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年夜饭
文/李开周插画/郑莉
八百年前,陆游在绍兴老家过春节,大年初一那天晚上,他写下这么一首七言长诗:
扶持又度改年时,耄齿侵寻敢自期。
中夕祭余分馎饦,黎明人起换钟馗。
春盘未拌青丝菜,寿斝(音jia)先酬白发儿。
闻道城中灯绝好,出门无日叹吾衰。
用普通话去读,这首诗并不押韵,假如我们用吴语读,其实还是挺押韵的。我们知道,吴语保留了很多古音,而敢自期的“期”、钟馗的“馗”、白发儿的“儿”、叹吾衰的“衰”,其古音韵母都是i,读起来蛮顺口。
韵律只是形式,形式没有内容重要,陆游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主要写他春节期间都干了哪些事儿。
“中夕祭余分馎饦”。说的是除夕祭祖,陆游跟儿子和孙子一起祭。祭完祖,他们把供品分了。供品是什么呢?是馎饦。馎饦是什么东西?一会儿再说。
“黎明人起换钟馗”。第二天早上,也就是正月初一那天早上,陆游起了个大早,撕掉旧门神,贴上新门神。“钟馗”在这里指代门神。
“春盘未拌青丝菜”。正月初一全家聚餐,主食是馎饦,配菜是春盘,往年春盘里都有青丝菜,今年没有。所谓青丝菜,其实就是韭菜,刚发出来的韭菜又细又软,状如美女发丝,故名“青丝”。
“寿斝先酬白发儿”。这家人聚餐时喝了酒。陆游是家长,辈分最高,照理说第一杯酒应该敬给他,但他“先酬白发儿”,先让白发苍苍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喝。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年近八旬,他的大儿子陆子虡(音ju)和二儿子陆子龙都过了五十岁,已经是小老头了,所以他管他们叫“白发儿”。白发儿终归还是儿子,为什么喝酒次序比他这个当爹的还要靠前?因为这是宋朝人过年时特有的风俗习惯。
“闻道城中灯绝好”,陆游听说绍兴市区晚上有灯展,想去看。
“出门无日叹吾衰”,最终他没有去看,因为他在镜湖旁边的小村子里隐居,离市区还有好几里路,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走不了那么远。综上所述,陆游在除夕祭了祖,在初一早上贴了春联,在初一白天吃了团圆饭,初一晚上计划进城观灯,没有去成。
通过陆游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宋朝人如何过年,但是要想有个全面了解,仅凭这首诗肯定不够。
比如说现在过年要放假,宋朝人过年放假不放?陆游的诗里没写,《宋史》和《宋会要》里写了。据《宋史》记载,宋朝春节也有假期,宋真宗诏令:“沪州南井灶户遇正、至、寒食各给假三日。”国营盐场的工人春节(元日)、冬至、寒食节各放假三天。据《庆元条法事类》记载,宋宁宗诏令:“役丁夫”元日、寒食、冬至、腊日各放假一日。一切国营厂矿的工人和参与国家工程的临时工在春节、寒食、冬至和腊八都放假一天。
宋朝厚待士大夫,给官员们安排的假期更多。《宋会要辑稿》记录了北宋中叶干部阶层的假日安排:春节、寒食、冬至,各放七天假;夏至、腊八、上元(元宵节)、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皇帝生日,各放三天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春社、秋社、三伏、七夕、三月三、端午节、重阳节,各放一天假。如果再加上每月三次的旬休(相当于现在的周末),同时刨除掉不同节假日之间可能重叠的天数,一个宋朝官员全年享受的正常假期大约在一百二十天左右,等于一年当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于休假状态。
宋仁宗时期,清官包拯认为假期太多不利于为人民服务,提议把七天长假缩短成五天,也就是说,春节期间只能放五天假。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百官无不叫苦,暗暗咒骂包拯多事。后来宋神宗即位,又恢复了过去的老规矩,春节假期又延长到七天。
春节假期虽长,领导们却不一定能够回家过年。当年陆游去四川做官,在四川待了整整七年,每年春节都会放假,每年他都在任职地过年,从来没有回过绍兴老家。不是他不想回,是假期给得太少,来不及回去。照咱们现代人的想法,七天假期并不算少,可是古代交通太落后,路上花的时间太长,朝廷给的假期远远不够。陆游四十五岁那年去四川赴任,在农历闰五月十八坐船出发,一路上换了九回船,还有两回差点儿淹死在长江里,到十月二十七才抵达四川奉节。现在开车一两天的路程,他老人家走了将近半年!假如每年春节他都回绍兴,回去路上花半年,回来路上花半年,一年时光全扔到路上了,还怎么工作啊?
