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

上虞青世界上最早的瓷


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座落于素有“青瓷之源”美誉的上虞,由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共建,系中国第一个专门服务于中外陶艺家和艺术家自由创作与交流的公益性学术机构,由绍兴市上虞区龙盛青瓷文化发展基金提供支持。中国著名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清华美院陶艺系主任白明先生主持中心工作,每年邀请中外知名艺术家入驻研究创作。

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

共嵇中散斗遗杯

唐·陆龟蒙

秘色越器

上虞禁山窑址

年,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禁山窑址的入选,使上虞是世界青瓷发源地再一次得到最有权威的证实。

世界上最早的“瓷”

文■叶喆民

选自《中国陶瓷史》增订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远在五千年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公元前—前),即已开始用高岭土作为制陶原料做成了白陶;到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公元前—前年),又用它制成带釉的接近于瓷器的器物;以后春秋战国时期更逐步加以普及、提高。

到了东汉时期,由于长期经验的积累,在对原料的拣选、釉的配制和施釉技术的不断改进,窑炉结构的改善、烧成温度的提高,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等许多方面,均具备了烧制瓷器的条件,因而在浙江上虞一带首先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青釉瓷器,同时也有黑釉瓷器。

上虞禁山窑址青釉瓷片

东汉·越窑青瓷四耳罐

年百官下市头出土上虞博物馆藏

瓷器的烧成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其一,制瓷原料的选择;其二,高温胎釉的烧成;其三,窑室温度的控制,以上虞出土的一件东汉双系青釉罐为例,胎质细腻,釉色清润,经测试:烧成温度已达℃以上,瓷化程度良好,胎釉结合相当牢固,已是比较成熟的瓷器。

上虞上溪畈窑址中的“窑汗”结晶

瓷石是绢云母和石英等的混合体,相当于高岭土、长石、石英三者的混合矿物,是制瓷的主要原料。这种瓷石所含有机物质较少,黏性和吸附性较小,而且杂有水云母系矿物。它的含铁量比我国北方的次生高岭和耐火黏土高(如浙江瓷石含铁量0.5%—3%),所以适于用还原焰烧成(据调查,上虞上浦所用原料为含铁量2.5%以下的原生高岭或瓷石)。浙江上虞、绍兴、余姚、萧山、东阳、兰溪、龙泉及温州地区都盛产瓷石,所以古来就是越窑、龙泉窑的主要窑厂所在,以青瓷文明于世。

东汉·褐釉虎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百官镇糜家岭出土

青釉层

石灰釉早在商周时期即已发明。这种釉具有光泽好、透明度高、硬度大等优点,适宜做青瓷的釉料。这样可以使坯体上刻划的图案花纹或浮雕形象清晰地表现出来。但是从历史发展上看来,氧化钙的含量越早越高,而釉层的厚度却是愈早愈薄。早期的青瓷器,上面釉层厚度仅有0.1毫米左右。

如故宫博物院所藏几件汉代青釉壶,釉质透明,下面花纹清晰可辨,仿佛刚出窑不久,光亮如新。与此相同的一件流失在国外的青釉壶,据德国一位叫罗发的博士化验,烧成温度已达℃,他并且著文发表,称之为“汉瓷”(Hanporcelain)。可见即使是外国人也早承认它是瓷了。

东汉双系青釉罐故宫博物馆藏

胎釉

我们的祖先在商代发明石灰釉的同时,已掌握了在陶器上刷釉的方法。但由于初期釉料的配制工艺尚不成熟,而且上釉方法简单,因此釉层极薄,釉面不匀,常常出现裂纹或失透现象。同时釉的玻化不良,釉色不纯,釉光不好,胎釉结合也不紧密。到了汉代虽然仍以刷釉法为主,但已开始采用浸釉法施釉了。

如前述上虞出土的东汉双系青釉罐,就是浸釉法施釉,釉色较为纯净均匀而无裂痕,釉层厚度在0.2毫米以上,而且玻化良好,胎釉结合牢固。该地窑址出土的其他青瓷残片,也多具有如此特点,反映出当时青瓷的烧制水平普遍提高,

上虞禁山窑址

上虞禁山窑址

目前仅在上虞一地已经发现的古窑址即达四百余处。其中汉代窑址有一百余处。窑型基本上都是所谓的“龙窑”。东汉青瓷器的烧制成功是我国陶瓷史上一项重大的成就,也是一次质的飞越。

