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

广东方言的分布二


(十)江门市。这是四邑方言的所在地级市,但四邑方言不限于江门,中山(古镇)、珠海(斗门)皆有四邑话通行。现辖有蓬江区、江海区、台山市、开平市、新会区、恩平市、鹤山市共3区4市。

台山市。台山话内部大致可分为四小片:(1)台北片,包括台城镇、附城、三合、四九、大江、水步、公益、白沙、三八共九个镇级单位,其中白沙、三八较近开平方言,以台城话为代表;(2)西南片,包括端芬、广海、南湾、隆文、沙栏、横山、北陡、汶村、海晏、海侨以及那扶、深井十二个镇级单位,其中那扶、深井地理上接近恩平,具有恩平话的一些特点,而端芬话别有特色;(3)东南片,包括冲蒌、斗山、都斛三个镇级单位;(4)川山片,包括上川、下川两个镇级单位,其中下川话的典型语音特点是没有边擦音。此外,赤溪、田头两个镇级单位主要通行客家话,三合镇的汇洞有部分居民也仍使用客家话,大隆洞林场和深井部分地区则使用信宜话。

开平市。开平话内部可分以下4个小片:(1)赤坎片,包括赤坎、长沙街办、塘口、沙塘、百合、蚬冈、金鸡、赤水、东山(大部),以赤坎话为代表;(2)城内片,主要包括三埠街办及周边地区,语音特点接近台城话;(3)水月片,包括水口、水井、月山3镇;(4)龙马片,包括龙胜、马冈、大沙、苍城4镇。此外,开平一些镇(如水口、蚬冈、金鸡、赤水、东山)的局部地区则使用客家话。

新会区(原新会市),是四邑中历史较悠久的一个县级单位。新会话内部大致可分为如下4小片:(1)中心片,包括会城及周边地带、杜阮、大泽、七堡、小冈、三江、罗坑、牛湾、双水、崖西、崖南、古井、沙堆共13个镇级单位,是新会通行范围最广的土语,使用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8%,以会城话为代表;(2)司前片,通行于司前镇,又称“河村话”,据说是新会话中最难懂的方言;(3)睦大片,通行于东面的睦洲、大敖两镇,因地理上与斗门县毗邻,比较接近斗门话;(4)棠下片,通行于北面的棠下、荷塘两镇,棠下话在原属新会辖地的鹤山雅瑶镇亦通行,在当地称为“下坊话”,语言特点相近似。此外,新会尚有少数居民使用客家话,主要分布在大泽的同和、鲫鱼山,杜阮的中和坊等地,人数约。

恩平市。为四邑中最靠西边的一个县级市。恩平是四邑惟一没有客家话的县级市,恩平话内部大致可分为如下6个小片:(1)江洲片,包括江洲、牛江、沙湖、君堂、圣堂的大部、良西6个镇级单位,以江洲话为代表,是恩平通行范围最广的土语,使用人口占全市的42%;(2)恩城片,包括恩城镇及周边地区,又称附城话;(3)横陂片,包括横陂、洪滘2个镇;(4)那吉片,通行于那吉、大槐、恩侨3个镇;(5)歇马片,通行于圣堂的歇马乡周围;(6)大田片,通行于大田、蓢底2个镇。

鹤山市。境内有粤、客两种方言,客家话主要通行于鹤城、云乡、合成等镇,宅梧(白水带、龙口)、址山、共和、双合等镇也有部分区域使用客家话。粤方言细分则有珠三角片与四邑片之别,可分为以下5小片:(1)沙坪话,又称“上坊话”,属粤语珠三角片,通行于沙坪、龙口、桃源以及古劳的部分区域,使用人口超过15万,为境内影响最大的方言;(2)雅瑶话,又称“下坊话”,属粤语四邑片,通行于雅瑶、沙坪(部分乡村),使用人口超过3万,近于新会的棠下片;(3)古劳话,属粤语珠三角片,通行于古劳水乡,使用人口超过1万,语言特点近似南海的西樵话;(4)址山话,属粤语四邑片,通行于址山、共和以及双合的部分区域,使用人口超过3万;(5)宅梧话,属粤语四邑片,通行于宅梧、双合以及合成的部分区域,使用人口近3万。

