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

中华传世书作大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让编者垂涎已久,所以在欣赏了书画院《快雪时晴》高定品完整册页版之后,迫不及待地跟大家分享。时逢农历大雪节气,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此时来谈此帖,甚是相宜,占尽天时,若再有瑞雪光临,更能与先贤意念相合。

田雪松书画院《快雪时晴帖》高定品册页

字字珠玑

《快雪时晴帖》为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是一封书札,以行书写成,纸本墨迹。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此帖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

《快雪时晴帖》虽短短二十余字,却显其和谐中妙合造化的意境,雍容古雅,圆浑研媚,以“羲之顿首”四字行草开头,以“山阴张候”行楷结尾,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流利秀美,于行书中带有楷书笔意,前后两次“顿首”作连笔草书,第二行“果为”也作连笔。此书以圆笔藏锋为主,神态自如,从容不迫,起笔收笔,转换提按,似山蕴玉,虽不外耀锋芒而精神内涵,骨力中藏,识者有“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之评。

《快雪时晴帖》晋王羲之

摘自:网络

短短28字的《快雪时晴帖》堪称是旷世奇作,在唐代就已经是国宝级珍品,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是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

题跋众多

历代相传逾千载,仅28字的法帖延续至今的册页已达近5米之长。此帖题跋之多、所钤鉴藏印章之多,实属历史罕见。有人统计总共有大小约一百九十五方印章。

法帖幅前后有南宋“绍兴”、金章宗“明昌御览”、南宋贾似道“秋壑珍玩”等鉴赏收藏印,及清帝玺印多方。

《快雪时晴帖》入元内府时,赵孟頫拜观,并在年(宋延祐五年)四月廿一日,以“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的身份,奉敕恭跋。跋曰:“东晋至今近千年,书迹流传至今者,绝不可得。《快雪时晴帖》,晋王羲之书,历代宝藏者也。刻本有之。今乃得见真迹,臣不胜欣幸之至。”

后人评说,也只有赵孟頫的“奉敕恭跋”能与书圣之字相配。

《快雪时晴帖》赵孟頫跋

摘自:田雪松书画院《快雪时晴帖》高定品册页

刘赓、护都答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

《快雪时晴帖》梁诗正跋

摘自:田雪松书画院《快雪时晴帖》高定品册页

乾隆皇帝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年(清乾隆十一年)进入内府,乾隆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并在帖前写下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技矣”四个大字,又评价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全帖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被誉为“二十八骊珠”。

《快雪时晴帖》乾隆御笔神乎技矣

摘自:田雪松书画院《快雪时晴帖》高定品册页

《快雪时晴帖》乾隆御笔天下无双古今鲜对

摘自:田雪松书画院《快雪时晴帖》高定品册页

《快雪时晴帖》乾隆御笔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摘自:田雪松书画院《快雪时晴帖》高定品册页

乾隆皇帝在五十余年间,在帖上共题了七十多处,每逢岁暮天寒,或雪花纷飞之时,都会将《快雪》帖拿出观赏题字,大大小小的赞叹诗句遍布各处。

“得意辄书,无拘次第”,最多一年竟题六次。他还在册前亲笔绘制《云林小景》,册前和册末分别有董邦达、张若霭奉乾隆帝之命所作《晴雪图》和《雪梅图》。

《快雪时晴帖》乾隆御笔《云林小景》

摘自:田雪松书画院《快雪时晴帖》高定品册页

《快雪时晴帖》张若霭《雪梅图》

摘自:田雪松书画院《快雪时晴帖》高定品册页

乾隆帝到了晚年,视力不济,题诗由董诰代书:“予八十有三不用眼镜,今岁诗字多艰于细书,命董诰代写,亦佳话也。”如下图中:

《快雪时晴帖》乾隆御识

摘自:田雪松书画院《快雪时晴帖》高定品册页

他归政之后,还在帖上题“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乾隆帝还说,“王右军《快雪时晴帖》为千古妙迹,收入大内养心殿有年矣。予几暇临仿,不止数十百遍,而赏玩未已。因合子敬《中秋》、元琳《伯远》二帖,贮之温室中,颜曰三希堂,以志盛世神物”云云。

