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

大力推进上虞高铁站周边区域滨江新城的建设


2、建立共建机制

1、中央对新型城镇化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要以建设世界城市群为目标,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环杭州湾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趋势增强,浙江省城市发展的理念在转变,从规模扩展向功能完善、效率提高、品质提升转变;城市发展的动力在转变,从工业经济向城市经济,从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变区域综合实力竞争进一步演变为城市竞争,区域发展外部环境对绍兴城市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也为绍兴继续率先科学发展,提升城市在长三角、在全省的地位提供了重大机遇

六、城市产业布局

2、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绍兴市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绍兴的城市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南生态宜居水城、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绍兴素以历史文化和江南水乡特色著称于世,是国家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对绍兴发展作出重要指示,“绍兴要放在‘长三角’的范围来审视你们的发展地位,调整发展战略”围绕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风尚文明的现代化绍兴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部署,在新一轮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以更开放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重新审视绍兴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应扮演的角色,确定更具综合性和影响力、符合城市发展走向的城市定位引领城市发展建设江南生态宜居水绍兴市学校安全平台城、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体现了绍兴的自身特点、竞争环境和发展趋势,符合绍兴实际,也有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1、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宜居环境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建设教育、医疗、市政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便群众生活,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让群众生活更舒适

2、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和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推进中心城市的集聚和建制镇、居民点的发展,形成等级分明、功能互补、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共享、服务管理完善的发展格局,加快构筑以城带乡、城乡绍兴市上虞区邮编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二、城市发展面临难得机遇

1、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城市发展协调机构,开展重大政策研究,统筹制定和实施重大城市规划,协调重点项目建设,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政策环境,确保各地在城市发展总体目标、重大事项、空间布局、发展方向和约束事项上的一致性加强对规划的实施管理,提高规划意识和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各司其职、上下联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柯桥是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能级提升的战略性新城区,是绍兴成为世界纺织业制造、贸易、创意中心的主要基地着力打造国际纺织之都、现代商贸之城

近期,尽快形成城市快速路网体系抓紧新建杭绍台高速并增设杭甬高速孙端出口,实施329国道改造、104国道整治提升、杨绍线改造和31省绍兴市柯桥区社保道北延、越兴路南延、新建滨富路工程加快实施群贤路东延、人民路东延、越东路北延等城市主干路工程新建贯通“一城三片”以及绍兴高铁北站至绍兴滨海新城等的若干快速公交线路整合柯桥区、上虞区公交资源,实现全市统筹的公交管理模式,加速实现市区公交一体化、一卡通

3、治理保护曹娥江,启动曹娥江两岸的规划建设严格水环境保护强化沿线区、县(市)的曹娥江水环境保护责任,全面提升水环境治理标准,加强沿岸污染源整治,早日实现全流域消灭四类水目标,持续改善水质逐步分段建设两岸景观带编制曹娥江两岸滨水区域规划,建设“一廊、三节点”的特色景观“一廊”指曹娥江两侧100—300米的生态景观廊道;“三节点”指保护开发曹娥江大闸河口湿地,启动建设新绍兴市柯桥区社保三江闸两侧生态绿廊,北延上虞城区沿曹娥江滨水空间充分发挥综合功能积极挖掘丰富的唐诗文化、山水文化、名人文化内涵,利用江湖一体的独特优势,发展城市水上旅游,提高通航能力努力展现“一江两岸”百里生态长廊、千年唐诗之路的独特魅力,成为城景交融、人文荟萃的美丽母亲河

3、城市规模

4、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城市发展道路,坚持节流、开源、保护并重,加强城市生态保育,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水资源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切实提高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利用效率

