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

1204醉美绍兴影响绍兴历史的几


大禹治水成功并葬于会稽

多年前,洪水泛滥。禹父鲧治水失败后,尧又命禹治水。禹采用疏堵结合方法,治平洪水。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越地,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毕功于了溪(今嵊州境内)。尔后,禹在茅山会集诸侯,计功行赏,并将茅山更名为会稽山。禹寿终后,葬会稽山麓,即今之大禹陵。自秦皇南巡祭禹,历代皆有祭祀;祭大禹陵庙现已被列为国家大典,并成民间习俗。大禹治水所彰显的文化价值与道德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勾践卧薪尝胆

公元前年,越王勾践在夫椒一战中大败,率领残兵五千退守会稽山,并向吴王求和。他命文种、计倪等守国,带着夫人和范蠡入质于吴三年。回国后,勾践念念不忘复国雪耻,常住在石室之中,躺在柴草之上,门口悬挂一颗苦胆,坐卧或出入时都要尝一口。他重用人才,改革内政,经过二十年“生聚教训”,使越国逐渐强大起来,终于打败吴国,称霸中原。勾践卧薪尝胆所蕴含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胆剑”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

范蠡筑城

范蠡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重要谋臣,是绍兴古城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公元前年,勾践回国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定国立城”,并将此事委托给范蠡。范蠡根据“立国树都,并敌国之境”的规划指导思想,着眼于攻防、安全、对外交通以及生产、生活,安排城市功能区建设。在平易四达之地筑成小城和大城,二者相加,奠定了后来绍兴城的轮廓,为完成复国雪耻、称霸中原确立了指挥中心,也为越国开疆拓土奠定了基础。

秦皇南巡会稽

公元前年10月,秦始皇带着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人到会稽山进行南巡。他登会稽山,祭大禹,刻石颂德。为了消除越族的反抗,他下令迁徙大批大越民众,安置到今浙西和皖南地区,同时,把天下须流放的六国民众迁徙到越地,并改大越为“山阴”。这些措施,影响了越地经济的发展,但在客观上有利于越族地区直接加入全国版图,使中原民族先进的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加强了越族百姓与中原人民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会稽郡治移至山阴

年,东汉阳羡令周嘉有感于会稽郡所辖地过于辽阔,上书分会稽郡,提出以钱塘江为界的吴(郡)会(稽郡)分治。江北为吴郡,郡治仍在苏州;江南为会稽郡,郡治在山阴。吴会分治以后,山阴从一个普通的县,一跃成为一郡之治,推动了绍兴城市的加速发展。11年后,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筑鉴湖,说明当时绍兴的发展已有建造大型水库的需要,也说明会稽境内人口增长,才可能动员大批劳动力投入修筑。至东晋,由于北方移民大量涌入,出现了“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的兴盛时期。

马臻筑鉴湖

东汉顺帝时,山会平原沼泽一片,每当潮汐倒灌,山洪暴发,就会淹没田园,百姓流离失所。会稽郡太守马臻决定通过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来改善民生。年,他发动民众,筑成南界会稽山北丘陵,北界湖堤,周长公里,水面.7平方公里的大湖——鉴湖,使会稽平原解除来自会稽山的洪水威胁,得到充分灌溉;使曹娥江以西土地的自然灾害减少,土地垦殖扩大,农业收成大增。在此后的近一千年中,为绍兴的农业发展和城市的经济繁荣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奠定绍兴成为江南鱼米之乡的基础。

东晋南渡与会稽士族的形成

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当时北方长期战乱,而江南相对安宁,因此中原士族和民众纷纷渡江南下,会稽人口由此激增。自西晋末年以来,流寓会稽的北方士族主要有颍州鄢陵庾氏、陈郡阳夏谢氏、太原晋阳王氏、高平金乡郗氏、琅邪王氏、谯国戴氏等。在会稽境内,他们主要集中在山会平原和剡溪流域一带。为巩固其统治地位,他们不得不争取当地土著士族如贺氏、孔氏、虞氏的支持,逐渐形成了涵盖南北、利益交错的士族阶层。在长期的交往中,南北血缘与文化逐渐融合,为会稽地区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创造了条件。

