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

浙江绍兴上虞推动浙东古运河重焕生机人民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复兴曾经如此辉煌的古运河,使其在现代文明的语境里焕发出新的生机?

7月18日上午,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举办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下的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研讨会暨全国高等院校浙东古运河设计竞赛颁奖典礼活动。

会上,为进一步加强学术团体与地方合作,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与上虞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且举行合作基地挂牌仪式,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博导朱介鸣受聘合作基地顾问。

同时,同济大学与上虞区签署校地合作协议,并在上虞正式挂牌“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实践基地”。后续,双方将利用上虞现状发展机遇与同济大学博硕士研究生建筑、城乡规划专业知识,谋划乡村振兴发展,推动上虞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此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就已经与上虞东关街道开展党建联合活动,深入素有水乡、酒乡、名士之乡美誉的东关街道进行实地调研,探索如何利用古运河两侧的自然景观打造休闲亲水空间、提升村庄品质等问题。

浙东古运河(上虞段)位于东关街道境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越绝书》记载:“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据考证,此山阴故水道西起绍兴,东至今上虞东关街道炼塘村,全长约20.7公里,为我国较早的人工运河之一。

东关因古运河而兴,如何让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亮起来,是其一直在思考并且试图巧解的难题。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城乡统筹等战略的落实,上虞东关街道城乡环境样貌得到很大改善。为完善集镇功能,东关街道新增投资近1.5亿元,实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古运河环境整治提升等工程。

浙东古运河(上虞段)在新时代,如何挖掘出古运河的“符号意义”、“文化认同感”,对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今年3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研究专委会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政府启动全国高等院校浙东古运河设计竞赛。东关街道承办此次竞赛,期望借助活动契机,深挖浙东古运河(上虞段)文化瑰宝,做好运河古纤道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着力提升宜居宜业的江南水乡韵味。

据了解,竞赛围绕古运河遗址公园设计、古运河沿岸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及“荷花荡”生态湿地公园设计三个选题开展研究。前期共收到90个参赛队伍、个方案报名,参赛队伍来自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海内外著名高等院校。

经过竞赛组委会专家组两轮盲审,共评选出18个优秀方案,以为后续规划建设提供参照和蓝图。进入决赛的18个方案依次答辩,经过专家组点评和评选后,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下如何同步助力乡村振兴,成为当天研讨会讨论的重点。会上,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张松、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孙以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鲁晨海、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副书记金斌分享了他们的思考,围绕《新遗产类型的保护管理及空间规划》《重塑风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视角下的乡村振兴》《资源再生——浅谈创意设计与乡村景观的重塑》《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等主题,为绍兴上虞文化保护传承和乡村振兴发展把脉问诊。(图文:王超)

责编:闫宇航

本文来源:海外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hj/5455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