(十一)阳江市。习称“两阳”(即阳江、阳春),阳江辖江城区、阳春市、阳东县、阳西县。境内通行粤、客方言,阳西县西南部有闽语通行,另有少量的瑶族居民。

阳春市。粤方言是境内最大的方言,使用人口约占总人口67.7%,可分为以下4片:(1)春中白话,通行于春城、合水、陂面、圭岗等镇,以及永宁、潭水、三甲镇的部分村庄,使用人口约30余万;(2)春北白话,通行于春湾、松柏、河塱镇以及石望乡、卫国乡,使用人口约17万;(3)春西白话,通行于西部的八甲、双滘镇以及山坪乡,受境内客家话影响较大,使用人口约5万;(4)春南白话,通行于南部的岗美、河口两镇,使用人口近7万。

客家话是境内的第二大方言,总人口32%使用这种方言,近30万人,主要分布于潭水河以南的春西、春南地区,如潭水、三甲、八甲、双滘、河口等地,以及永宁山区、西山边缘和漠阳江两岸的一些村落。

此外,境内现有瑶族近1万人,主要分布于永宁、圭岗、合水的部分村落,但汉化的倾向比较明显,能使用瑶语的仅有数百人。

阳东县。在阳江(市区)和阳东县,粤语是优势方言,各地的口音有所差别。阳东除了白话外,还有客家话,客家话的通行范围在新洲镇的部分村庄。

阳西县。境内主要通行粤方言,但闽语也是阳西县的重要方言。阳西西南部的儒洞、沙扒和新圩等镇与电白接壤,相当一部分村庄讲“海话”(属闽语的闽南方言),上洋镇也有讲海话的居民,海话的使用人口约7万以上。儒洞的淡水以闽方言为主,只有少数说白话的人口(仅几百人),淡水白话处于濒危状态。阳西客话的通行范围在塘口、新圩的部分农村,连同阳东客话,使用人口约2-3万人。

(十二)湛江市。湛江市含赤坎、霞山、坡头、麻章四区,另辖徐闻、雷州、遂溪、廉江、吴川等县市。湛江境内有粤、客、闽三大方言,粤方言使用人口占总人口的33%(约多万),客家话使用人口的比例则为12%(约60余万),闽方言又称雷话或雷州话,是通行范围最广的方言,使用人口比例为51%(约多万)。

湛江市区与郊区。赤坎、霞山两个老城区的大部分居民使用湛江白话,周围农村通行雷话(如霞山区海头乡等地有8万多人使用雷话);麻章区的麻胀、湖光、太平、民安、东山、磠州、东简7镇约有42万人讲雷话;坡头区的居民使用吴川土白话,部分使用湛江白话,少数使用雷话;坡头郊区多通行雷话,少数使用白话。合计湛江市闽语使用人口超过50万。

徐闻县。境内主要通行闽语,粤语则在农场(如南华、五一、海鸥、勇士等农场)、县城使用,而下桥、曲界、锦和、龙塘也有少数村落使用粤语和客家话(客家话的人口数据赵越的统计为2.3万)。

雷州市。即原海康县,境内主要通行闽语,但粤语现在县城雷城亦使用。粤语的通行范围主要在农场,如东方红、金星、幸福等。另客路、英利两镇有小部分居民使用粤、客方言,据赵越()介绍,雷州市的客家话主要分布在客路、英利、唐家三镇,使用人口为人。

遂溪县。多数地区使用雷话,分布于东、中、南和西南部的黄略、城西、岭北、建新、城月、洋青、沙古、河头、乐民、江洪及西北部的北潭等地;但在中西部和东北部的杨柑、乌塘、北坡、港门、界炮、下六、草潭、附城乡镇则通行粤方言,使用人口约12万多。遂城(县城)原为闽语区,现在粤语在政府机关亦通用。遂溪粤方言又按口音的不同,有“大种话”和“细种话”之分,大种话阴平多读33,据称来源于东莞石龙镇,细种话阴平则读55,与广州话相近。

