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

越青历史绍兴历史千古悲情宋六陵


杨琏真珈盗掘宋六陵一事,当时曾震动朝野。元世祖忽必烈得悉此事后,当即下诏诛杀杨琏真珈,并将理宗颅骨移入管理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宣政院。   随后,元灭明兴。明朝初年,翰林侍讲学士、文学家危素在翰林院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时,向朱元璋详细讲述了宋六陵被盗的情况,朱元璋听后连声叹息。不久,朱元璋下诏将流失在北方的理宗颅骨等,以及天章寺诸帝遗骸归葬旧陵。“陵前丰碑重立,上刻诸帝陵名”,并植松木,绕以墙垣,“令五百步之内禁人樵棌,设陵户二人,有司督近陵之人看守,三年一传制。遣道士斋香帛致祭于孝宗、理宗二陵,登极则遣官祭告。”又建义士祠,以纪念唐珏等人。   清雍正七年(),皇帝敕令地方官对皇陵加意保护,春秋致祭。但其后,宋六陵逐渐荒芜。清人王居琼曾感而赋诗,作《穆陵行》曰:“六陵草没迷东北,冬青花落陵上泥。黑龙断首作饮器,风雨空山魂夜啼。当时直恐金棺离,凿石通泉下深锢。一声白雁渡江来,宝气竟逐奴僧去。金屋犹思宫女侍,玉衣无复祠官护。可怜持比月支王,宁饲鸟鸢及狐兔。百年枯骨却南返,雨花台下开幽宫。流萤夜飞石虎殿,江头白塔今不见。人间万事安可知,杜宇声中泪如霰。”   历史上,历代帝皇陵墓,虽多有盗掘,但惨酷如宋六陵者,实不多见。元代义士唐珏诗曰:“昭陵玉匣走天涯,金粟堆寒起暮鸦。水到兰亭转呜咽,不知真帖落谁家。”明代袁宏道在《游六陵记》中写道:“六陵萧骚岑寂,春行如秋,昼行如夜,虽联鞭叠骑,而时闻伥啼鬼哭之声。读唐义士诗,痛楚入骨,为之泣下。自古亡国败家虽多,未有若斯之惨酷者也”。袁宏道另作诗一首:“冬青树,在何许,人不知,鬼应语。杜鹃花,那忍折,魂虽去,终啼血。神灵死,天地暗,伤心事,犬儿年。钱塘江,不可渡,汴京水,终南去。纵使埋到崖山崖,白骨也知无避处。”清代张汝霖也有诗呤咏此事:“世外几番寒劫火,野人犹自说。攒宫。六陵草树荒烟下,半壁山河落照中。义士伤心偷瘗骨,前朝遗恨失和戎。杜鹃巧作青山泣,并带松声咽晚风。”   民国时期,宋六陵前松木高大,孝宗陵四周尚有矮墙、享堂、御祭文碑记。但其他诸陵,只一堆土,一块碑而已。抗日战争时期,绍兴沦陷,日军屯兵于攒宫山上,宋六陵四周古木,均被砍伐殆尽。   至20世纪50年代,宋六陵只有孝宗陵、理宗陵,尚存享殿三间,缭以周垣。其余仅存墓冢、墓碑、祭桌。20世纪60年代,墓冢被铲平,墓碑、祭桌被移作他用。年后,宋六陵被垦为茶园,地面建筑尽毁。现陵区仅有部分墓冢石及作为宋六陵标志的几棵古松了。年,宋六陵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绍兴县文保部门正在设想有选择地逐步恢复地面建筑原貌,把宋六陵开辟为南宋皇陵旅游区。宋六陵陵区,占地2.24平方公里,远处东傍青龙山,南接紫云山,西依五虎岭,北靠雾连山,构成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景观。同时地势东南略低,西北稍高,清澈的溪流发源于东南方的大仁龙山,沿着皇陵向西蜿蜒而过,整个陵区山水交融,风景如画。南宋王朝的这种独特的陵园选址方法,是对我国古代风水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保护、有选择地逐步恢复宋六陵的原貌,还是很有价值、意义的。(来源:绍兴发布)









































脸上长白癜风
北京哪看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wh/4641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