——北部以工业经济为主导,新兴产业为特色滨海新城确立以产业层次决定新城命运的理念绍兴市安全平台,更加注重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注重大项目带动,强化与上海自贸区的对接,不做一般的项目统筹江滨区、柯桥滨海工业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江滨区重点发展生命健康、通用航空、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商物流等产业,适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柯桥滨海工业区重点发展纺织新材料、机电机械装备等产业,配套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绿色印染基地、纺织新材料功能区、机电机械装备功能区等平台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整车制造、临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培育发展港口物流,建设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产业区、新能源汽车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临港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等功能平台加快印染产业改造升级,逐绍兴市小学安全平台步淘汰化工等污染企业利用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设立综合保税区

——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电子商务、高教科研、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现代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创建长三角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

1、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的全部行政区域范围,总用地面积为2942平方公里规划城市建成区范围包括主城片(越城、柯桥)、上虞片、滨海片远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75平方公里

按照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结构合理的要求,城市功能形态布局确定为“一轴两带”:中部城镇发展轴、北部产业发展带、南部生态休闲带

——文化发展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绍兴市社保局活更加丰富多彩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

——生态环境目标:加强对生态环境资源的科学保护,划定生态红线,控制生态本底,保持独具魅力的山、水、城生态格局河网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尽最大可能降低平均碳排放强度,推进低碳生态区建设,构建适宜的低碳生态发展指标体系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城市

——经济发展目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和全省前列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提升现有的产业层次,使绍兴经济更富有活力和竞争力建设世界重要的纺织中心,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国最具文化绍兴市人民政府领导特色的水城旅游目的地、国际文化旅游胜地

3、坚持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保护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切实保护好城市传统风貌和格局,落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紫线管理要求,保护好会稽山、镜湖等山体和水体,做好水城文章,做足生态特色,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

3、支撑体系

三、城市发展原则

——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水城特色风貌区保护传统古城街区,加强商业服务和文化娱乐功能镜湖新区是行政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是生态示范新区和现代水城核心区坚持“城市绿心”不动摇,加强规划管理和建设控制,避免高密度开发,保持水乡泽国和湿地景观高新区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主城区与上虞城区间的重要区块立足绍兴市税务局区划调整后的大空间,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领区、高端宜居生活区,创建富有魅力和竞争力的“科技智慧园区”袍江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生产性服务新城不断提升环境品质,实现产业转型、环境优化、功能完善以改革为统领,在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坚持统分结合,建立整体规划、分头实施、联动发展的建设体制一方面加大市级统筹力度,强化工作协调、计划衔接和考核监督,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建立以事权划分为基础的工作推进机制,从而确保规划确定的重大事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有效落实,各地又能结合自身实际,培育本地特色优势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促进优势互补,实现经济利益共享、基础设施共享、公共服务共享

七、绍兴诸暨市人民政府城市发展策略

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准《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2013年10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绍兴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批准绍兴县、上虞市撤县(市)设区我们必须审时度势,站在更高起点上,系统谋划和长远考虑,研究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统一思想,提振信心,明确目标,统领发展

五、城市功能分区

2、特色优势

——中部城镇发展轴是优化提升区域以杭甬高速、杭甬高铁、杭甬运河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为支撑,发挥中心城市要素集聚优势,整合资源,强化中心城市综合发展轴,把越城、柯桥、上虞,以及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上虞经济开发区等有机结合,错位发展,提升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北部产业发展绍兴市小学安全平台带是重点培育区域以绍兴滨海新城开发建设为重点,提高产业集聚集约程度和创新发展能力,打造北部新兴产业带,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围绕产城融合,科学布局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配套功能区,使其成为引领绍兴经济转型升级、接轨长三角一体化的现代产业大平台

——优先发展生命健康、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通用航空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长三角新兴产业培育先导区

6、发展方向

把强化设施保障和强化环境保障紧密结合起来,统一规划交通、供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防灾抗灾、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体系从组团内外交通两个层面,加快构建内联外达、快速便捷、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生态绍兴市人民政府人事环境保护合作,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协作机制,提高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衔接,确保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落实到具体空间

编制绍兴水城规划,开展产业布局、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容量、轨道交通、水资源保护利用、文化传承和发展、环卫基础设施、旅游、人口、快速交通通道体系等专题研究和近期建设规划,并做好各个专项之间的衔接,建立空间规划体系,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启动修编城市总体规划