《快雪时晴帖》乾隆御笔

摘自:田雪松书画院《快雪时晴帖》高定品册页

真迹与否

乾隆帝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亲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快雪时晴帖》被其视为“三希”之首,最负盛名。

但相传,当年唐太宗设法从民间将《快雪时晴帖》赚进御府,旋又殉葬昭陵,现已无法寻得真迹,后据专家鉴定,“三希”之中,《快雪时晴帖》和《中秋帖》都为后人临摹,只有王珣《伯远帖》是真迹。目前,由唐代书法家临摹复制而成的《快雪时晴帖》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法帖研究

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何传馨所写的《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一文将法帖作如下句读:“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启功在《晋代人书信中的句逗》一文中认为是:“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祁小春在《佳想安善,未必安善——小议启功先生的〈快雪时晴帖〉断句》认为则应:“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

启功在《晋代人书信中的句逗》一文中对《快雪时晴帖》部分词义进行了考释,认为“力不次”的“力”字,是指送信人。按古代旅行,走到某处停下来,称为“次”,表示旅程的段落。杜甫诗有“行次昭陵”一首,即是“行到昭陵”。“不次”意谓不能停留,需要赶快回去,因此王羲之写这短札作答复。再看“未果”一词,是未能达到目的,未能实践约会的用语。事未实现,自然心怀不畅,那么“结”字是指心情郁结。

谢光辉、赵志清的《〈三希堂旧藏晋帖释读〉商榷》一文则认为,“力不次”一句作为书信客套语,表示勉力禀告、勉力问候、勉力答复的意思。这些语词一般是置于书信的结尾(署名之前),有的还缀以“不次”、“不具”、“不一一”等语,而在其前面则多有表示身体、精神状态不佳的词语。

启功另著有《〈唐摹万岁通天帖〉书后》一文,认为《快雪时晴帖》偏左下方有“山阴张侯”四字,是对收信人的称呼。古人用素纸卷写信,纸面朝外,随写从右端随卷,卷时仍是字面朝外。写完时,后边留一段余纸里在外层,题写收信人。这种写法,一直沿续到明代文徵明时还留有实物。《柏酒帖》中“范武骑”三字同样也是封题,也较靠下。“原封的样子虽仍未见,但可推知这是当时的一种习惯。”

文化传承

当名人名帖流传于世间,收藏者、鉴赏者在帖的前前后后留下的题跋款识、收藏印章,使原帖叠加上愈来愈多的历史记忆,变为愈来愈长的长卷,代代因袭相传,构成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链。

  题跋款识、收藏印章等是由原帖衍生出来的,但当一纸数十字甚至只有数字的帖衍生为长卷,其原帖不仅是一件艺术品、一件文物,也以其题跋款识、收藏印章所记载的充满奇迹的传承过程,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由书写者(也可能是摹写者、仿写者)与收藏者、题跋者共同构建的文化链中,每一个传承环节都是值得珍视的历史片段。《快雪时晴帖》曾收藏于米芾的宝晋斋,入元内府后有赵孟頫“奉勅恭跋”的亲笔。米芾乃北宋大书画家、鉴藏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赵孟頫是宋元之交的书画大家、“赵体”书法的一代宗师,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前人书法借助纸质载体传承千年以上,本身就构成奇迹。与石、铜等载体相比,纸质载体的存留毕竟困难得多。乾隆于《快雪时晴帖》卷首题诗五首,其中一首为:“锦囊乐毅久成烟,老子西升只廓填。独有山阴候逘士,尚携海水历桑田。”历经千载风雨沧桑、改朝换代,历史记载中的许多人和事已无存留下来的实物作证,有物质作载体的文化遗产便格外珍贵。

