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招当前,不少应届毕业生在网络上反映,一些招聘单位对求职者的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更多的实习次数或特定“大厂”的实习经历等。与此同时,一些自媒体炒作“实习越早越好、越多越好”,部分投机取巧人士借助“大厂内推”等实习推荐机会牟利,以致出现“付费实习”的现象。
实习是帮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的桥梁,对于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至关重要。大学生应当怎样开展实习才能更好地收获成长?在实习过程中,他们应当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学校和社会应当在哪些方面给予他们帮助?
中国教育报近期发起一项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线上调查,余名大学生参与。结果显示,绝大多数(90%)受访者认为自己在实习中收获了成长,包括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75%)、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60%)、接轨行业实际(58%)。同时,许多受访者表示在实习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如专业知识不足以解决工作问题(73%)、自身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56%)、工作强度过大超出负担(46%)等。
“虽然近几年受到疫情影响,但校方依然应当提升重视程度,努力做好学生实习的指导。”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韩映雄表示。
高校承担着指导大学生提升实习实效的重任。寻找实习单位时,大学生们大多选择学校推荐和统一组织(83%);遇到困惑时,近半受访者表示,会向学校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等寻求帮助。
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实习,一些高校频频推出创新之举。中央财经大学不断创新校地合作模式,精准对接各省份人才需求,携手开展“青苗工程”实习实践活动,将顶岗实习与调研实践相结合;绍兴文理学院邀请校友担任“实习就业导师”,开展毕业实习生实地参观考察校友企业等实践活动,设立就业实习基地……
如何提升实习实效,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保证实习质量,成为许多大学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jt/55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