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入读增城二中60周年
年9月第一个星期天,设于新塘明代大儒湛甘泉之尚书府遗址的新塘菊泉中学迎来了60多位年过古稀的老人。60年前,“尚书府”是增城县第二中的校址;今天年过古稀的老人就是增城县第二中(年更名新塘中学)的新生。
人逐渐来了。“浓浓菊泉母校情,拳拳感恩校友心”。校园里鲜红的横额,让这群对母校眷恋的古稀老人回到花季的年代,打开记忆的闸门。
学校门口的“三世尚书”牌坊不见了,尚书府不见了,门前三墩塘也完全变了样,只有宽阔的操场埋下我们的脚印,两棵鸡蛋花用古老的身躯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很多人为明代建筑遭人为破坏而婉惜。
破旧的教室变成整齐的教学大楼,简陋的教学设备换上现代的电教系统,校园变得开阔而又安静。不少人为校园巨变倍感欣喜。
思想家、教育家湛若水的塑像校园矗立;不少人争相在若水塑像前留影。
菊泉中学与崔菊坡、湛甘泉的历史铭刻墙上。大家对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大加赞赏。
这里曾是学校图书馆。它让我读到高尔基的《童年》与《大学》。
那边花岗岩石板下是水井,当年全校师生就喝这井的水。
这里原来有几株凤凰树,我们常常在树下放飞少女的梦想、
这里过去是会场,是教室,是宿舍,是饭堂……大家都在寻找尚书府的遗迹,都在怀念花季的少年。
大操场边我们围桌而坐。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和谐开阔,畅所欲言的聚会环境。
座谈由本届同学会秘书长陈育才主持。虽然是星期天,但菊泉中学校长杨崇东、副校长陈轩和几位主任、老师专程回校与我们聚会。
杨校长致辞欢迎老校友回母校聚会。他表示学校要在传承湛若水教育精神的路上大胆创新,为新塘培育更多栋梁。
同学会会长、在番禺区建委领导岗位退休的伍炯槐回忆60年前初中的同窗生活,追忆当年的师生感情,介绍同学们退休后又陆读相聚,抚今忆昔感恩母校,品茶旅游回顾人生。
同学会顾问、增城开发区退休工作人员湛汝松欣喜60年前的同学能再相聚母校,追忆花季物事,怀念校长老师,再续同窗情谊。这都是为了感恩母校,希冀灿烂未来。
“不忘马帐,永记师恩。”当过农民,做过教师的陈志昌挥毫拨墨,由会长赠送给学校的铭匾,凝聚着所有老同学的心意。
校长杨崇东、副校长陈轩和会长伍炯槐静听陈志昌讲“马帐”的典故。
同学会副会长、著名牛仔服装品牌“增致”企业主之一的李镜坤与邝庆泉静静地听陈志昌讲“马帐”的典故。
曾获全国(武汉)游泳跳水锦标赛跳水冠军的湛金华回忆当年与同学畅游东江的乐趣。
被输送到佛山和省蓝球队的蔡煜超说学校的球场是他成长的摇蓝。
从部队军官转业到地方的徐景裕对圆着围座,不分职位高低,不分贫穷富贵深有感触,风趣地即兴儿歌:学校排排坐,一齐食水果,年虽七十几,重做学生哥。
当年黄朗主任的女儿,毕业后一直当教师的黄冰回忆几十年教师生涯,感谢母校与老师对她的培育。
在永和中学副校长岗位上退休的邹河金细说当年同学情,不忘"马帐"谢师恩。同学夫妻钟丽佳、黄凤琴是否在寻找当年朦胧的初恋记忆。
当年同学姐弟花,在粤海企业领导层退休的徐爱顺与同级弟弟徐景裕年过古稀依旧人影不离。
当过教师,做个商人,经历多多的范文生露出童颜般的笑容。
拿过话筒,湛智忠高唱一段粤曲。
谈当年同学苦涩事,话退休前辛酸苦,大家都忘记了自己的年龄。
甲子轮回,学友重聚。记住这个日子,留住这一瞬间。午餐前,我们和学校的校长留下合照。我们希望崇文重教,不忘母校,永记师恩的中华传统精神能薪火相传,直到永远。
注:马帐,马融,东汉大匠马严的儿子,学问渊博,英俊善言,隐于南山教授学生。他常坐于高堂,挂起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按次传授。后人因此把书斋或传业授徒之所称为“马帐”。
海南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mj/46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