贺循开凿西兴运河

东晋怀帝时,会稽内史贺循(~),发动民众,开凿西起西陵(今西兴),经萧山、钱清、柯桥到郡城的一条人工运河,史称西兴运河。西兴运河以及贺循组织修治的与运河相连的其他河道,使山会平原上的各河道得以贯通起来,形成纵横交织的水网,成为浙东运河乃至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兴运河的修建,不仅改善了山会平原的水环境,而且增强了鉴湖的水利功能,为灌溉、航运、养殖、渔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推动了整个浙东地区的发展。

兰亭修禊

年三月初三,东晋会稽内史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共42位文人学士、社会名流,在兰亭举行“修禊”(到水边沐浴以除灾去邪的习俗)。各人分坐于曲水之旁,以觞盛酒,置于水上。他们边喝酒边作诗,37首诗结为兰亭诗集,王羲之乘兴作《兰亭集序》,文采灿烂,隽妙雅迪,书法更是遒媚劲健,气势飘逸,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这一活动使兰亭名扬海内外,成为历代文人觞咏的载体。年,绍兴市将农历三月初三定为书法节,于次年起每年举办的兰亭书法节已成为当今国内重要的书法交流盛会。

越州升为绍兴府

1年10月,因金兵南下,南宋高宗赵构渡钱塘江驻跸越州。年正月初一,赵构以“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在越州大赦改元,将建炎五年改为绍兴元年。十月十一日,宋高宗依过去唐德宗兴元元年巡幸梁州,改梁州为兴元府的故例,又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的名称由此开始。

此时的绍兴已是皇室的陵寝所在,又是赵氏宗室的重要聚居地,朝廷宫学亦创办于此,实为南宋陪都。绍兴由于行政地位的提高,在南宋时期再度出现了经济、文化、社会繁盛的景象。

汪纲治城

年,南宋绍兴知府汪纲认识到扩建府城及重修各城门的重要性。他对城内道路、河渠、桥梁等,都重新作了规划和缮治,修建水陆门9座。同时,新建或修建城内道路、河渠、桥梁,新建或扩建库房、场局、馆驿等,使城内厢坊建置、街衢布局、河渠网络井然有条。汪纲重修的绍兴府城,史称“宋城”。爱国诗人陆游曾说,会稽可以与南京媲美,可见当时绍兴城的规模及其繁华景象。汪纲治城不仅使绍兴城市格局和规模基本确定,也进一步巩固了绍兴作为京畿重镇独特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

汤绍恩建三江闸

明嘉靖年间,会稽、山阴、萧山三县之水,均汇三江口入海。由于潮汐拥沙堆积如丘,遇大雨常常导致良田淹没,水涝成灾。年,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汤绍恩任绍兴知府后,察看山川地势,了解河道流向,主持兴修了三江闸。为了分削水势,又相继兴建了平水泾溇、撞塘等闸,同三江闸相配合。三江闸建成后,钱清江从此纳入山会平原的河湖系统之中,成为一条内河。钱清江以北萧山平原的内河也纳入该水系之中,形成了河湖密布、土地平整、灌溉方便、旱涝无虞的三江水系,使山阴、会稽的水利面貌得到了一次巨大改观,潮汐出没的沼泽平原成为富庶的鱼米之乡。

秋瑾举事

由徐锡麟、陶成章创办的绍兴大通学堂,是清末光复会在浙江活动的大本营。年春,徐锡麟与绍兴大通学堂总办秋瑾决定浙皖两省联合起义,并由秋瑾负责浙江起义的组织筹备。不久,秋瑾创建“光复军”并部署起义。当徐锡麟在安庆举事失败被害后,秋瑾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劝告,安排所有同志撤离,自己毅然留守大通学堂。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不幸被捕,在轩亭口英勇就义。浙皖起义虽然失败,但秋瑾临危不惧、敢于牺牲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革命党人的斗志,在一定程度动摇了清王朝统治基础。四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满清王朝覆灭。

朱非书法海丽文房

精品书画投资收藏

欢迎转载,传播分享文化

长按







































合肥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治疗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wh/4638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