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地铁,我们会想到什么?
站点、人流、通勤……
伴随而来的,还有更客观的租金、升值的物业和房价、乃至城市未来更好的发展方向,地铁沿线也成为正在成为城市的“黄金经济线”。
依托地铁整合沿线站点的土地资源、商铺资源、广告资源、通讯及视讯资源、房地产资源等形成了多元化商业模式。
由此可见,地铁交通不仅能带来生活的便捷,而且能带动经济发展,形成“轨道经济(本文轨道一般作狭义解释,特指地铁)”。
一、城市发展要地铁吗?
地铁是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发展的产物。地铁原来一直是大城市的标配。从伦敦、纽约,到北京、上海,地铁线路数、里程数是衡量一个城市人口集聚、发展未来的度量衡。
地铁带来的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展眼当下中国的几个大城市,其地下都构筑起一个上下数层、四通八达的地铁商业网,把人、物、商和信息合成一股,快速涌动,为城市发展增益赋能。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流和信息流快速的到达一个位置,然后集中释放——它可以充分的把黄金口岸的价格凸现出来,空间、地下,让寸土寸金的地段通过地铁得到进一步飞升。
地铁也是城际、都市圈联系的主要纽带。一小时都市生活圈逐渐形成,“双城记”、“多城记”拉开序幕。广佛都市圈、沪杭都市圈、京津都市圈,中国有不少兄弟城市、都市圈都有一个“抱团成圈”的经济梦想。如果说城际高速公路、铁路让“抱团”成为可能,那么城市轻轨和城市地铁干脆把它们纳入同一个时空下、同一个有机体内,地铁开到哪里,经济的血脉就通到哪里。
同时,汽车社会常发的交通堵塞,其与效率至上的社会节奏进行博弈,结果就是催生出准时快速的地铁。对有车一族而言,深受油价上涨、交通拥堵的苦恼,如果能做到通勤方式的改变和通勤时间的减少,那么必然是优选。伴随接驳设施的逐渐完善,“宠车族”(只养车少开车,平时坐地铁)、“接驳族”(停车在城郊,坐地铁进城)渐趋庞大,被地铁压缩的城市时空让“交通弱势群体”的出行需求也被激发出来,流动不仅仅是人,更是发展的机遇。
地铁也有缺点。施工时的交通改道、噪声干扰,可能对周边住宅的环评影响……但最大缺点其实是“贵”。1公里10亿元左右的建设单价,后期的巨额管理费用,尤其是国家发改委提高了地铁审批的标准,市区人口万以上,GDP0亿以上,财政亿以上,使得很多城市望而却步。但地铁还是很香的,不然为什么有这么多城市排队求批地铁?
地铁的开建,不仅仅是城市交通建设,其快速与通达昭示着城市之间新的竞争变革。
二、地铁与古城“同框”,
该如何保护?
年5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年),绍兴成为了继杭州、宁波之后,浙江省第三个获批建设地铁的城市。年6月,绍兴地铁1号线柯桥段先行运营,绍兴步入“地铁时代”,柯桥也被网友亲切称为“莫斯柯”。年4月,随着绍兴地铁主线通车,实现了“千年古城,时代地铁”。从杭城到越都,川行两地,杭绍同城带来的影响也在逐渐显现。
于一线城市,地铁主要服务通勤需求,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兼顾不同,绍兴最大的城市特色是历史文化,地铁与古城建设息息相关。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如何能做到平衡,这是许多历史文化名城需要作答的必选题。
对于绍兴而言,文化要古,经济要新,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如果要建新城,老城区要不要拆?是否高楼只能蜷聚在同一个区域?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又如何一碗水端平?假如适应经济发展而旧址只剩下几处地标式建筑,该如何宣传其文化认同而寻找新机遇?
