。凭借着优越的地理环境,花溪是洪雅县历史上著名的“茶场古廛”,早在宋朝初期,县内外就有许多人从各地背着茶叶到花溪交易。
明代嘉靖《洪雅县志》中,名列全县七个镇中离县城西南六十里的芦村镇,就是现在的花溪镇所在地;清代嘉庆《洪雅县志》列出全县32个场镇中,花溪镇名列第22位。由此可知,到了距今多年的明代嘉靖年间,花溪已形成场镇,不过当时地名不叫花溪,而叫芦村。清代嘉庆年间,花溪正式定名,距今也有多年历史了。花溪镇的得名同花溪河息息相关,花溪河由南向北纵穿花溪镇全境,河水浇灌着花溪镇的万亩良田,哺育着花溪镇百姓,将地名由芦村改为花溪实至名归。
故而,说花溪镇是洪雅山区具有近年历史的集镇,并不为过,至今保留的沿江而建的老街就是对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老街两旁的房子虽然低矮稀疏,但游人并不能轻易看到她岁月的痕迹,虽然带着古朴的味道,但大多数的房子还完好如初。闲适的花溪人,就在老房子里摆摊设点,闲来无事,便三五成群或是打牌,或是聊天,生活好不惬意。
采访当天,恰逢花溪镇赶场的日子,此时的花溪虽不见昔日繁华,但人却特别多,十分热闹,到处都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吆喝声。在这些人群中,不时会见到一些衣着时尚,手持相机的人,原来,这些都是慕名前来游览的人。该镇副镇长谢烨介绍,这些年,随着花溪环境的改善,慕名前来花溪游览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在春天,花溪河畔栽满了各种鲜花,很多人都要来看与繁花映照的花溪古镇。
花溪之所以受到游人的追捧,除了鲜花,更多的与其如画的美景是分不开的。花溪北面是连绵起伏的玉屏山,远远望去,青山如黛,像一块天然的屏风横亘在天地间。南面是玉带般的花溪河,清澈透明,滋养着一方生灵。尽管老街与新街之间还夹杂着一溜低矮的平房,但此地旺盛的地气和人气,让人不敢小觑它生长的力量。
风景瑰丽
花溪不仅是“雅女”之源,其风景更是美不胜收,其中最令花溪人自豪的景观是有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的飞水岩瀑布,它挂在玉屏山腰,令人心旷神怡。
南北走向的玉屏山,造就了飞水岩瀑布背西面东的特点,天气晴朗的上午,游人若到瀑布下面,就能看到“万条霓虹朝白龙”的奇观。由山巅飞奔而下的瀑布,宛如银河倾泻、白龙入海,冲落岩下深潭时,激起数十米高的水花四处飞溅,化着蒸腾雾气向外飘散,似雨非雨,似雾非雾,润湿了周围百米内的草木,滋润了潭边古树和怪石上满布的苍翠苔藓,恰似古人描述的“山径本无雨,空翠湿人衣”的朦胧画境。雾气把斜照日光折射成万道彩虹,将潭边装饰成七彩斑斓的梦幻世界,无论你站在何处,都被彩虹包围,仿佛置身蓬莱仙境、瑶池洞府,令人遐想万千,有如梦如幻之感。
花溪飞水岩还有许多传说,至今流传于民间,有的神奇怪异,有的凄婉动人,增添了飞水岩瀑布的神奇色彩,更加令人对飞水岩心驰神往。传说飞水岩瀑布边长有能使人起死回生的灵芝仙草,有位被贪心驱使的莽汉,在天气晴朗的夏日中午前去盗宝,他腰系棕绳从山顶遛坠到山腰瀑布边,当他看到红光灿烂的灵芝仙草,欲伸手摘取时,突然一声晴天霹雳,罡风骤起,乌云四合,大雨倾盆。一条巨蟒吐着火红信子,从瀑布中飞出直扑莽汉,“嚓!”的一声棕绳断裂,盗宝人摔下悬崖,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场,此后无人再敢觊觎飞水岩上的宝物。
花溪飞水岩不仅有动人的传说,还有真实的艺坛趣事。民国初年,有个跑江湖的戏班在洪雅演出川戏《傲考》,饰演考官的演员,有意为难搭班饰演苏秦的演员,临场修改了台词,以青衣江下游的“白马滩”为题出上联∶“白马滩,滩白马,马跑滩不跑。”不料饰演苏秦的演员也非等闲之辈,应急以花溪“飞水岩”答对∶“飞水岩,岩飞水,水飞岩不飞。”此事在梨园传为佳话,还被写入洪雅地方《戏剧志》中,由此事可以看出花溪飞水岩的知名度。