另,城月、城西、沙古、岭北、北坡、杨柑、附城等处有客家话居民,属于50年代修雷州青年运河时从廉江的鹤地等地和高州水库迁来的“水库移民”,人数约1.4万(赵越的统计数字则为2万多人)。

廉江市。廉江客话通行于境内的西部和北部的乡村地区,使用人口超过50万,是廉江市的第一大方言。而廉江白话则分布于廉城、安铺、石城、平坦4区镇及良垌、新华、新民、给水、营仔的大部分,以及横山、河堤的个别村落,使用人口超过30万。廉江闽语统称“黎话”,又称“雷话”,主要分布于横山、河堤、龙湾3个区及新民、营仔的部分乡村,使用人口近30万。

吴川市。境内有粤、闽两种方言,其中粤语又可以分为两类:(1)吴川白话,使用人口约20余万,又有梅菉音、塘垛音、长岐音之分;(2)吴阳土白话,使用人口约40多万,通行于吴阳、中山、黄坡、塘尾、振文、樟铺、板桥等区镇,另湛江坡头区有20几万居民也使用这种方言。闽方言在吴川的使用人口约10万,旧称“东话”,因福建在广东的东北方向而得名,或称为“黎话”(雷话),分布于兰石、王村港、覃巴等区镇,使用人口近10万。

海话:即吉兆海话,通行于覃巴的吉兆乡,与临高话非常接近,旧说海话属于闽语,现在一般认为属壮语,使用人口仅余人。

(十三)茂名市。市区含茂南区和茂港区,下辖电白县、高州市、信宜市、化州市。境内通行粤、客、闽三大方言,使用粤语的人口占65%,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占20%,使用闽语的人口则为15%弱,另有官话性质的旧时正话,通行于电白的大衙、林头、电城等镇,使用人口约3万。

电白县。电白是茂名市内惟一一个闽方言占强势的县份,闽方言使用人口占全县人口约65%,连同下述的海话人口约80万,分布于沙琅江中下游和南部沿海的平原地带,电白闽语通称“黎话”,又称“雷话”;另有一种“海话”亦属闽语系统,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使用人口约30余万。客家话是电白的第二大方言,又称“亻厓话”或“山话”,分布于北部山区以及霞洞、大衙、马踏等镇,使用人口约30余万(占全县人口的23%)。电白粤语分布于羊角、七迳、沙院、小良(上述四镇现归茂港区管辖)、博贺、那霍等镇,使用人口约10余万(占全县人口的9.2%),另大衙镇的龙记、棉花地等村使用属四邑片的粤方言。旧时正话是一种较独特的官话性质的方言,又称“城话”,分布于电城、大衙、林头、麻岗、马踏等地,使用人口约1万。

高州市。境内有粤、客两大方言,使用粤语的有高州镇以及大坡、深镇、大潮、平山、石龙、分界、长坡、东岸、潭头、大井等20个镇,使用人口超过万,内部分歧情况暂不详。高州客话分布于根子、新垌、云洞、泗水、谢鸡、马贵等乡镇,使用人口近30万。

信宜市。境内有粤、客两大方言,客家话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包括茶山、洪冠、钱排、合水、新堡、平塘等地,以及贵子的大部和硃砂、旺沙、怀乡、白石、思贺、大成的小部,总使用人口约30余万。信宜粤语又分三种:以东镇话为代表的信宜白话,全市超过三分之二人口使用这种方言;通行于径口镇部分乡村的容县白话,人口不足1万;通行于思贺镇的思贺白话,使用人口约数万。

化州市。境内有粤、客两大方言,粤语人口约占全市的三分之二,而客家话人口则占近三分之一。又分“大亻厓”(分布在兰山、中垌、合江、平定、文墟等镇)和“细亻厓”(分布在新安、官桥等镇)两种。

化州粤语在本地又有上江话和下江话之分,前者以市区话为代表,分布区域有市区、丽岗镇以及东山、良光、笪桥镇之大部,后者以长岐镇的南安墟话为代表,分布区域有长岐、杨梅、同庆三镇以及东山镇南部。

