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是一座老年城市,晚上7点不到,市内公交便停运了。整座城都随着日落安静了下来。这是一座慢节奏的、适合养老的城市,同时也是我第二次会在旅行的时候“设身处地”地想着,“如果我是当地人,我……”的地方。
如果当我快要退休的时候,我和老伴儿移居绍兴,那我们会晚上5点下班回家,简单的吃过晚饭一起去鲁迅中路散步,然后再回家看看新闻或央视播的电视剧,在9:30左右睡觉。每天都这样古老而简朴的生活着,想想就很美。
更多人对绍兴的印象应该是来自于鲁迅先生吧:“温一碗醇香的黄酒,来一碟入味的茴香豆”,构成了多数人印象中的绍兴味道。鲁迅对这座城的影响真的是太大了,鲁迅幼儿园,鲁迅小学,鲁迅中学,鲁迅街,鲁迅路……随处可见的鲁迅印记。
中文系的学生普遍对鲁迅有特殊情感,因为鲁迅是文学中避不开也不能避开的一位大家。他的故居,那传说中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那一张刻着“早”字的书桌,从初中起便出现在记忆(试卷)里,不可磨灭。
绍兴阴雨了近两个月,却在我抵达的第二天大晴,烈阳当头闹(好荣幸啊哈哈)。我们首先去的,便是鲁迅故居。
不同于清明在上海时去的山阴路鲁迅故居(那是鲁迅先生最后一个寓所,一个三层新式里弄房屋,房间里很安静,游客也很少,整个房间是一种肃穆严谨的风格。那天上海下着蒙蒙小雨,天阴得厉害,平添一份怅然。讲解员指着卧房一张老式双人床说,鲁迅先生就是在这张床上去世的。带来的心灵的震动至今还感觉得到),但绍兴的故居是不同的,这里是鲁迅一生中最快乐无忧的地方。
人超级多,阳光也应景的热闹。早就有心理准备百草园会很小没有鲁迅笔下那么美好,但一进门还是忍不住笑出来了:真的是站在门口就可以看完整个园子啊??于是接下来我就不顾形象(和旁人诧异的目光)全程蹲着看,差不多70公分的高度真的能看到另一番模样呢,一块块的菜畦里有不同的菜(草?),还有不知名的小虫子大虫子小蛾子大蝴蝶,杂草长得好高呀挡住了我的视线,高高的皂荚树真是戳天的高,我都要躺倒了都看不到树顶呢。不知道何首乌是长在哪里?
三味书屋倒没什么感触,因为全部围起来了,只是远远的看了看鲁迅的桌子,至于桌上的“早”字还在不在清不清楚只能是靠着想象了。希望刻字能够长久弥新的存在着,就如同鲁迅对绍兴的印刻。
在一个小屋子里我看到了丰子恺的“儿童杂事诗图笺释”,落款是周作人。对喔,这明明也是他的故居啊!他也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啊!为什么大家在这里都不提他!(好心疼他……)
出来时看到了狭小的水道,窄长的乌篷船穿行其间。在之前是绍兴主要的交通工具,人们撑船行走于小巷水道,像威尼斯一样,可惜生不逢时,现在只是游玩性质的了。(水好脏,一点都不好玩。)
出来时正好到了午饭时间,因孔乙己出名的咸亨酒店人满为患,我们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店,喝了黄酒(其实是黄酒奶茶),吃了蟹黄味的茴香豆,还吃了当地随处可见的鸡蛋制品奶油小攀和木莲豆腐。一本满足。
下午是去沈园,这也是我心心念念的地方,陆游和唐婉清爱情故事无数次写进高中作文里,很想在原地感受他们的相逢,很想知道他们题词的墙壁到底是什么样子。
至于园林景观,我实在不懂欣赏,感觉类似的园林随处可见。不同的,便是这里的爱情佳话。
一进园便看到(据说是)沈园特有的许愿风铃,有风的日子园子里处处叮咚作响,别有一番风情。(今天天气实在太好了……)
草草地逛了一圈,便停在了题词的墙壁边细细地想象。我把自己带入了当时的情景,不,我不是唐婉,我是赵士程。我一直好奇,这是怎样一个忠厚重情的人啊,他当时是怎样的心情看着妻子与他人含情对望,欲语还休。现在人们感叹于陆游唐婉的爱情悲剧,可曾想过,这个故事里真正悲剧的是炮灰男二赵士程。沈园相会后“未久唐氏死”,赵士程终身未再娶。(故事很像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再加上前期的徐志摩啊……告诉我感动在哪里?一脸懵逼。)
感谢友人骑车带我游绍兴,因为是坐着自行车,所以每一步每一景都很扎实,不会像全城地下游的地铁出行,也不像公交“高速”行进,这样的出行方式才是旅行而非旅游。让我惊叹的是他们已经把绍兴的路记下了,什么路与什么路交叉,什么路之后是什么路,走哪条小路可以更快一点,这样的对话完全就像在家里。在南京四年后我会是什么样子?大概会把地铁线路记住吧……
调整帕金森症状用艾灸预防自杀精神科医生可以怎么做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wh/44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