对于绍兴这座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而言,地铁建设牵动着许多爱绍人士的心。绍兴筑城千年,下面可能蕴含着文物,地铁盾构机施工等会不会让绍兴文脉损毁,兹事体大。
因为经过前期勘测,绍兴的地质情况较为复杂——地铁1号线北段线路,是更“敏感”、更易变形的淤泥软土;中段即古城段,下穿文物众多;而南段分布着大量溶洞,施工风险更大。
借鉴北京、西安、南京、洛阳等古都的做法,也可攻玉。可以在前期规划需要避开文物所在区,地质敏感区的同时,施工过程也必须以文物保护,古城发展为先,并采取科学的工程技术加以保护。待建成后,将车站文化与文物展示相结合也是文化推介的不错方式。如北京西直门站展出了修复后的《大江东去图》和《燕山长城图》,东四十条站则有《华夏雄风》和《走向世界》,从视觉上带给了乘客更加新颖、舒适的体验,也利用地铁温度较低、环境较稳定的特征给文物了一个“新家”。
绍兴也一直在努力。为了适应绍兴特殊的地质条件,并为未来的城市发展尽可能留出空间,施工人员基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社会总成本最低的理念,尝试将地铁盾构隧道管片体系进行优化。为此,通过汇集来自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国内多家地铁施工单位,反复计算论证,终于设计出了适合绍兴的专属管片。
如何最大程度保护历史文物?建设过程中加大了文物的“体检”频率,重要文物实行24小时实时监测。与此同时,为了寻找地下溶洞,花了30多个月,钻了多个孔……
笔者并非规划专业,有点拿来主义。但有一点可以相信,秉持地铁与古城“同框”,保护与建设同行的理念,古城+地铁,绍兴可以有。
三、古城+地铁=绍兴未来!
地铁的线路如同一条隐匿的河流,将两岸的地域置留出来,更远处则可以供经济开发;如果未来地铁能够成为游客主要的交通工具,那么沿线文化脉络的重新锻造必然能使古城焕发新颜。
乘坐地铁到站,步行到古色古香的街边,点杯清茶细品,映入眼帘的是江南慢生活。从文创零售、网红餐饮、咖啡烘焙兼具的上大路,可以通向“中国遗产展示地”仓桥直街;从文墨气息扑面而来的书圣故里,可以迈向文豪曾驻留的鲁迅路;游至沈园看“?阕钗头凤,千年爱情殇”,也能直通徐渭艺术馆寻“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实际上,点状经济向带状经济蝶变的过程中,遵循了自古而来的社会发展规律。老人们说,绍兴老街像一条条龙,或东西走向,或南北通达,沿街又延伸出一条条如同龙爪和鳞片的小巷。曾经的街巷借交通之便,商贾云集,车水马龙,贸易繁盛。不仅有粮行、花行、酱菜铺、糕点铺、绸布店、酒楼等,更有排门木窗、砖雕石刻、白墙黑瓦映照穿流的行人。正是这一条带串起一个个店铺,不仅能使得需求得到满足,也能构建起一种区块文化吸引更多的人。
而到了新兴的经济发展阶段,星星点点的商业街和居民区形成商圈,虽然给附近居民带来方便,却仍然呈散状分布,没有能够辐射更远处而形成联结;同时,古镇、旅游区自成一派,并未与人们的生活打成一片。而地铁的串联,使得绍兴从“古镇”连绵迈向“古城”新篇真正成为可能。在景点日渐完善的同时,地铁如同一条颀长的街道,将本来星罗棋布的站点连缀成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
对于绍兴人而言,地铁的出现能够增添文化、城市认同感,使城际流通和古城风貌紧紧联系在一起。地铁已不仅是城市交通布局的重要场景,也是城市文化的金名片。无论是省书协副主席沈伟题写“鲁迅故里站”,中国美院教授白砥题写“奥体中心站”,还是王阳明、鲁迅、徐渭、陆游,一个个绍兴名人形象跃然墙上,都成功让越州风物融入地铁脉络。在绍兴古城的加持下,绍兴地铁不仅仅是一个生硬的地下空间、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一个承载着绍兴文化的元宇宙。
而在不久的将来,绍兴地铁还将有更多的站点与杭州连接,未来加速成网,为古城蝶变、新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地铁是给古城绍兴最好的礼物。
心泊千古兰亭,梦栖东湖仙境;诗画鉴湖越台,风雅水城绍兴。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可联系
创作核笔:容赦越小州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hj/55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