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

苏龙参访明学法师讲述灵岩山寺历史


题记:年12月8日上午,净宗泰斗,一代高僧,明学长老追思法会在灵岩山寺举行。长老一生担荷如来家业,修寺安僧,整肃规约,僧众和合,秩序井然。现将我年1月撰写的参访灵岩山寺文章刊发,以示悼念明学长老。

山巅上的一片清新

——苏州灵岩山寺参访记

郁永龙

年5月的一天,我前往苏州西南15公里的全国重点寺庙苏州灵岩山寺参访,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古老的寺院风貌,慈祥的明学大和尚,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汽车在灵岩山脚下停了下来,灵岩山 然耸立在我的面前,此山虽不如九华山那么秀丽,但给人感到清静宁谧;虽不如普陀山那么名闻遐迩,但净土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的影响,善男信女却蜂拥而来。

上山的山路高低不平,曲曲弯弯,而且颇徒,每跨一步都有点吃力,但这条山路的来头却不小。我的脚下踩着的是两个大人物的脚印,一个是吴王阖闾,一个是乾隆弘历。春秋时吴王阖闾的馆娃宫就筑在灵岩山巅,现在还留有许多遗迹,如西施洞、吴王井、玩花池、冰梅石墙等,西施的种种传说给灵岩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山路都是由青砖块排成人字形,这是当时的地方官为求得龙颜大悦而特意铺设的,并且比一般的山路要宽得多,乾隆六次南巡,曾三次到灵岩山并留下了御书。我因腿脚不便,只好边行边观赏路边的风景,领悟这佛教胜地的深邃。

一步一步向上行来,青松翠竹愈见茂密苍郁,顿觉空气更加清新,走着走着来到了名为继庐的凉亭,便坐下小憩。这座凉亭是为了纪念印光大师而建造的。大师别号继庐行者,是灵岩山寺净土宗十三代祖师。我不是佛门中人,对印光大师的仰慕当然不重在他对佛理的阐释,而是因为他学佛时对自己言行的高度慎严和他那圣僧佛祖般的敬业精神。此时,我身处灵岩山仿佛体会到了印光大师的风范。这座亭为灵岩山寺的头山门,正面是山门式,两侧石柱上镌刻着叶恭绰书写的对联:

大路一条到此齐心向上,

好山四面归来另眼相看。

再向上步行,山风拂面,山色葱葱;一边喘息,一边攀登,我来到了半山腰的“迎笑亭”。此亭之名,据说是苏东坡先生命名的。据传当年苏东坡初上灵岩,山顶寺中的和尚闻讯下山至此迎接。当时此亭刚建成,尚无名字。和尚便笑着请这位大文豪为凉亭起名。苏东坡望着笑容可掬的和尚,灵机一动便说:“你迎面一笑,就题为‘迎笑亭’吧。如何?”和尚自是高兴万分。从此,灵岩山上有了这座名为“迎笑亭”的凉亭和一段纤巧的传说。

当我登上灵岩山寺前的平台,朝南极目远眺,江南水乡生机勃勃、诗意盎然的景色尽收眼底。远处平坦的田野一望无际,绿意喜人,太湖的水在阳光下闪着银光,连着地平线;近处村边道畔盛开的桃花,在万绿丛中抹上片片经晕,菜花黄灿灿,梨树白亮亮,啊!江南的山水真美!难怪历代名人雅士如唐代的白居易、刘禹锡、韦应物、皮日休、陆龟蒙、李商隐,宋代的王禹偁、苏舜钦、范成大、杨万里,元代的周伯琦、杨维祯、顾阿英,明代的王 、吴宽、唐寅、文徽明、王宠,清代的吴伟业、汪琬、赵翼、郑文焯等都要登临灵岩山后留下了脍炙入口的诗篇、题咏。山上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秀奇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诗情画意和流风遗韵融为一体,真是一处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

再回头望山门,只见满山参天松柏拥出一带黄墙,中间是灵岩山寺巍宏的正门,上方寺额是赵朴初先生书写的几个镏金大字“灵岩山寺”。两侧是印光大师撰写的对联: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

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

由于事先联系,明学大和尚早在寺门口等我。他个子虽然不算太高,身着灰色僧服,神情淡泊。宁静清瘦的脸上戴着一幅好像铁架子似的眼镜,显得有点刚毅,眼中透出一种长者特有的慈祥,虽年高却显得精干。明学大和尚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和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江苏省和苏州市政协常委,他老人家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了。明学大和尚一边陪我参观,一边介绍灵岩山寺的历史。听了明老的介绍,使我对灵岩山寺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仰慕。

灵岩山寺的藏经是有名的。藏经楼上现珍藏着历代版本的经书余册,各种版本的大藏经计10种,有宋碛砂藏、元普宁藏、明嘉兴藏、南藏、北藏、清龙藏、日本弘教藏、大正藏、续藏、民国频伽藏,另外还有新印的中华大藏经。其中属国家文物善本藏经2万多册,元普宁藏多册更是世界孤本。明老带我参观了藏经楼,还颤巍巍地爬上梯子从橱里取出一本经书要我仔细看,这是寺内僧人常明和丰廉二位法师从年7月胵翌年12月用破舌之法,以鲜血写成的81卷《华严经》中的一部。只见字字端正,一笔不苟,字迹呈淡桔红色。明老说:两位法师当写完经书之后就圆寂了。然后,他们因弘扬佛法得到了永生。

