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随着孩子们的朗朗书声,
璜山“三月半”民俗文化艺术节开幕啦!
每年的农历三月半,
对诸暨东南部的璜山人民来说,
这是一个比过年还要热闹的日子。
相传“三月半”的传统活动
始于明万历年间(-),
距今已有余年历史。
今年的三月半,以民俗文化艺术节的形式举行,现场进行了精彩绝伦的非遗踩街展示活动,一起去看看吧!
仪仗队表演
踩街活动的仪仗队由璜山桐巢村28位村民组成,诸暨百姓习惯叫旗、锣、伞、铳,在古代,这是皇族出行的必备礼器。
板凳龙表演
这是一条由璜山桐巢村60位村民组织的长米的板凳龙,这只板凳龙先后10次参加了诸暨市政府举办的闹元宵活动,由此,桐巢村年被评委“绍兴市文化特色村”称号。
板凳龙以一块长约2米,宽8寸的木板作灯板,板两端凿圆孔,两块板两端圆孔串连一根80公分长的灯柱。舞龙时一个人背一根灯柱,一块板凳为制作一桥灯。如宫灯,花篮灯,八宝灯,鲤鱼灯,亭台灯,楼阁灯等等,还有粮、棉、油、猪、羊、狗、马等,显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精巧细致、色泽艳丽,五彩纷呈,加上灯光映影,特具观赏趣味,舞动时,上下起伏,左右蜿蜒,气势十分壮观。
舞龙、迎龙灯是璜山桐巢村一项传统娱乐活动,距今已有多年历史,表达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欢度,同时祈求新一年生活太平安康。
布龙表演
龙是中华民族的神物。舞龙是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诸暨历来在重大喜庆节日少不了舞龙。诸暨职教中心是绍兴市非遗项目《布龙》传承基地,在学生中进行组织《布龙》这一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踩街活动中有40位学生参与了现场的舞龙表演。
赵家拳棒
赵家拳棒历史久远,最远可追溯到唐末宋初,由檀溪何氏一脉,世代相传。这次有40位朋友参与了赵家拳棒的表演。
赵家拳棒在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中,以宗族血脉为传播途径、以实战应用为主要目的(后又衍生为表演),以“崇武尚德”为思想精髓,不断发展,自我完善,穷尽几十代武师的智慧,融会贯通各地武术的精华,最终形成了庞大、完整、独立的武术体系。
腰鼓队表演
今天的腰鼓队有来自璜山溪北村和徐家坞村的50位村嫂组成,她们铿锵有力,流畅欢快的动作展示了璜山人潇洒大方、热情好客的性格。腰鼓队营造了文化艺术节的热烈氛围,也让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有了新的发展和传承。
火烙葫芦画
葫芦画是一种古老的汉族工艺美术品,起源于宋代,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已很兴盛。这是璜山镇姚王村的火烙葫芦画传承人。火烙葫芦画是在葫芦上刻画和装饰的艺术,称为“葫艺”。我国民间,葫芦素有“宝葫芦”的美誉,葫芦一直被视为吉祥物,以葫芦为题材的民间故事不胜枚举。古代,在吉祥物上赋诗作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康熙皇帝非常喜爱葫芦艺术,他经常让宫廷艺师刻画出各种精美的葫芦艺术品,供自己把玩欣赏。也使葫芦艺术品具备了一定葫芦画的收藏价值。
葫芦烙画艺术又称烫画,火笔画,即用电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并能永久保存和收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烙画的创作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技艺,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特别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艺术不仅运用中国画的勾、勒、点、染、皴、擦、白庙等手法,而且还可以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书画表演
此外,还有璜山望烟书画社的成员也来到街上,为广大书画爱好者展示作品,现场挥毫,纸香墨润。
光看表演,
没有美食相伴怎么行?
△油麻团
△藤羹
除了看表演和品美食外,璜山能工巧匠制作的器具一直都深受大家的青睐。
△铁艺
△竹制品
很多没赶得去的上班族不要担心,
小编早就为你打听好了
↓↓↓
温馨提示:
此次“三月半”民俗文化艺术节还将持续一天,
错过上午精彩节目的朋友,
今晚或者明天白天可以去现场看看哦。
来源:璜山镇
供稿:翁嘉越
审核:朱锋英
责任编辑:姚铭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wh/52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