(十四)肇庆市。市区分端州、鼎湖两区,另辖四会、高要两个县级市以及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四县。肇庆的语言和方言较为复杂,但粤语占据优势,使用人口约90%,客家话居次,约十余万人。在怀集的部分村落,有数千人使用壮语;在封开、怀集部分地区,则使用一种受粤语影响的标话(或称“标语”),人口约20万。

四会市。境内粤、客方言交叉分布,仍以粤语为主。客话零星地分布在迳口、地豆、黄田、邓村等乡镇,以迳口较为集中,使用人口约12万余,其余为粤语人口。

高要市。全市通行粤、客两种方言,粤语使用人口占大多数,客家话使用人口约有5万。高要粤方言分为3片:(1)以市区方言为代表,还包括大湾、小湘、孙围、禄步、乐城、水难、新桥、白诸、莲塘、活道以及广利等镇;(2)通行于金渡、白土、回龙、蚬岗的多数区域的“白土话”(又称“回龙话”);(3)金利、蚬岗镇的部分区域口音与三水、南海、顺德等地接近,称为“金利话”。

广宁县。全县以粤方言为主,境内语言较为统一。只有南乡的排沙、木格少数村镇,散居着一些客家人,对内使用客话,对外兼通粤语。

德庆县。全县基本通行粤语,只有东部的莫村、云邦等少数村落有客家人居住,这些客家人对外仍兼用当地白话。

封开县。全县以粤方言为主,仅西南角有部分村落有客话分布。封开白话(即粤语)内部差异较明显,大致可分为南北两片:南片以封川话为代表,包括渔涝及其以南的大部分乡镇,语言面貌与沿江大部分地区相近;北片以南丰为代表,包括莲都、都平以北大部分村镇。也有学者把封开白话分为三种:一种是江口白话,另一种是封川(旧县城)白话,第三种是南丰白话(邵宜)。另外,在七星、金装、长安镇的一些村落,使用与怀集标话近似的封开标话,人口约6万。

怀集县。县内主要有白话(属粤语)、标话(属侗台语族侗水语支)和壮语(通行于下帅壮族瑶族自治乡)。白话又有上坊话和下坊话之分:上坊话通行于西北部的梁村、大岗、岗坪、冷坑、马宁、蓝钟等处,使用人口超过24万,下坊话通行于东部的怀城、附城、闸岗、坳仔、甘洒、汶朗、凤岗、洽水、连麦、中洲、泰来等处,使用人口超过26万。标话的居民集中在诗洞、永固、桥头、大岗(部分)、梁村(部分),使用人口超过14万,壮语使用人口仅余人。此外,有余人使用客家话,分布区域不详。

(十五)清远市。下辖清城区和清新、英德、佛冈、连州、阳山、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共1区7县(市)。粤语分布于清城区及清新、佛冈、阳山各乡镇,以及英德市黎溪、连江口、望埠、大站、英城、清坑、九龙、明迳、岩背、大湾、水边、浛洸等,连州市九陂、龙潭等16个镇(详下),连山县吉田、三水、永和、上草、大富、太保、禾洞等,以及连南县的部分区域。客家话则分布在清新、佛冈、英德、阳山、连州、连南、连山的部分地区。连州土话使用人口也较多。另外,英德市浛洸镇、连州市有些乡村通行闽方言,又称“福佬话”。

清新县。清新县辖9个镇(太和、飞来峡、山塘、三坑、太平、龙颈、禾云、浸潭、石潭),境内粤、客方言杂处。

英德市。英德的粤语分布见清远市综述,英德市的客家话分布于下列区域:白沙、青塘、桥头、大镇、黄陂、横石水、鱼湾、下太、沙口、横石塘、云岭、石灰铺、石牯塘、张陂、沙罗、西牛、沙坝、大洞、黄岗等乡镇以及浛洸、望埠等村庄。此外,浛洸镇部分乡村以及鱼咀通行闽语性质的“福佬话”,超过人使用。英德还有壮族人口近人,分布区域不详。另外,石牯塘有瑶胞使用瑶语,具体情形不详。

