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山,原名茅山,亦称苗山。会稽山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山之一,是被先秦古籍记载最多的山之一,也是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镇山之一。我国古代祭祀的名山,包括五岳和四镇。五岳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四镇,本意为镇守华夏四方的神山,因战略地位险要,为中原的天然屏障。《周礼》(郑玄注)所载的四镇为东镇沂山(在山东省临朐县)、南镇会稽山(在浙江省绍兴市)、西镇霍山(即霍泰山,在山西省霍州市)、北镇医巫闾山(在辽宁省北镇县)。西汉宣帝改封霍山为中镇,封吴山(在陕西省宝鸡市)为西镇,从此,祭祀名山就有五岳和五镇。会稽山曾被列为九大名山之首,排名四大镇山之先。《管子?封禅》载:“禹封泰山,禅会稽。”足见会稽山之地位。《周礼?大司乐》记载,“凡日月食,四镇五岳崩。”东汉郑玄注曰:“四镇,山之重大者,为扬州之会稽山,青州之沂山,幽州之医巫闾山,冀州之霍山。”亦可见会稽山为四镇之首。隋朝以后,历朝《礼仪》《地志》《祀典》开始把泰山、沂山列在首位(隋以后成为定制),因此,历史上也就有了“泰山为五岳之宗”“沂山为五镇之首”的称谓。但是,五镇在各个朝代的秩次是不同的。以隋、宋、元、明四朝祭山诏书的秩次为例,隋朝(《隋书?礼仪》)秩次为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西镇吴山;宋朝(《宋史》)秩次为东镇沂山,中镇霍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南镇会稽山;元朝(大元诏书)秩次为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明朝(大明诏书)秩次为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中镇霍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历史上,最早祭祀会稽山神的,应该是越王句践,《吴越春秋》(卷九)记载,越国大夫文种向句践献“伐吴九术”,第一术便是“尊天事鬼,以求其福。”“越王曰‘善’,乃行第一术,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祭陵山于会稽,祀水泽于江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嬴政亦登临会稽山祭祀,其事被载入《史记》。隋朝,朝廷正式在会稽山敕建祠庙。《隋书?礼仪志二》记载,“开皇十四年()闰十月,诏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冀州镇霍山,并就山立祠。”唐开元年间(—),朝廷敕封会稽山为永兴公;唐天宝十载(),遣吴郡太守赵居贞祭会稽山永兴公。宋乾德五年(),“有司请祭南镇会稽山于越州,上从之”;宋淳化二年(),“从秘书少监李至言,以立夏日祀南镇会稽山永兴公于越州”;宋政和三年(),朝廷敕封南镇会稽山为永济王。元成宗大德二年(),朝廷敕封南镇会稽山为昭德顺应王,刻《元成宗敕封南镇庙诏碑》,碑阴刻也先帖木耳等《南镇庙记》;元顺帝至元二年(),诏承德郎翊正司丞斡赤、承事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臣乌马儿祭南镇会稽山,立《元代祀南镇碑》。明洪武年间(—),朝廷先后祭祀南镇会稽山三次;此后宣宗登极、英宗登极、英宗改元、景帝登极、宪宗登极、孝宗登极、武帝登极、世宗登极、神宗登极、光宗登极、熹宗登极、思宗登极,均遣臣告祭会稽山。《嘉庆山阴县志》记载,清顺治年间(—),朝廷两次祭祀会稽山;清康熙年间(—),朝廷先后遣臣十一次祭祀会稽山。康熙四十二年(),御题南镇庙匾“秀带岩壑”;清乾隆年间(—),朝廷先后十四次遣臣祭祀会稽山,乾隆御题南镇庙匾“表甸南疆”;清嘉庆元年至八年(—),朝廷遣官二次致祭会稽山。“稽山形胜郁岧峣,南镇封坛世代遥”(清代朱彝尊《南镇》诗),会稽山不仅是一座镇山、尊山、神山,更是华夏文化的一座丰碑。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专业中药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ly/46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