当然,不管能不能回家,春节都得过。陆游在奉节当副市长的时候,过年时一样要在机关大院贴春联,一样要祭祖,一样要吃年夜饭。
宋朝时贴春联比今天麻烦多啦!现在有门神有春联就行了,宋朝时除了贴门神、贴春联,还要换桃板、换桃符、换天行帖子。桃板是用桃木锯的木板,竖长形,钉在大门两边的门柱上,春联则贴在桃板上面。桃符是桃木刻的化煞用品,有圆形有方形,边缘雕刻卐字符,中间雕刻神仙或瑞兽,钉在门楣下面。天行帖子是一张红纸,中间写四个大字:“承天行化。”这张纸贴在门楣中间,就像现在春联里的横批。
现代人是先贴春联,再吃年夜饭。宋朝人却是先吃年夜饭,再贴春联。各地的年夜饭不尽相同,但据《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无论南宋还是北宋,最通行的年夜饭都是馎饦。
“馎饦”是胡语,馎饦这种食物也是胡人发明的面食,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就传到了中原。最初它的做法非常单一:和好面,切成条,掐成小段,把小面段放到手心里,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按扁,使劲一搓,搓成中间凹两头翘的柳叶舟,放到菜羹里煮熟,捞出来就可以吃了。从做法上推想,这种食品应该就是现代关中面食“荞面圪饦”和“猫耳朵”的前身。
到了宋朝,馎饦的做法丰富起来。宋朝人把搓出来的猫耳朵叫馎饦,也把擀切的面条叫馎饦,同时还把揪面片叫馎饦。要说宋朝的馎饦跟最初的馎饦有什么共同之处,那就是煮的方式始终没变,始终是把面下到菜羹里面煮。与馎饦并列于世的另一种面食叫“索饼”,它就是今天的拉面。宋朝人煮拉面用清水去煮,煮熟捞出,拌以浇头。而馎饦则不同,它是直接用菜羹煮熟的,在煮的过程中就已经入味,所以不需要浇头。同样也是在宋朝,馎饦传到了日本,成为大和民族喜爱的主食。如果您去日本旅游的话,应该能见到很多出售馎饦的面馆,那里煮面的方法延续了宋朝传统,仍然是用菜羹来煮。
用菜羹煮面条(或者面片和猫耳朵),做起来简单,吃起来也没有特殊的美味,这道主食怎么能成为年夜饭?宋朝人过年怎么就不吃饺子呢?实话说,宋朝是有饺子的,当时不叫饺子,也不叫扁食,叫馄饨(宋朝人管饺子叫“馄饨”,管馄饨叫“馉饳”)。按照大宋习俗,馄饨是冬至那天吃的,馎饦是除夕和正月初一吃的。换句话说,宋朝人过年不吃饺子,过冬至才吃饺子。所以南宋杭州有句民谚:“冬馄饨,年馎饦。”北宋开封也有一句俗语:“新节已过,皮鞋底破,大担馄饨,一口一个。”新节指的是冬至,冬至那天使劲吃饺子,到了春节反而没的吃了,只能用菜羹煮馎饦。
宋朝人过年除了吃馎饦,还吃春盘和胶牙饧。春盘是蔬菜,最好是新鲜蔬菜,北方寒冷,没有新菜,就吃腌菜。胶牙饧是麦芽糖,软甜浓香,可做餐后甜点,也可以作为小孩子除夜守岁的零食。
宋朝人过年也吃肉。富贵人家办年货,大买羊肉。普通人家买不起羊肉(宋朝羊肉稀缺,价格昂贵),只能买猪肉,因为猪肉便宜。皇帝过年是绝对不吃猪肉的,陈师道《后山谈丛》载:“御厨不登彘肉,太祖常畜两彘,谓之神猪。”御膳房从来不做猪肉,皇宫里倒是养了两头猪,那是宋太祖养的宠物,谁敢宰杀?又据《夷坚志》叙述,南宋士大夫认为狗脏,鄙弃狗肉,狗肉上不了上等席面,遂成贫民年货首选,绍兴年间浙南百姓过年,常买一条活狗,自己动手,剥皮吃肉,一家老小过个肥年。
中国烹饪杂志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餐饮杂志,创刊于年,发行遍及海内外。
ine
订阅方式
杂志定价:20元/期,全年12期元。
1.邮局汇款
收款人姓名:《中国烹饪》杂志社
汇款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花多少钱白癜风效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wh/47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