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绍兴市柯桥区妇幼保健院内,一位体重仅g的29周早产儿需要做长期静脉营养以及药物治疗。该院新生儿科责任护士赵冰清只用了不到20分钟,就用改良赛丁格尔技术,以24G留置针做引导,一次穿刺成功将PICC导管送入宝宝血管,为宝宝建立了一条生命的“静脉通道”,且定位准确、出血量极少。据悉,这是绍兴市首例改良赛丁格尔技术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下的单人操作项目。
这项技术有何难度?绍兴市柯桥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护士长韩亚萍向记者介绍,这名宝宝出生时手臂只有成年人拇指差不多粗,血管极细小,且全身皮肤散在瘀斑,左手背肿胀,给穿刺带来很大难度。24G留置针是当前国内留置针规格最小的,套管直径仅0.72mm,比成人常规输液所用的20G留置针小0.38mm。
“相比传统的置管方法,改良赛丁格尔技术更适用于外周血管条件差,血管较细的危重新生儿及早产儿。它可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缩短穿刺时间,降低感染发生率。”韩亚萍说。
此外,为了让PICC导管尖端定位更加精确,该院新生儿科护理团队同步为宝宝开展腔内心电图PICC导管尖端定位,在置管过程中将特殊的心电导联线连接导管导丝和心电图机,在送入导管过程中通过观察心电图上P波的特征性变化来判断导管尖端位置。既提高了导管使用的时效性,又减少了重复拍片定位所致的放射损伤。
韩亚萍表示,这两项技术的联合开展,使得整个操作过程动作轻柔麻利,让宝宝在无药物镇静且安静状态下完成置管。
柯桥日报记者丁文尔通讯员金哲楠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ms/56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