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

头条绍兴人过年,你不得不知道的一些习


?掸尘

腊月十二照例是掸尘的日子,扫帚必须是新买的。所有的瓶瓶罐罐都擦得贼亮,还互相查看,看谁家的玻璃窗擦得更亮。

?裹粽子

腊月十五开始裹粽子,火腿、赤豆、豆板、白米、红枣等,品种齐全,“快手”则常常裹完了自家的,又帮别人裹。谁家有24寸的高压锅,这时会轮流用来蒸煮(农村则用大灶)。到了半夜,粽子熟了,主人会高兴地拎一串去敲邻居的门。

?舂年糕做牲肖

年糕是绍兴地区传统迎春的节日吉祥食品,因其音同“年高”,寓“年年高”之意,因而成为百姓过年必备的传统年货。而春年糕,做五牲和生肖也成为民间辞旧迎新的重要民俗活动。

大凡不寒一过,农家在忙于备置年货的同时,舂年糕可谓一桩大事。差不多农家户户都舀米下缸。过去,农村生活水平不高,粮食的多寡往往就是农户之间经济状况好坏的标志。因此,过年年糕的多少,体现着家庭的实力,有的还在暗中比势呢!

舂糕之后是搓糕。先揉掐成“糕折团”。再搓成圆长条,最后用七八寸长,一寸来宽的扁竹爿压成扁状和糕,印上双钱、团菊等红色纹样,即成色白如玉,晶莹可爱、下锅即软、韧不粘齿的水磨年糕。

同时,农家心灵手巧的年糕师傅还要用刚舂好的糕团,做成富有民间习趣的十二生肖和鸡、鹅、羊、猪、鱼等三种或五种素牲。有的还捎带做一些兔子一类的不动物,均用红小豆或乌豇豆作成眼珠。这些精美的工艺品形态生动,惟妙惟肖,惹人喜爱,是专供小孩子玩赏的。玩厌了像年糕一样可以食用。

?祝福

“祝福”亦称“祚福”。鲁迅先生就曾经以此为题创作小说,塑造了祥林嫂这个不朽的文学形象。它始于元朝,后由于年深月久,竟演变为一年一度的习俗。

绍兴民间将祝福称之谓“请大菩萨”或“请祝福菩萨”。祭祀那天,半夜刚过,人们就起床烧煮福礼。拂晓之前,按照“横神直祖”(祀神桌子按木纹横着摆,祭祖则反之)的规矩,将二张八仙桌子拼起来置于堂前靠近大门的位置,并大开正门。然后是上福礼香烛。福礼主要是鸡、肉、鱼三牲。考究的再加鹅及牛肉或羊肉,称五牲福礼。鸡或鹅要用筷子将其首戳在身躯上,使之昂首跪在盘中,头朝福神。在鸡、鹅及猪肉(猪肉以整方条肉,使之微微拱起,称“元宝肉”)上边,还要插七根或九根红漆竹筷(竹筷不能成双数)。鸡、鹅煮熟的肠盘在戳着的筷子上面,一并供祭。鱼以活鱼为好,一般在鱼眼上贴一张红纸。但也有用白鲞代替的,三牲(或五牲)福礼及棕子、年糕(年糕宽二寸许,长八寸左右,称祝福糕),一律盛装在红漆木制桶盘里面。福礼还包括三盅茶、六盘酒及盐、豆腐干和炖熟和禽血各一碟。另置一桶盘放菜刀一柄,供神割食之需。

所有福礼上边,都贴上用红纸剪出的元宝或双钱图案。一切放置停当,然后放上香炉、烛台(左右锡台土各挂一串锡箔纸制成的金银色大元宝——太锭)。这时,将上端摺成尖角的“南朝圣众”神像,两边各支一根细细的竹签,插到祭桌靠大门边的正中烧纸块上面,面对福礼,就位受祭。

由于祝福被认为关乎一家来年的福祉,所以妇女除在厨房烧煮福礼之外,不得到堂前参与祭祀。只有男性可以依辈分大小,逐个依次向外行四拜四叩头之礼。

?廿三夜送灶

过去,绍兴城乡居民多以柴草作为烧饭做菜的燃料,一般家庭的灶头间(厨房)都砌有双眼大灶,灶上则几乎无一例外的地设有灶司堂,供奉“灶司菩萨”神像。神像两旁分别贴着“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对联一副。

灶司其实就是司灶,犹如司机之称机司。外地也有称其为灶君、灶神、灶王爷的。《礼记·祀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旧时绍兴人对所有神纸几乎都以菩萨相称。灶司菩萨,实际上就是灶神。民间祭祀灶神,除农历半年初一(七月初一)和八月初三他的生日之外,就是腊月二十三日的送灶。

从农历十二月二十日开始,绍兴人习惯将平日某月某日的叫法省去月份、以夜称日。比如十二月二十日称“二十夜”,十二月二十三日叫“廿三夜”。“廿三夜”因为有送灶这项祭祀活动,故又称“谢灶夜”。“谢灶”大约又含有答谢灶司菩萨一年来保佑合家平安的意思。

绍兴也有不是廿三夜祭灶的。如东浦许家就在腊月廿四傍晚送灶。但过程方式与廿三夜送灶的人家一样。

年三十夜傍晚祭祖之前,各家各户又纷纷在灶司堂上贴起新的灶司神像及对联,以送灶那天基本相同的菜肴祭拜,迎接灶司菩萨“述职”归来。但供品中不放胶牙糖,“糕鸡”也换成年糕粽子。

?拜年

正月初一早晨起来,先在自己家里,晚辈按顺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从正月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有的还延至农历正月十五。上世纪50年代以前,拜年的礼品比较简单,大多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故称“纸蓬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wh/521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