——突出集聚集约、绿色高效,着力提升纺织、机械、黄酒、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构建全国转绍兴市上虞区邮编型升级试点示范区

1、上一轮城市发展战略确定的大城市框架基本实现通过10年的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得到有效保护,柯桥轻纺城更加繁荣,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规模,镜湖新区正在崛起,滨海新城初具雏形,行政中心迁址镜湖三大组团、一个绿心和滨海新城的框架已经形成

2、以交通路网建设为先导,加快构建城市快速交通体系重点构建以“一环六横八纵”为骨架的中心城市快速路网体系“一环”是指杭甬高速—常台高速—绍诸高速—杭绍台高速构成的中心城市高速公路环线;“六横”是指滨海大道、展望大道、世纪大道、于越路—329国道、104国道、104国道南复线—印山路;“八纵”是指湖安线、绍大线、中兴大道、越东路、越兴路、滨富路、长海路、进港大道适时启动连接越城绍兴市上虞区公安局、镜湖、柯桥的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和至上虞片的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同时,规划建设其他对外重要交通设施,加快建设绍兴至萧山国际机场的通道,谋划建设柯桥至杭州的城际轨道交通,加强上三铁路线以及跨杭州湾铁路通道建设研究,规划建设5000吨级上虞新港和内河“干支结合”航运网,谋划建设绍甬液体化工管道工程

1、主城片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商贸中心越城区的核心功能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科教中心柯桥区的核心功能是经济中心和商贸中心

7、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市加快实施中青旅羊山生态城、金沙东方山水国际商务休闲中心、兰亭景区、镜湖旅游综合体、会稽山旅游度假区、曹娥江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重大旅游工程串联稽东千年香榧林、香雪梅海景区绍兴市健康数字平台、小舜江水源保护区、吼山风景区、四明山等南部优秀旅游资源打响绍兴古城“老绍兴·醉江南”品牌,通过水陆游线串联古城和柯桥、安昌、东浦古镇发展文化休闲旅游,发展体验经济,促进旅游产品的转型和升级,实现由观光型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和商务旅游等产品相结合的复合型产品结构转型

九、组织实施

——社会发展目标: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和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现代化都市生活模式,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质普遍提高,公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保障,营造文明安定繁荣舒适的社会环境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永和中学

5、形态功能

4、抓好重点湖区开发建设着力抓好犭央犭茶湖、迪荡湖、袍江两湖、大小坂湖、皂李湖、白马湖等重点湖区的开发建设特别是保护好犭央犭茶湖区域,高标准谋划建设,打造精品工程,打响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品牌,使环犭央犭茶湖区域成为“城市绿心”最精华部分

2、上虞片是中心城市东部具有滨江特色、功能相对完善的综合性新城区上虞城区注重老城区更新和城北新区建设大力推进上虞高铁站周边区域、滨江新城的建设

把城市发展与实施“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部署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比较优势,挖掘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保护重要水网特色格局,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统筹规划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优化水城格局,加快水城建设,使江南水乡绍兴市小学安全平台、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色更加鲜明,不至于千城一面以新区建设带动老城区有机更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强化产城融合,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八、主要工作和重点项目

1、产业发展目标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2、产业空间布局立足各片区优势互补、现代产业分工,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

中心城市形态是由主城片、上虞片、滨海片三个主体片区和若干个基本组团形成的多元复合结构根据区位和自身特色优势,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工明确、特色鲜明、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的原则,形成城市新格局

1、融合发展

——南部以绍兴市安全教学平台生态经济为主导、休闲养生为特色鉴湖-柯岩区域打造城市运动休闲基地会稽山区域打造养老养生服务基地兰亭区域打造特色文化休闲基地曹娥江区域打造国家级文化型水域风景区四明山区域打造乡村休闲基地