佛冈县。通行粤方言,当地粤语又称为“蛇话”,得名于句末语气词“蛇”的频繁使用。纯客地区有迳头、烟岭、高岗3个镇,纯粤地区只有四九镇。其余各镇为两种方言均有通行,而以讲佛冈白话的人居多,讲客家话的人较少,但人数比例各镇不尽相同,像龙南镇约各占一半左右。在全县人口中,讲佛冈白话的约占70%,讲客家话的约占30%。

连州市。影响较大的方言有粤、客、土话三种,另外在瑶安、三水瑶族乡有人使用瑶语,临近湖南的区域,通用西南官话、湘语(邵阳话、临武话),使用人口不详。九陂镇有闽方言岛。

粤方言在连州有多种变体:(1)广州话通行于连州镇,或作为政府部门的通用语言,而连州北山村有余人历来使用该方言;(2)四会话通行于清水、西岸、东陂、附城、麻步、龙坪、西江等镇,使用人口约8万(《韶关市志》的统计数据为27万);(3)惠州话通行于保安的北岭、岭嘴、良塘、黄村以及清江的西联,使用人口多人;(4)南海话通行于西岸黄家祠、溪塘村,使用人口仅余人;另有一种关屋话,来自南海九江,使用人数不详;(5)单屋话,来自东莞石龙,使用人数不详。

客家话分布于连州市九陂、龙潭、高山、西江、连州、附城、龙坪、朝天、麻步、保安、石岸、清水、东陂、丰阳、朱岗、潭岭等,使用人口约10万,另有河源话、龙川话通行于九陂个别村,使用人口皆仅数百人。

连州土话是内部差异较大的土话群,细述有以下几种:(1)以星子镇为中心通行范围的星子话,使用人口约12万;(2)连州话,或称“附城话”、“阿B声”,分布在连州、附城、保安、龙坪、西岸诸镇,使用人口约4万;(3)保安话,分布在中部的保安、麻步、龙坪的部分地区,较近星子话,使用人口约3万多;(4)丰阳话,或称“小蛮声”(又称小蛮话),主要通行于丰阳镇及周边地区,使用人口约5万;(5)西岸话,又称“大蛮声”(又称大蛮话),主要分布于西岸镇,近于丰阳话,使用人口约3万;(6)松柏话,在朝天的大围、李屋两个管理区通行,使用人口约;(7)城村话,在东陂的城村一带通行,使用人口约;(8)沙坊话,在附城沙坊村一带通行,使用人口约;(9)烟厂话,又称“切了话”,西江宝山田庄一带通行,使用人口仅多人。

西南官话在连州又称“湖南正字”,在鸬鹚嘴、翠仙、煤龙等村使用;湘语的邵阳话,通行于上置村、朱屋,西岸的黄花坪、潭屋,西江的马头岗,三水的沙木崀、水王冲,大路边的源潭村;临武话则通行于与湖南宜章、江华、兰山、临武各县交界的山村。

阳山县。境内方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阳山白话(粤语),使用者占全县总人口的55%,超过27万,主要分布于县城、杜步、新墟、七拱、太平、杨梅、水口、青莲等乡镇;另一种是客家话,使用者的比例为35%,使用人口约13万,主要分布于江英、高峰、犁头、岭背、黄坌、小江、秤架、大崀、青莲等乡镇,以及黎埠的部分。此外,还零星分布着瑶语、惠州话、星子话,合共比例为10%。

连山县。境内分布壮语、瑶语和汉语三大语言,壮语通行于南部的福堂、小三江两镇和加田、上帅、永丰等地,使用人口近4万人;瑶语在连山有两个分支:一是三水乡的过山瑶,自称为“勉”(mien)方言,三水瑶民约余人,一是大旭林场的八排瑶,自称为“邀敏”(jianmien)方言,使用人口不详。

汉语则有两种方言:连山粤语通行于吉田、永和、太保、大富、上草、禾洞等镇,使用人口约6万,与珠三角片方言相比,其重要特点是部分古全清声母读为浊音,声母较多。另外,县城等地有部分居民使用广府话(珠三角片),使用人口约数千人。

