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和先越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是全国首批公布的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随着近年来绍兴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绍兴市交通面对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加快带来的交通压力和矛盾,存在着道路拥挤、车辆堵塞的现象,交通不畅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
本项目在促进城市经济、交通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按照多模式平衡型绿色交通体系和有利于步行、自行车交通的5D发展模式,建设性地规划了水上交通系统,梳理和整合了绍兴老城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项目以保护绍兴的历史文化和水乡特色为宗旨,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并对绍兴的城市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01规划背景
绍兴市是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之一,直属浙江省。其东连宁波,南接金华、台州,西邻杭州,北濒杭州湾。东西长公里,南北宽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随着近年来绍兴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机动化进程不断加快,及外围区域性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绍兴城市交通压力日益明显,同时为了实现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一心、三片、三楔”空间结构,协调个体机动化快速增长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江南水乡特色的关系,统筹区域交通建设与城市交通的衔接,确立明确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编制《绍兴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市域现状与中心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图
项目依据绍兴市总体规划,以实现绍兴市发展目标为导向,以宏观定性、微观定量分析为手段,在吸取国内外大中城市交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现状综合交通系统存在问题,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完成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远期规划方案和近期治理方案,并在方案分析评价和多次汇报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推荐战略和可操作方案。
02规划构思
依据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实现城市发展目标为导向,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抑制小汽车过度增长所带来的污染、拥挤和对城市空间特质的破坏。通过对中心城市及周边乡镇居民出行特征、交通系统建设状况和区域发展环境变化的调查与分析;遵循绿色低碳和保持特色的原则,按照多模式平衡型绿色交通体系和有利于步行,自行车交通的5D发展模式,在吸取国内外大中城市交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以不断满足小汽车交通需求增长转向以采取交通建设与需求管理并重的发展战略,以城市街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的价值取向,确定城市交通的总体战略及与之一致的不同片区交通发展战略;在此原则的指导下,建立并采用城市交通需求分析模型测试了不同战略发展情景,并对城市骨干性交通网络的布局和交通枢纽的设置进行了方案比选的评价;邀请国外研究机构和著名国际专家参与关键问题的咨询;规划注重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反馈,在多方案分析评价和多部门参与的基础上,制定了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远期规划方案和近期治理方案,很好地将多个部门的近期区域性和城市交通重大项目建设与远期发展目标紧密结合,避免了城市交通建设就事论事、发展的一致性和整体性等问题。
中心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含轨道交通线网)图
03规划内容
规划面临的特殊问题
城市总体发展策略:发展镜湖新区,提升中心凝聚力,疏解优化老城,保护培育生态环境。城市发展面临杭州和宁波交通枢纽城市的双重挤压,枢纽型区域型交通体系的建设;“一心、三片、三楔”的空间布局结构如何整合;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水乡城市的特色、机动化的快速进程、旅游城市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中心城市交通现状调查成果(部分)图
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
区域层面
通过对接和调节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以确立“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的地位、实现“杭绍都市区一小时通达”、“绍北城镇密集区半小时通达”以及“市域一小时交通圈和两小时旅游圈”的目标,增强城市辐射影响。
形成“一通三纵三横三连”的高速公路网络体系。与滨海产业区发展相对应,新建北部滨海新区货运铁路,降低物流成本,促进货运由公路向更高效,绿色的铁路转移。
以轨道交通改善城际间的客运联系,建设上三城际铁路,将萧甬、漓渚铁路改造为城际铁路。
市域铁路规划图
市域高速公路规划图
年居民出行分布期望线(大区)图
年平均日早高峰机动车流量分配图
中心城市层面
根据研究目的和小区划分原则,划分了个交通小区,进行了13项交通调查和分析。根据绍兴城市交通出行的特点和城市历史风貌保护的要求,采用了方便行人和自行车为主的5D的交通模式,建立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数据模型系统。对小汽车出行比例的增长进行策略测试,明确小汽车的总量控制目标。形成“绕城快速环、片区多通道、内部方格网”的路网结构。按照公交先导的原则,构建综合公交客运体系,建设新开发地区的公交走廊,突出水上交通,活化江南水乡特色。强调老城和各级城市中心地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优先发展,打造低碳交通。根据城市不同地区的停车发展策略,确定相应的停车供给及管理政策,对高公交可达性地区和非机动化交通优先区采取严格的停车控制策略。城市空间结构与多模式交通相协调,供给-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需求-严格的交通需求管理。
中心城市公交线网规划图
中心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图
04规划特色与创新
规划理念的创新
面对机动化高速发展引发的交通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5D”交通发展模式,5D模式即POD(步行为导向的城市开发)和BOD(自行车为导向的城市开发)优先于TOD(公交导向开发),更优于XOD(城市形象工程)和COD(小汽车导向的开发);以低碳的交通规划理念为指导,优化多尺度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关系;采取精细差异化的策略,分区分走廊有针对性地确定交通政策措施。
“5D”交通模式示意图
规划内容的创新
针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特点,提出了老城区交通分层渗透的发展框架。构建外畅内达、分层渗透、三环多联、多速复合的城市道路网络;强调老城通过公共交通与城市其它地区的联系;鼓励小街坊的模式,打通巷道,增加步行和非机动车网络的密度,形成古城步行、自行车网络体系;保护老城特色,增强老城活力。
老城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停车规划图
针对水网城市的特征,强调个性化交通方式,充分利用航道河湖构筑水上交通系统,规划形成六条水上公交线路;随着镜湖新区的建设与行政中心北迁,将带来新的交通出行需求问题,规划采用情景假设的方法进行分析,确定以公共交通和水上交通为主的出行方式支撑镜湖新区“荷叶岛”地块的发展。
水上交通规划图
规划的方法创新
利用交通需求分析模型,对关键性交通网络的设置进行交通流线、流量专题模拟研究,确定综合性发展对策,避免就事论事。对城市的一些关键医院、入城口、长途汽车站、鉴湖隧道、环线方案等进行了深入的方案比选。
现状调查的深度与广度超出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的要求。一是扩展调查范围,包括了中心城市及周边乡镇;二是增加调查深度,包括了居民出行、交叉口流量、公交运行、吸引点、停车、出入口流量及OD询问、道路断面流量、路段车速、货运交通、流动人口出行、货物运输流通、出租车、车辆承载率等13项交通调查,尤其是公交运行方面开展了公交运量、公交车速、站点问询等调查,可以大大提高公交供给的有效性。
中心城市停车管理分区规划图
05规划实施
绍兴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有效地指导了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相继编制完成了中心城市路网、停车场、轨道线网、快速公交线网和水路客运等一系列交通专项规划;中心城市公交一体化、停车诱导系统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等规划正在编制;公交体制调整即将完成;公交线路调整已完成28条;BRT一号线已开通运行,BRT二号线和五号线也已进入方案设计阶段;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一至三期工程已投入使用;站前大道、绍兴一中初中部地下停车场等一大批城市道路和停车场工程正在建设;老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建设工程正在组织实施;完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建设工程已经启动。
中心城市道路近期建设规划图
鉴湖隧道推荐方案图
编制单位: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绍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原文刊登于《T+城市》杂志。
回复“1”查看精英讲坛系列文章
回复“2”查看聚焦上海系列讲座文章
回复“3”查看青年规划师眼中的新加坡系列文章
回复“4”查看大规划小百科系列文章
怎样才能治好白癜风那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hj/45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