——中部以服务经济为主导、都市经济为特色越城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和商贸业,打造文化旅游名城、现代服务业高地镜湖新区重点发展金融、商务和休闲等高新区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和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商务商贸等,建设生命健康城、电子商务产业园、科技创业城、文化数字产业园、环迪荡湖文化创意园等功能平台袍江重点发展新型材料、节能环保、现代物流等产业,建设百亿市场群逐步迁移污染企业,提升集约发展水平柯桥城区重点发展商贸、会展、创意设计晋江市永和中学,加快中国轻纺城升级,建设中国轻纺城现代物流园区、省级纺织创意基地等功能平台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高端纺织装备、纺织新材料、新型建筑工业化等产业积极拓展以商贸、休闲为特色的旅游业上虞城区重点发展商贸商务、文化休闲等上虞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城市服务经济,以及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建设虞商总部经济回归园、上虞电商物流城、电机电子生产基地等功能平台

严格控制三个片区间的绿色隔离空间,确定近郊绿楔控制区,充分利用区域水网和区域骨干交通路网,建设50—100米的绿化带,形成纵横交错的生态廊道在主城片、上虞片、滨海片之间搞好五个绿楔,分别为西南部鉴湖绿楔——将柯岩、鉴湖等自然山水景观渗透到城市中,形成城市绍兴市西南部的绿色空间;南部山水绿楔——以富盛、陶堰山水为基质,沿百家湖、吼山风景区由南向北延伸的开敞空间;东部鲜果绿楔——利用虞东鲜果基地及沿世纪大道形成的绿楔;北部曹娥江绿楔——以曹娥江及两岸100—300米绿带组成的绿色开敞空间;西北部镜湖绿楔——以镜湖城市湿地公园为中心的城市西北部绿色开敞空间通过生态环境保育,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支撑条件

——南部生态休闲带是生态保育区域以城市南部山区为依托,充分发挥生态空间开阔、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培育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和生命健康产业,保护水源涵养区,保护基本农田,形成功能复合、人气集聚,并与绍兴城市呈现拥抱衔接态势的名城—名山—名水魅力空间带通过做强中部城镇发绍兴市国家安全局展轴,做优北部产业发展带,做美南部生态休闲带,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从而建设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的现代化城市

四、城市发展战略构想

——近期:至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达到225万人,其中主城片160万人,上虞片45万人,滨海片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2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采取集中紧凑的发展原则,越城区向东向西向北、柯桥区向东向北、上虞区向西向北发展,改善松散用地布局状态,促进越城、柯桥、上虞三区相互融合、提升发展,增强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带动周边城镇发展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一个中心、二大组群、三条轴线”“一个中心”指绍兴中心城市“二大组群”指诸暨城镇组群和嵊新城镇组群其中嵊浙江省上虞市丰惠镇新组群要统筹规划布局,共建共享重大公共及公用基础设施,进一步融合集约发展“三条轴线”指绍北城镇发展轴,绍西城镇发展轴和绍东城镇发展轴

5、建设带动力强的城市综合体加快嘉绍大桥及连接线两边的开发,展现绍兴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形象抓紧建设高铁北站综合体,改造大越路两侧环境,展示绍兴城区的新面貌,促进越城区与柯桥区进一步融合全力推进镜湖金融商贸集聚区建设,引导金融业、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向集聚区集中加快开发建设镜湖新区“三中心”周边区域,提升镜湖新区人气和功能继续推进迪荡新城商贸商务区二期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中国轻纺城中央商务区

——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三片、一江两岸”“一城三片”指绍兴中心城市包含主城片、上固始县永和高级中学虞片、滨海片三片主城片为越城区(含镜湖、袍江、高新区)、柯桥城区;上虞片为曹娥江以东、以西上虞城区;滨海片为绍兴滨海新城(含江滨区、柯桥滨海工业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城三片”是指绍兴中心城市的空间分布形态,不涉及行政区划