连山客话主要分布在县城吉田镇和福堂、小三江、上帅、加田、永丰各镇的村落,使用人口约多人。

连南瑶族自治县。瑶语主要分布在连南县的三排、南岗、大坪、金坑、盘石等乡镇以及连山县西部的三水乡和大旭山林场,人口约有9.7万人;壮语主要分布在连山县南部的永丰、福堂、上帅、加田、小三江等乡镇及太保镇上坪管理区,人口约6.48万人。境内部分区域有客家话,使用人口约占全县的9.06%;县城三江、寨岗、金坑等地通行粤语,内部分片暂不明,使用人数约1.2万人。此外,三江镇有部分居民使用蛮话,使用人口约余人。

(十六)云浮市。原属肇庆,年成立地级云浮市,下辖云城区、云安县、罗定市、新兴县、郁南县。云浮通行粤语,客家话为第二大方言,闽语则见于云安县、罗定市、郁南县三地,总使用人口约2万余。

云城区、云安县。云安县系年从云城区析出。境内分布着粤语、客话、福佬话(闽语)三种方言,以粤语使用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75%,客话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托洞、南盛等山区,有“大厓”和“小厓”之分,使用人口将近25%,福佬话分布在云安县富林镇的个别村落(如寨塘),使用人口余人。

罗定市。有粤、客、闽三种方言,其中粤语又分罗定白话和口能古话,罗定白话通行于罗城、附城、榃滨、新乐、加益各镇的全部,以及其他各镇的部分,使用人口60余万,口能古话分布于围底、素龙、罗平、华石等镇,罗镜、分界、双东、苹塘的部分地区也使用这种方言,使用人口超过23万;罗定客话又称“厓话”,主要分布于泗纶、分界、扶合、罗平、太平、船步、罗镜、都门等镇,使用人口约12万;闽语在当地多称“福佬话”,通行于太平镇的腾笔、黄豆坪以及罗平镇的泗盆,使用人口近1万。

新兴县。境内有粤、客两种方言,粤语使用人口占95%,客话使用人口约5%。客话集中于西部簕竹区的西片和河头区东片的部分村落,又称“洎子话”,总人口2-3万。

郁南县。郁南以粤语为主,但在南乡河口个别村落使用客家话,人数不详;在连滩镇的东西两坝,则有部分居民使用闽南话,使用人口约数千人。

以上简要介绍了广东省的语言和汉语方言概况,其中第二部分以粤语为重点介绍了16个城市及其所辖区域的方言分布情况,因此,在详略方面并不均匀。我们认为,各地应该切实重视对本土方言一些基本数据的了解和分析,这些数据既是各地政府制定语言文字措施和细则的重要依据,又是各地民情的重要内容,对于语言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皆具有十分珍贵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蔡燕华.中山粤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6.

[2]岑安民.恩平(江洲)话音系说略[A].第八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

[3]陈端飘.罗定本土方言——能古话[J].罗定史志,第2期,2.

[4]陈卫强.广州地区粤方言语音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论文,8.

[5]陈晓锦.东莞方言说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6]陈晓锦.粤北曲江的闽语:连滩话的特点简述[J].暨南学报,,(3).

[7]陈云龙.旧时正话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

[8]陈云龙.马兰话——一种明代传入电白的粤语[D].第12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广东中山,7.

[9]程祥徽.澳门的语言状况与语言政策[J].澳门语言学刊,12、13期,1.

[10]戴由武、戴汉辉.电白方言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1]佛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佛山方言志[M].佛山:南海系列印刷公司,.

[12]甘甲才.中山客家话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3.

[13]甘于恩.广东四邑方言语法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

[14]甘于恩.香山片粤语的分布、特点及其内部差异[A].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与探索(三辑)[C],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2.

[15]甘于恩.广东阳江方言语法特点概说[D].第三届汉语方言语法国际研讨会论文,暨南大学,6.

[16]甘于恩.粤语与文化研究参考书目[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7.

[17]甘于恩.广东两阳粤语语音特点概说[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2卷2期,8.

