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

预告CSIG图像图形中国行将于4月1


活动简介

“CSIG图像图形中国行”旨在推动图像图形学科的普及,加强各高校科研以及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自年4月起,分别在扬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兰州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海南大学、福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佛山科技学院等及深圳、烟台成功举办了60余期,参会人数累计余人,受到业界好评。本次“CSIG图像图形中国行”由CSIG多媒体专委会、CSIG视频图像与安全专委会、绍兴市北大信息技术科创中心联合承办,交流主题为“AI驱动下的视频编码新纪元”。

主办单位: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

承办单位:CSIG多媒体专委会、CSIG视频图像与安全专委会、绍兴市北大信息技术科创中心

活动时间:年4月11日08:30-11:55

活动地点:浙江省绍兴市水木湾区科学园2号4F博展报告厅

执行主席

马思伟马思伟,男,北京大学教授,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年8月至年8月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之后到北大工作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视频编码及处理,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项目资助,年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项目,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项目资助。合作发表论文余篇,已获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自年起,陆续参与组织AVS1、AVS+、AVS2、AVS3一系列国家标准的制定,目前担任AVS视频组长。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特等奖等奖励。马思伟教授长期从事高效视频编码研究,聚焦于资源约束条件下的率失真优化编码理论与方法。在超高清视频高效压缩、视觉失真度量和率失真优化编码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主导制定了超高清视频编码国家标准,研制了AVS2超高清实时编解码器,推动了我国超高清电视广播应用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刘家瑛刘家瑛,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副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获理学博士并留校任教,年8月晋升为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图像/视频编码、增强与理解。累计发表IEEE/ACM汇刊与CCFA类论文7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5千余次;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项。担任APSIPA杰出讲者,IEEE/CSIG/CCF高级会员,IEEECASS-MSA/VSPC技术委员会委员,CSIG多媒体专委会秘书长。担任IEEETIP,IEEETCSVT等期刊编委,IEEEICME指导委员会委员,JVCI期刊评奖委员会委员,ACMICMR-/IEEEICME-会议程序主席,CVPR/ICCV/ECCV会议领域主席等多个国际会议组织工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CSIG首届石青云女科学家奖、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IEEEICME最佳论文奖等。主讲的全球MOOC课程获教育部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特邀专家

刘东

主题报告:基于学习的图像恢复和图像压缩:除了“失真”还有什么?

讲者简介:刘东,男,年和年分别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年至年任职于诺基亚北京研究院。年加入中国科大,年升为特任教授。在学习和工作期间两次访问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领域为图像视频处理、编码、分析和数据挖掘。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余篇,谷歌学术总引用超过0次,h指数28。获授权发明专利19项,多项技术被国际国内标准组采纳。获得年IEEETCSVT期刊最佳论文、VCIP前10%论文奖励。带领学生在ICCV、ACMMM、ACMMM、ECCV、CVPR、ICME等会议的多项竞赛中获得冠亚军。是IEEE、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高级会员,IEEE电路与系统学会多媒体系统及应用技术委员会委员。现任或曾任IEEE未来视频编码研究组主席,ICME、ICME、WCSP等国际会议组委会委员等职。在ICME、FG、ICIP、VCIP、中国多媒体大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多次组织专题、研讨会、竞赛。

报告摘要:报告将从信息论,特别是率失真理论出发,在机器学习范式下尝试重新理解图像恢复和图像压缩这两个问题。关于图像恢复,报告将讨论失真--感知--分类误差的均衡优化理论,介绍若干面向感知质量的图像恢复方法,包括图像修补、图像去雾、图像超分辨率等。关于图像压缩,报告将讨论率失真和率失准协同优化理论,介绍语义--信号可伸缩编码的基本思路和可能的实现方式。

徐迈

主题报告:数据驱动下的压缩视频质量增强

讲者简介:徐迈,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青工委副主任。年获教育部霍英东青年基金资助,年获人工智能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二完成人),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研究兴趣为图像处理、视频压缩、视频通信、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学术方面:近五年,在IJCV、IEEETPAMI、JSAC、TIP、TMI、JSTSP、TCSVT等国际顶级期刊及CVPR、ICCV、ECCV、AAAI、DCC、ACMMM等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均为SCI/EI检索),其中SCI检索50+篇(JCR1区40+篇,IEEE期刊论文40+篇),谷歌引用余次,SCI他引余次,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以及热点论文。获IEEE视频处理领域顶级期刊IEEETCSVT最佳论文奖提名1次,获IEEE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2次,会议最佳论文提名1项。作为负责人承担项目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优青1项、面上2项、青年1项),军委科技委创新特区项目、项目3项。担任图像处理领域顶级期刊IEEETIP编委(AssociateEditor)、信号处理领域权威期刊IEEEJ-STSP的首席客座编委(LeadGuestEditor)。年起承担本科生“数字图像处理”及研究生“机器学习”、“科技论文写作”教学工作,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我爱我师”十佳教师奖。指导的本科生获北航“金质奖章”/“沈元奖章”2人(北航本科生最高荣誉),北航优秀本科毕业设计3人次。指导的研究生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硕士论文奖2项、提名奖1项,北航“研究生十佳”4人(北航研究生最高荣誉)、提名1人,北航优秀硕士毕业论文3人,国家奖学金7人。

报告摘要:近年来,随着智能终端的发展以及在线视频等新型多媒体业务的普及,网络中所传输的图像视频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的趋势,网络带宽供求矛盾日益尖锐,视频编码是网络带宽供求矛盾的关键技术。然而,高压缩比的视频压缩导致视频质量差,极大降低了视频用户体验。本次报告将介绍徐迈课题组在视频质量增强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基于多帧联合优化的压缩视频质量增强技术;(2)面向盲质量增强的动态高效深度网络模型。

范晓鹏

主题报告:监控视频与图像的再压缩技术研究讲者简介:范晓鹏,男,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长聘)、博士生导师,智能接口与人机交互研究中心副主任,IEEESeniorMember。年于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机工程系获博士学位;先后入选哈工大“百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微软亚洲研究院“铸星计划”()、哈工大“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哈工大长聘教授()、黑龙江省“头雁计划”()等。年获得IEEE颁发标准杰出贡献奖。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视频编码与传输、图像理解与描述、以及图像增强技术等,发表SCI论文30余篇,包括IEEETransaction论文20余篇,EI论文余篇,包括顶级会议ACMMM、ECCV、DCC等。获得发明专利18项,自适应系数扫描技术被国际标准HEVC/H.采用,14项技术被IEEE(AVS)标准采纳,主持开发了AVS第一个3D视频编码平台。年作为副主编及主要起草人之一,制定了IEEE视频编码标准《IEEE.2》。作为程序主席主办了CCF推荐会议PCM。报告摘要:随着安防监控视频数据量与日俱增,视频数据存储面临巨大的压力,视频再压缩技术已受到业界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wh/5361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