在刘树祥眼中,飞水岩是花溪人踏青的好去处,在他小时候,他就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去飞水岩玩耍,虽然,他们要在蜿蜒的小路上走两个多小时,但一路的美景让他们丝毫不觉得疲惫。“飞水岩神奇的很,只要不下雨,你站在岩下,就能感到彩虹围绕这你,更神奇的是,你朝着瀑布大声喊,瀑布就会飞向声音传来的方向。”刘树祥幸福地回忆着在飞水岩玩耍的点点滴滴,他表示,他已经来飞水岩不止一百次了,但仍然不觉得丝毫的厌倦,只有有机会,他就会约上三五好友去近距离感受飞水岩的魅力。在飞水岩附近的村子里采访,很多村民都有着和刘树祥一样的观点,只可惜采访当天,天空中下着雨,山路湿滑难走,我们未能一睹飞水岩风采,实属可惜。 堂灯之乡
有着悠久历史的花溪镇,自然也有着丰富的名胜古迹,比如:孔坝村的“武候祠”、郭沟村的“松岳寺”、花溪集镇的“禹王庙”、“炳灵祠”、“武显庙”、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孔坝村3组建于大清同治年间(距今年)的孔家古墓、唐坝村刘河坝修建于宣统元年牟氏古墓、塘坝村玉泉寺遗址。
当然,花溪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让人们时时刻刻感受到花溪的历史底蕴,难得的是,花溪还有着悠久历史的“活”文化,能让人近距离感受花溪的人文魅力。说起“活”文化,最让花溪人骄傲的是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曲艺“堂灯”。
堂灯,是民间的一种灯戏,相传始于唐代,有人称“唐灯”。这种灯戏常在人家户的堂屋里演出,又称“堂灯”,俗称“施公戏”。明、清时期已在四川省洪雅县各地流行。其来历相传是唐朝太宗皇帝厌倦了宫娥彩女的歌舞表演,日渐苦闷。皇后见状,便召集妃子们商议办法。刘妃说:“我来自乡间,我们乡间有很多种灯戏,逗人喜爱,不如召几个艺人进宫表演,看能否博得皇上欢心。”于是皇后就给皇上请奏,皇上准奏后,召灯戏进宫表演。皇上看后,龙颜大悦,遂把灯戏命名为唐灯。后来唐灯盛行,农户堂屋里都演,所以唐灯亦称堂灯。
堂灯戏属川剧分支抑或川剧前身,是川剧和灯戏的“混血儿”,有独特的曲牌,演唱时配以纯粹的川剧锣鼓、唢呐、二胡、笛子以及磬、钹等,其唱词通俗易懂,多为农民生活中的口头语,轻松诙谐,表演滑稽,常令人捧腹大笑。堂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较风光,有六七十个剧目。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堂灯”曾被禁演,很多堂灯资料、服装道具也被付之一炬,所以今天,收集整理出的堂灯已不多见。但在花溪,孔令高、许成明、赵从富等几位老艺人还默默的在将这门传统艺术一代代流传下去。所以,在每年的节庆时期,人们还能听到这种这种富有生活气息,乡土味很浓的戏曲。
作者:李俊张玉
编辑:小鱼儿校对:一剑如故
******************************************************
探知眉山
系眉山最具情怀的新媒体,
致力于发现眉山之美、传播眉山文化,
旨在打造眉山地方文化爱好者交流平台。
长按什么医院能治疗白癜风北京去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mj/46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