在“般若堂“南的忆佛轩前,明老让我看东墙上的隋朝砖雕“古松影壁”。老人家如数家珍似的对我介绍:那是年在院子里的泥地里发现的,在拼凑砖雕碎块时,发现砖雕上有“大业知事丁士英管造”字样,“大”字前还有一个残字,只存竖勾一笔。“大业”是年号名,前一字应为朝代名,而历朝中只有隋、明、清三字最后一笔是竖勾。经查,明、清两朝没有“大业”年号,因此,明老得出结论,此砖雕应为隋朝遗物,最起码那是一块隋砖,弥足珍贵。那遒劲而古朴的造型带着千百年前的气息静静地卧在这寂翏的庭院里。

镶嵌在忆佛轩南净念轩南墙上的七块宋代残碑,有绍兴五年的观音像两块,有景定四年的治蝗虫事记载,那是他在山下发现后叫农民抬上来的,每人发了一块钱,有宣和年间的舍庄田记------还有两块碑是明万历年间和正德年间的。灵岩山寺至今保存着自宋、元、明、清至近代共74种计块石碑,其中有的完整、有的残缺,反映了千年古刹灵岩山寺的历史沿革及历代名人事迹,都是佛教文化的瑰宝。由此可见,对文物的爱惜,对传统文化的呵护已经成了灵岩山寺的优良传统了。

灵岩山寺最引人注目的是多宝佛塔,又名灵岩塔,永祚塔,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塔为七级八面,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宝塔,后毁。此塔又重建于南宋绍兴十七年,塔身全用砖砌,塔内空心,每层外壁嵌砌佛龛,每龛奉石佛一尊,明万历二十八年塔遭雷击,击起火为,宝塔成一道熊熊火柱,历时三昼夜,腰檐、回廊、楼梯均毁,仅剩高约33米砖砌塔身,苍碧古朴,依旧巍然屹立,远近观者,无不称奇,名其为空心塔。民国二十六年(),妙真老和尚发起重修古塔,但宏愿随抗日战争而云散。该塔年曾被列为江苏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名单。明学法师为继妙真法师之遗愿,保护好这一文物,提出了重修宝塔,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国内外佛教信众布施。该塔于年6月正式动工兴修。对于这件弘法利生,造福千秋的大事,明学大和尚丝毫不敢马虎、怠懈,每根木料以至每张瓦都亲自把关。当时他虽已67岁,仍每天要上50米高的脚手架,察看工程质量。年10月,历时一年多,耗资90余万元,未让政府承担一分钱的修塔工程告成,经验收,全道工序均为优异。重修后的多宝佛塔凝重端庄,铁刹铜铃,翼角似飞,石雕栏杆,巍峨壮观,宋塔古风得以重现,成为灵岩山寺的突出标志。                  

明老告诉我,灵岩山寺从晋代以来,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直至今日,迭经沧桑,时毁时建,最终发展演变为东南著名丛林和十方专修净土道场。其间高僧迭出,有唐代的道监、首遵,宋代的定慧、圆照,元代的石湖、南堂,明代的南石、天际,清代的弘储、悟开,现代的印光、真达、妙真。正是这些高僧的德行和坚忍不拔的努力,灵岩山寺才能长盛不衰。特别是印光大师从理论上奠定了灵岩山寺作为净土宗弘法大道场的基础,真达法师从经济上倾全力捐助灵岩山寺的基本建设,妙真法师则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实干家,将印光大师勾画的宏大构想从蓝图走进了现实。作为我本人只是继承和发扬了这灵岩三老的宏愿。明老非常谦虚,对自己谈得很少,他说:“现在党的政策英明,经济发展又快,佛教事业也很兴旺。几十年的历史证明,佛教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他回忆起“文革”时在天平山农场劳动,曾与一起的僧人开玩笑,说:“看来我们是末代和尚了”,没想到佛教还会有今天这般景象。他还谈及五十年代去中国佛学院深造,“那也是党的培养。爱国爱教,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思想在我头脑里一直是扎根的。”他告诉我,自已从去年和今年相继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和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后,感到自己的担子更重了,他表示,佛教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明老这种敬业精神使我由衷地敬佩。

灵岩山,这座美丽的山;灵岩山寺,这座古老的寺院;灵岩山寺里的明学大和尚,这位德高望重的名僧。真是:灵岩名山风光美,千年古刹现辉煌,住持明学大和尚,甚称当代一名僧。

(作者/摄影:郁永龙,原载《江苏民族宗教》年第1期,收录作者著作《宗教文化在苏州》一书) 

=======================================================

欢迎点击右上角按钮就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北京看白癜风病最好的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最正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hj/4652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