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又见面了~今天我们将去围观一下一首让小编惊艳不已的《地震诗》和一场险些被“抹杀”掉的地震。
明朝万历上虞县志卷20杂记志·灾祥上登载了一首《地震诗》,诗的作者是明代进士陈继畴,清朝光绪志卷38杂志上也登载了这首地震诗。两志所载内容相近,可互相参照。
《地震诗》
仲冬熙熙如仲春,翔阳戢翼嘘重云。
骄阴乘阳出未得,欲雨不雨蒸絪緼。
钩星渐舒开管钥,海水周流波相薄。
蟾蜍张口候仪动,一龙机发铜丸落。
是时漏点方二更,大街阗静无人行。
篝灯燕坐酒初醒,忽闻四壁声铮铮。
恍如空中旋磨蚁,又似弄舟江心里。
屋瓦纷飞水自波,千门万户重重启。
宿鸟绕枝栖不定,儿童喧呼声相应。
争言无处可容身,嗟尔媪神何太横。
由来地道贵安贞,一阳之月宜上行。
历北而西三万里,胡为偏向东南倾。
东南虚自称乐土,男耕女织多愁苦。
灾来有基岜偶然,兹理难征聊可睹。
君不见周幽王三川地震须臾亡
又不见汉文帝地震山裂成至治
片言能使天意回,转妖为祥历堪纪。
方今圣德迈唐虞,郡工钦翼无专踰。
慢言天变不足畏,涓涓不止成江湖。
避殿减膳亦徒尔,贡琛献瑞何其诬。
一自鲸波沸东海,西川跋扈又数载。
征调频年物力微,奚堪榷酤复开采。
长狐乳虎何咆哮,罄山煮海旨民膏。
膏尽髓竭命不保,九阖欲叩君门高。
君门高兮不必叹,但愿君心恤灾患。
一朝赫怒弘羊烹,三仪顺轨方仪奠。
诗的作者陈继畴当时是在浙江上虞,其所记载的这次地震是明万历三十二年十月初九日发生在距离上虞约km远的福建泉州东北海域的8级地震。这首地震诗不仅叙事与抒情结合,而且巧妙地包含了汉代的张衡地动仪、古代人传统的地震观、宇宙的构成等内容,其中也吐露了对于时局的敏锐感怀。通过文学写照史实,也是从另一个侧面为了解历史地震提供参考。
从地震诗的内容来看,能够确定陈继畴是个“可以靠才华吃饭”的“知识分子”。这首诗有很充实的内容,无疑是他在当时感受了地震并且印象还非常鲜明的时候写的。诗的前四句描写了气象的异常,隆冬天气却如阳春三月;太阳被云遮盖,云烟弥漫。“钩星渐舒开管钥”中所说的“钩星”是由九颗星形成的钩状弯曲的星座,被认为与地震相关联(晋书卷11天文志有“其西河中九星如钩状曰钩星。直则地动。”的说法),也就是暗示地震的征兆。作者还在诗里写到了汉朝的张衡地动仪“蟾蜍张口候仪动,一龙机发铜丸落”。作者不仅上知天文,对地震知识也有所涉猎。要知道并不是每一位进士都能写出这样的地震诗,可以鉴定陈继畴是位有自然科学知识的“知识分子”。
对于地震的影响情况,作者说到:“屋瓦纷飞水自波,千门万户重重启”。地震来临,房屋晃动砖瓦掉落,平静的水面也产生了波纹,人们一个个打开房门逃生。“宿鸟绕枝栖不定,儿童喧呼声相应”指的是在巢中栖息的小鸟因地震摇动在树枝周围飞来飞去,小孩被摇晃惊慌失声哭喊,一时间吵闹声大作神魂不定。
年福建泉州海外7.5级地震灾害及等震线分布图
对于这样一次大地震,不少专家在翻看、查询历史资料时,却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明史中记载这次大地震的有多部地方志,而称作明代的根本史料之一的皇家中央记录档案—《明实录》居然没有记载这次大地震,实在是令人费解。查看《明实录》可以看到里面经常收录发生在边疆的地震,象这么大的地震又发生在东南沿海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一般不会只说说而已,应保存有可以立证的史料。那么,《明实录》中故意“抹杀”这次地震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明万历32年属于明朝(公元—年)末期(40年后明朝灭亡),当时的明朝内忧外患,朝中上下沉溺于奢侈淫乐之中。国家内部因多年暴政,农民处于穷乏饥饿之中,渐渐出现政局不稳的征兆。从外部来看,对朝鲜出兵始、北方满州族兴起造成的威胁,明朝对此必然大动干戈,军费大增带来国库的进一步匮乏。可以说当时正处于内政、外交、财政的各种危局之中,明朝统治者反而更变本加厉盘剥鱼肉百姓,加重苛捐杂税,搜刮民脂民膏,用于自身的享乐。从陈继畴的诗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腐败的朝廷和奢侈淫乐的官员的愤怒心情。此次大地震被认为是老天爷替愤懑的江南父老发出的警告,而恰在这时编撰的万历实录,当然就将此地震“省略”了。除此之外,就连明万历28年(公元年)南澳地震和明万历33年(公元年)雷州半岛的大地震,也一同被“省略”了。这显然是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统治者有意识地“疏忽遗漏”。
更多内容详见搜索《永安减震》北京治疗白癜风特色医院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wh/47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