3、落实保障措施加强人才、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的区域协调配置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用地布局,有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合理用地坚持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有机结合,加大改革力度,创新投融资体制,按照多元化、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引导,转变观念,顾全大局,开阔视野,做事大气,立足大市区定思路、作决策、搞服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市务,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把组团式结构与一体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以区域规划一体化为统领,使各片区目标定位、功能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与城市发展战略全方位对接以产业发展一体化为重点,加强联动协作,实现良性互动、共赢发展以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先行,着力建设布局合理、保障有力、安全低碳的重大市政设施体系依托中心城市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网络化、扁平化、高品质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依托城乡社区体系完善片区集聚、同城共享、覆盖城乡、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的公共服务网络

3、一批重要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嘉绍大桥建成,缩短了与上海的时空距离;曹娥江大闸投运,挡潮蓄淡,为开绍兴市上虞区邮编发“一江两岸”打下基础;杭甬高铁通车,加快绍兴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科技、文化、奥体中心即将建成,迪荡新城商贸商务区投入使用,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这些都为新一轮城市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5、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市场化改革,综合运用城市土地资本、地域空间及其他经济要素;同时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转变城市发展模式,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现状:城市人口规模183万人,其中主城片135万人,上虞片35万人,滨海片13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9平方米

——远期:至2030年城市人口规模达到280万人,其中主城片200万人,绍兴市上虞片50万人,滨海片3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75平方公里, 人均建设用地98平方米

2、绍兴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越城区、柯桥区和上虞区融合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继曹娥江大闸建成运行后,嘉绍大桥、杭甬高铁建成通车,杭甬运河改造后全线贯通,绍兴已从交通节点城市提升为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之一,与杭甬的联系更加紧密,纳入了上海大都市区90分钟经济圈,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难以替代的特殊区位和竞争优势《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是否适宜大规模和高强度工业化城市化开发为标准,将我市越城区、柯桥区和上虞区全部确定为国家优化开发区域

1、抓紧编制各项规划

6、全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施“双百双千”工程重大产业项目计划,更大力绍兴市人民政府文件度抓招商选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年销售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和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争取列入国家级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按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排序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抓好柯桥纺织、诸暨袜业、嵊州领带、新昌轴承等省级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

“一江两岸”指曹娥江,以及曹娥江两岸纵深地带曹娥江是绍兴通江达海的城市气脉,曹娥江两岸是未来绍兴城市空间拓展的机会用地和最佳载体搞好曹娥江两岸的规划和建设,加强对曹娥江的治理和保护,挖掘与体现一江两岸的内涵,按照从上游到下游生态涵养、时尚城市、绿色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中心城市绍兴市社保从“镜湖时代”迈向“海湾时代”

3、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为有效整合城市空间资源、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供了重要保障国务院批准撤销绍兴县、上虞市,设立柯桥区和上虞区,绍兴市区面积由原来的362平方公里扩大到2942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位,户籍人口由65万人增加到216万人区划调整的顺利完成,打破了“一市一区”、“县包区”和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极大拓展了中心城市规模,有效改变了中心城市“小马拉大车”被动局面,有利于对接上海大都市区和杭州都市区、宁波都市区,建设成为崛起于杭甬之间的大城市;有利于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更大空间配置资源,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利于集聚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高端要素,促进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城市经济发展绍兴市安全平台账号;有利于实现功能优化互补、区域融合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这在绍兴发展史上是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做强城市核心,做大城市发展平台,进一步增强老百姓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绍兴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城市发展有了良好基础

4、空间结构

2、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67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市区实现生产总值2361亿元,居全省第三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三产结构为4.9∶53.0∶42.1,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正在积极创建全国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绍兴市地方税务局市等称号

3、滨海片是绍兴城市拓展的重要区域,是中心城市北部生态环境优良的产城融合新城区将滨海的发展纳入杭州湾的整体布局之中进行谋划,同时考虑土地、生态、水资源等的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思路,将滨海作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预留空间应着眼未来、科学谋划,为城市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wh/60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