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味书屋
周家老台门对面就是著名的三味书屋,由于已是中午,电子屏显示游客已经不多了,于是我们便移步三味书屋。
到书屋必经一个小小石桥,小桥下是一条窄窄的小河,据说这条小河是一条千年古河,河道两旁的石板上长满了墨绿色的青苔,这些石板有春秋时垒的,也有唐宋时砌的,岁月在上面画出了斑斑驳驳的痕迹,层层叠叠地诉说着历史。河里穿梭着小小的乌篷船,加上河岸两边的粉墙黛瓦,远看就像是一幅秀丽淡雅的水墨画,彰显出独特的江南韵味。
坐乌篷船已成绍兴游一大节目,虽然不能坐着去看社戏,但可以想像漆黑黑的晚上,儿时的鲁迅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去看戏:激动?好奇?向往……。不过现在已被当地人发展成旅游资源了。
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最著名也是最严厉的私塾,三味指的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西海,指佐料之义)。可见经书是主食,史书是菜肴,其他的是料。如此比喻真是既形象又贴切,不仅形象地说明了经史子书的关系,而且贴切地概括了他们的作用和地位。
进入三味书屋的台门斗,首先看到的是一块上面书写了“文魁”两个大字的牌匾,与周家的“翰林”作用一样,都是光耀门楣之意,好像是寿镜吾的兄长寿子持所挂,他中了前清的举人,也是书香门第。看来自古到今绍兴很重视教育,估计当时我们的北方大地还处于解决温饱问题之中,而富庶的江南让人们早已步入“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文明社会。
在台门斗的西边,穿过天井,来到一小竹园,竹园的北边厢房就是“三味书屋”。正中挂着的三味书屋的牌匾,匾额下方是一张松鹿图,两旁屋柱上有“至乐无声唯孝弟,大囊有味是诗书”一幅抱对,匾中抱对皆为清代书法家梁同书的手笔。
穿过三味书屋就进入大堂前,这是第二进,是寿家的亲朋好友聚会之地,每逢祖宗忌日,红白喜事等,贵宾来此聚。额枋悬挂着一块“思仁堂”的牌匾,厅堂柱子都挂有对联,可见寿家也是当地的大家族。
穿过大堂就进入第三进,类似于周家台门,分别是小堂前、书房和先生寿镜吾的卧室,导游说都是原状陈列,典型的江南布置,书房也是典型的塾师之家的布置,房内额枋上悬挂着“三余斋”匾。“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人们要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发奋学习,旨在教人珍惜光阴,勤奋读书的意思。这“三余”到如今还可作为人们的左右铭,尤其对那些爱读书之人。
第三进往东,就是寿家台门的东厢房,分南、北两部分。南边的厢房现陈列着介绍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古代教育史,分“越中府县学、越中书院和越中学塾”三大块内容。仔细看了看当时绍兴的教育,确实在当时很是先进,办学规模很是有模有样,学生也正规化管理,比我们的北方超前很多,这可能是绍兴为什么会出这么多名人伟人的原因吧。
北边的厢房即为鲁迅的读书处,那张刻有“早”字的课桌在最里边的角落里,屋门被拦截,不让进去,所以根本看不到“早”字刻在什么地方,据说以前是让进去看,还让摸的,现在只看到一张蒙了一层灰尘的桌子。
特意走到书屋后边看那个小小的花院,相对百草园来说,实在是太小太小了,腊梅树和桂花树倒都有,因为季节不对,看不出腊梅开花是什么样子。我没见过腊梅,仔细看了看说明,怎么也想像不出开了的腊梅和这个长着普通叶子的古树有什么联系,但仔细看树龄倒是很古老,不知是不是书中写的那棵!要是,估计已经多年了。
鲁迅在此度过的应该是现在的初中高中阶段,12岁到17岁,从三味书屋毕业就到南京求学了。
长按上面石家庄能够治好白癜风的医院香港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ly/45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