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宝元元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因遭贬黜,担任越州知府。他到了绍兴后,就去拜访了祖先范蠡的旧居翠峰院,并作诗写道:“翠峰高与白云闲,吾祖曾居水石间。千载家风应未坠,子孙还解爱青山。”在字里行间,无不为范氏家族千百余年来依旧保持清正风范,勤政为民,没有在官场、商场中堕落而自豪。
范仲淹命衙役们打扫清理绍兴府院的边边角角,从而在山岩间发现了一口废井,井中有泉,即命人除去杂草,掏尽淤泥,几天澄清后,发现这泉水清澈而白净,品尝井水,(味道)十分甘甜,水深有一丈多,提水没有穷尽。
当时是冬天吧,遇上有太阳的日子,这泉水又如同阳春三月,一片温热。这眼泉水或许是雨水降落、云气蒸腾,上下醇厚,浑然一体。酷暑的时候去饮用,就像是吃白雪一样,品尝着像薄冰一样的泉水,冰冷爽口。
范仲淹在州府西侧,创办州学——稽山书院,聘请名师学者任教。闲暇时请先生们过来饮茶,并用建溪、日注、卧龙、云门等地的名茶试这里的泉水,果然甘甜滋润,品尝之后,让人心旷神怡。
范仲淹非常喜爱这泉水的清白和有德义,认为泉水的清白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楷模,于是,他挥毫写下了一篇《清白堂记》。将自己居住的凉堂命名为“清白堂”,并在井边构筑“清白亭”。从此,清白亭因清白泉而名;清白泉因范仲淹而名。
这一座小黑灰瓦歇山顶,木结构,开间三楹,前后出廊。前檐下悬一匾,就是“清白堂”,黑底金字的三个大字,就是范仲淹所书。这清白堂内展示北宋思想家、改革家范仲淹的生平简介和他在越州(今绍兴)官任知府时的事迹。很想好好拜读,可惜屋内太暗,没有亮灯,竟不能如愿。
这块长方形的立碑,灰底绿字,就是范仲淹撰写的《清白堂记》,约有三百余字,是北宋宝元二年所记。范仲淹在越州任职大约17个月(即.11-.3)他以"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的从政之道,规范自己和官吏们的行为,在他的倡导下,越州办学之风大兴,各种学堂、私塾盛行,以至“绍兴多出读书人”一直延续至今。越州人民为褒扬其兴学之功,在他调任离越后,在州署之前立“百代师表”的牌坊,永志纪念。
这座建在清白泉旁的黑瓦、黑柱,四角攒尖顶,飞檐翘角方亭,就是那大名鼎鼎、有范仲淹题词笔迹的“清白亭”,亭联是南宋状元、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王十朋撰写的:“钱清地古思刘宠,泉白堂虚忆范公”,出自他写的《清白堂》诗:“钱清地古思刘宠,泉白堂虚忆范公。印绶纷纷会稽守,谁能无愧一贤风。”
王十朋很崇仰范仲淹的清白之风,到绍兴做签判时,把范公作为自己的为政楷模,步其芳踪,诗吟《清白堂》《清白泉》,参与修葺“范文正祠”,并作诗以纪盛事。诗中的“钱清”,在绍兴市西北四十二里,旁为浦阳江,今名钱清江。“刘宠”,即东汉有名的“一钱太守”。他上任会稽太守后,奖励农桑,重修水利,废除苛捐杂税,为官清廉温厚,深得百姓爱戴。#秋日生活创作季3#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jt/54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