[18]甘于恩.粤语多源论[J].学术研究,8,(8).

[19]甘于恩.从《广东粤方言地图集》看粤方言的特征及与其他方言的接触态势[D].中国东南方言国际研讨会,香港中文大学,8.

[20]高然.中山闽语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博士论文,.

[21]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方言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4.

[22]郭淑华.澳门水上居民话调查报告[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

[23]何伟棠.增城方言志(第一分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4]胡性初.在茂名白、客、黎方言中为何都有?声母[J].双语双方言(五),香港:汉学出版社..

[25]黄剑云.台山方言[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6]黄丽华.佛山粤语的代词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7.

[27]黄雪贞.惠州话的归属[J].方言,,(4).

[28]邝永辉.粤北虱婆声土话区的语言生活[J].语文研究,2,(2).

[29]李健.化州粤语概说[M].天津古籍出版社,.

[30]李如龙、庄初升、曾毅平等.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31]李新魁.广东的方言[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32]李新魁、黄家教、施其生、麦耘、陈定方.广州方言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33]梁婷.抢救深圳方言追寻文化之根.深圳特区报,6年3月31日D1版.

[34]梁猷刚.广东省北部汉语方言的分布[J].方言,,(2).

[35]林柏松.石岐方音[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

[36]林伦伦.粤西闽语雷州话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6.

[37]刘叔新.东江中上游土语群研究——粤语惠河系探考[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7.

[38]刘镇发.香港客粤方言比较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

[39]罗康宁.信宜方言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40]潘家懿.开放以来汕尾市的语言变化.双语双方言(一),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41]彭小川.南海方音概述[A].李新魁教授纪念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

[42]彭小川.粤语论稿[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4.

[43]丘学强.军话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

[44]邵慧君.韶关本城话中的变音[J].暨南学报,,(3).

[45]邵慧君、甘于恩.广东四邑方言语音特点[J].方言,,(2).

[46]邵慧君、甘于恩.广东西江流域粤语语音特点概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5).

[47]邵慧君、甘于恩.广东方言与文化探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7.

[48]邵宜.封开南丰话[D].第四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香港城市大学,.

[49]邵宜、邵慧君.清远“鹤佬话”记略[J].中国语文研究,,(11).

[50]汤志祥、林建平.深圳粤语的分布以及代表话南头话的音系[J].粤语研究,1期,7.

[51]汪磊.广东三峡移民语言使用情况的个案调查[D].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6-7学术年会论文,广州大学,7.

[52]王李英.增城方言志(第二分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53]伍巍.粤语[J].方言,7,(2).

[54]伍巍、詹伯慧.广东省的汉语方言[J].方言,8,(2).

[55]熊正辉.广东方言的分区[J].方言,,(3).

[56]杨必胜、潘家懿、陈建民.广东海丰方言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

[57]杨璧菀.怀集白话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7.

[58]叶国泉、罗康宁.粤语源流考[J].语言研究,,(1).

[59]余霭芹.粤语方言分区问题初探[J].方言,,(3).

[60]余伟文、张振江、庄益群、宋长栋.粤北乐昌土话[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

[61]詹伯慧.广东粤语分区刍议[J].学术研究,,(3).

[62]詹伯慧、甘于恩等.广东粤方言概要[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

[63]詹伯慧、丘学强.广东粤方言的共同特点述略[A].第八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

[64]詹伯慧、张日升主编.珠江三角洲方言综述[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65]詹伯慧、张日升主编.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66]詹伯慧、张日升主编.粤西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67]张双庆等.乐昌土话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

[68]张双庆、庄初升.广东方言的地理格局与自然地理及历史地理的关系[J].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48期,8.

[69]张振兴.广东省雷州半岛的方言分布[J].方言,,(3).

[70]张振兴.广东省海康方言记略[J].方言,,(4).

[71]张振兴.广东省吴川方言记略[J].方言,(3).

[72]赵越.雷州半岛客家方言概貌[J].南方语言学,(2).

[73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M].香港:朗文出版公司,.

[74]庄初升.粤北土话音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









































出名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hj/4624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