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

大禹蚕种场进行的相关试验和生产技术规程


据介绍,在低温的情况下雄蛾能被有效抑制振翅,保持体力充沛,对交配能力及蚕种质量都有较大影响

农艺师赵兴良在显微镜下给蚕种做“b超”

在厂房中央,一座古朴中式的两层建筑是保留至今的冷藏库旧址因此,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尚没有普及空调的情况下,聪明的技术人员就为蚕宝宝们精心设计出了一个“带空调的洞房”,他们将一楼隔开成几间房子,二楼则放置冰块进行物理降温,这样就人工营造出了一个舒适的繁育环境,使大禹蚕种场的蚕种质量声名远扬

据了解,蚕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蛹、蛾四个环节,一般周期为春期24~30天,夏秋期20~24天大禹蚕种场进行的相关试验和生产技术规程,就是通过养蚕结茧,削茧倒出蛹后,人工雌雄分离,等它们在未来十几天内变成蚕浙江省上虞市区号蛾,蚕蛾按规定交配,雄蛾死去,雌蛾在一个晚上产下500多颗蚕种他们将严格按照母种→原原种→原种→杂交种的繁殖顺序,确保筛选出来的种源从第一代至第三代的纯正性,只有通过这样繁殖出来的蚕种种源,才能成为蚕种场上按质取胜的“汗血宝马”

据场长赵更松介绍,作为浙江省内历史最悠久的蚕种场之一,大禹蚕种场是省农业厅定点的原种繁育基地,也是省农科院雄蚕原种繁育基地,“大禹”牌蚕种是浙江省著名商标,其培育并经评审通过的“秋丰白玉”和“菁松皓月”两个蚕种品牌,以茧丝质优、产茧量高、适应性广的特点,深受江苏、云南、山东、重庆等地客户欢迎,并走出国门,远销乌兹别克斯坦、越南等国家和地区

养蚕还是要靠老式木架子和圆竹匾

坚守是为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县了承担社会责任

蚕蛾正在交配

绍兴的蚕桑养殖历史,源远流长,从越王勾践“劝农桑”作为国策,越地养蚕缫丝绵延2500多年历史,明清以来在农村中更盛

蚕桑“巨无霸”曾经名气不小

走进如今的大禹蚕种场,几排高大但略显简陋的瓦房显得有些落寞,木制大门上斑驳脱落的油漆似乎在诉说经历的沧桑,透过窗户还可以见到一个个养蚕的老式木架子和圆竹匾,闻到的全是消毒水的味道据分管生产的场长尉贤鑫介绍,大禹蚕种场目前包括桑园、工字楼式蚕室、储茧室、检验室、水塔、冷藏库等各类建筑,特别像水泥瓦屋面、木门钢窗结构、斜式通风走廊等,一砖一瓦尽显年代的印记和典型的行业特色

员工设计出“带空调的洞房”

近年来,由于受传统蚕桑业土地利用率低、工作强度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大、劳动成本高的影响,国内外茧丝市场持续疲软,蚕种需求量也随之出现严重滑坡据了解,大禹蚕种场最鼎盛时年产蚕种可达12万张,但到了2000年以后,发种量逐步递减,至去年仅为5万张左右,前后数据一对比,可以看出蚕桑行业在南方地区的整体萎缩没落此外,随着土地资源的越来越稀缺,传统桑林的亩均纯收入却不高,投入与产出的严重倒挂,也挫伤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

现在,大禹蚕种场还剩下赵更松等10余个“老革命”在留守,有人戏谑他们是“日夜坚守,只为了一棵树和一只虫”,但如果没有他们这些人的辛勤付出和源头供应,蚕种业的加快衰落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国家已经提出了‘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去年底浙江省也出台了《推进丝绸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浙江省上虞市崧厦镇见》,蚕桑被列为浙江省十大经典传承产业之一,这让我们看到了坚守的希望和曙光!”谈到蚕桑业的未来,赵更松感到任重而道远

说起蚕桑的种源,绍兴市大禹蚕种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就不得不提这个始创于1957年的蚕种场,前身是东湖农场分场,1976年开始大规模种桑养蚕,后更名为绍兴蚕种场到了上世纪90年代,行业达到全盛,当时拥有九里、谢墅2个分场,5个原蚕村,一整套蚕种生产、冷藏设备齐全,桑园1400亩,职工500多人,这组数据无论放到桑蚕行业的哪个地方,都能够让人震一震

蚕,绍兴人称之为蚕宝宝眼下春蚕养殖已进入了催青孵化、准备饲养的环节,但很多人或许不知道,位于越城区城南街道九里村的大禹蚕种场建场至今已有59年历史,不仅是行业内翘楚,享有“蚕场铁种”的称绍兴市国家税务局税号,而且还是越城区唯一也是最后一家蚕种场

虽然蚕桑行业的整体效益已呈下滑趋势,但由于还肩负着培育蚕种的重任,并且是浙江省内13个县(市、区)蚕种种源的主要提供者,作为绍兴市越城区唯一的一家蚕种生产单位,大禹蚕种场更多考虑地还是承担起社会责任近年来,他们持续投入科研,对保有的蚕桑品种进行种质资源保护,并增添加温、冷藏浸酸等设备,以进一步提高催青孵化和育种能力


北京白癜风医院
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mj/366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