  乾隆的另一首题诗为:“赚得兰亭萧翼能,无过玉匣作昭陵。剩留快雪公天下,一脉而今见古朋。”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遗嘱以玉匣置放王羲之《兰亭序》真迹,陪葬昭陵。乾隆庆幸《快雪时晴帖》未遭同样命运,却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他得到的《快雪帖》很有可能与传世的《兰亭序》同为摹本。“剩留快雪公天下,一脉而今见古朋”的庆幸竟使乾隆暂时放下帝王的威权,而将自己定位于“一脉而今”的文化链的续接者和传承者。

  由帖及题跋款识、收藏印章共同构成了承载历史信息的文化链,生动显示着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文化传承方式,凝结着民族的历史记忆。

  握有至高权力的皇帝毕竟不同于普通的收藏者。乾隆极为喜爱《快雪时晴帖》,将其列为“三希”之首,数十年间数十次写下题跋、题诗,还命臣子题字、作画,于是该帖又多了“臣”某某、“臣”某某的“敬跋”、“敬书”、“敬识”。《快雪时晴帖》的盛名与皇权相联系,它的价值得到提升,其珍贵性也因此被盲目确认。年,溥仪被驱赶出故宫时,竟在无数珍宝中选择《快雪时晴帖》夹进随身行李试图带走,被守门士兵搜出。此帖被清室善后委员会当作头号“国宝”。

  《快雪时晴帖》“国宝”身份的获得很大程度上缘自皇帝的推崇。日后人们看到密布于该帖前前后后及空白处的字迹,或许会厌烦其喧宾夺主。它不但为乾隆藏入“三希堂”,而且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内府收藏。政府机构的收藏为帖的保存提供了比较好的条件,在文化链形成和传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现存古帖无不具有《快雪时晴帖》类似的经历。当原帖与后世的题跋款识呈现于同一长卷,千里之遥的空间距离与千年之远的时间距离被拉近了,原帖的真伪优劣也似乎不很重要了。由帖及题跋款识共同承载着历史信息的文化链,生动显示着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文化传承方式,凝结着民族的历史记忆,理当被视为无价珍宝。

后世影响

王羲之,字逸少。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

书圣王羲之,风格以优雅闲逸著称,《快雪时晴帖》则是传世作品中笔划最为圆钝的,更富有内敛的气质。其笔法与结字,几近无懈可击,行气舒缓连贯,给人悠然从容的感觉,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

历史上学习王羲之书法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梁武帝萧衍时期,萧衍云:“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时人遂誉王羲之为“书圣”。

第二次是唐太宗时期,唐太宗极度推崇王羲之书法,并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辞曰:“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环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由于唐太宗的推崇,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定并巩固下来,之后历代名家对王羲之书法赞美之词不胜枚举。

第三次高潮是清乾隆时期,乾隆十一年内务府大臣汪由敦等编纂《石渠宝笈》获内府所藏《快雪时晴帖》呈进高宗,乾隆爱不释手,题签题诗,并选拔七位大臣为《快雪时晴帖》撰写跋文,由敕旨画师张若霭绘《雪梅图》,其画栩栩如生,乾隆欣然题“妙”字。

乾隆皇帝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珍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取“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之意命名该室为“三希堂”。乾隆视《快雪时晴帖》为“三希之首”,每逢大雪前后,或有快事之际,常展帖临摹数以百次,祈祝年丰。前后共著诗文、题跋以及绘画共八十多次。乾隆八十三岁时,眼花不能细书时,仍命大臣董皓代写诗文。乾隆对《快雪时晴帖》情有独钟,也掀起了清代学习王羲之书法的高潮。

《快雪时晴帖》与王羲之行书的典型风格不同,着重表现在用笔尤为圆润,提按顿挫的节奏起伏与弹性感较平和,而且结体以正方形为主,平稳饱满。唐代李邕《麓山寺碑》与《李秀碑》的体势、笔法取法《快雪时晴帖》较多,尤其是元代赵孟頫晚年的行书,也是远祖《快雪时晴帖》的。

田雪松书画院《快雪时晴帖》高定品册页









































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最正规
北京白癜风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hj/4687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