上虞凤凰山窑址

上虞凤凰山窑址

“上虞青”入驻艺术家华金·詹切欣赏越瓷

“上虞青”入驻艺术家吉多·冯·马滕斯在古窑址参观

“上虞青”入驻艺术家吉多·冯·马滕斯在欣赏越瓷

“上虞青”入驻艺术家MonikaKaden在古窑址参观

“上虞青”入驻艺术家斯凯芬顿?托马斯在博物馆参观

“上虞青”入驻艺术家拉莱?蒂尔巴斯在博物馆参观

越窑之美

三国·越窑青瓷三足樽上虞博物馆藏

铺首,在早年的资料中,常写作铺兽,现在一般写成铺首。铺首继承了青铜器的纹饰,面相狰狞凶狠,有角,双眼突出,鼻子高起,多数衔环,往往采用范印。网格纹、联珠纹、铺首是三国西晋时越窑器物上典型的纹饰。

西晋·越窑青瓷耳杯(一对)

耳杯古代称作觞,是一种饮酒器具,有的耳杯内底模印文字“君幸酒”,兰亭“曲水流觞”中的觞即指这种器具。

西晋·越窑青瓷堆塑罐高43厘米

年浙江建筑卫生陶瓷厂(曹娥街道严村凤凰山)

基建工地出土

堆塑罐俗称谷仓,是一种专门用作随葬的明器,是由汉代的五管瓶发展而来,东晋以后绝迹。器型呈罐体,上部覆以亭台楼阁,飞鸟、胡佣列其上,罐身上模印蛙头、舞蹈佣等。

西晋·越窑青瓷堆塑罐高43厘米

年浙江建筑卫生陶瓷厂(曹娥街道严村凤凰山)出土

堆塑罐俗称谷仓,是一种专门用作随葬的明器,是由汉代的五管瓶发展而来,东晋以后绝迹。器型呈罐体,上部覆以亭台楼阁,飞鸟、胡佣列其上,罐身上模印蛙头、舞蹈佣等。

西晋·太熙元年堆塑罐高50.2cm

年驿亭镇五夫村出土

堆塑罐俗称谷仓,是一种专门用作随葬的明器,是由汉代的五管瓶发展而来,东晋以后绝迹。器型呈罐体,上部覆以亭台楼阁,飞鸟、胡佣列其上,罐身上模印龟、熊、铺首等。

西晋·越窑青瓷猪舍

小越镇出土·上虞博物馆藏·在上虞各地出土很多禽舍畜圈模型,有牛圈、猪圈、狗圈、鸡笼等等。

东晋·越窑青瓷羊形器

崧厦镇出土·上虞博物馆藏·早期输往朝鲜半岛的越窑瓷器以青瓷羊形器为多。

东晋·越窑青瓷褐彩鸡首壶

公安局打击文物走私罚没所得

这是一种盛酒具。肩部置鸡首,与器腹相通,具流的功能。口沿、鸡首、器耳饰褐彩。唐以后,鸡首壶少见,另一种盛酒器具执壶取而代之。

南朝·越窑青瓷莲瓣纹盘

年道墟镇凤凰墩出土·上虞博物馆藏·莲瓣纹有仰莲覆莲之别,尖头向上的称仰莲,尖头向下的称覆莲,划成的莲瓣,也有双线、三线、四线、五线的。此盘所饰为划仰莲瓣纹。

唐·乾符六年(年)蟠龙罂口径20.7cm高41cm

年丰惠镇庙山出土

大盘口,喇叭形颈,颈肩部捏塑腾空蟠龙,脚踩祥云,栩栩如生。釉色莹润,颇有大唐帝国风范。

五代·越窑青瓷鸳鸯砚滴

年下管镇童郭村出土·上虞博物馆藏·砚滴,也称水丞、水注、水盂,有把砚滴做成兔形、蟾蜍形,或鸳鸯状。

北宋·越窑青瓷执壶高23.3厘米

年下管镇王村出土

执壶也称注子,是一种盛酒用具。早期的执壶壶嘴较短,到北宋,壶嘴修长,形体十分优美。

编辑■王军

图片/摄影■多人

徜徉人文江南感受青瓷之源

艺术|陶瓷|文化||研究|创作|交流









































白癜风用什么药最好
皮肤白癜风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ly/4865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