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

寻找南京历史名人陵墓一


六朝金粉,十代烟华。南京的历史有过浮华,有过沉醉,过多的是仓促的收敛。有城市评论,给南京戴了个中国最伤感城市的帽子。中国多少个城市,南京就是最伤感的么?我认为南京叫沉重,叫忧郁,但绝对不是伤感。

伤感只是个极其人文的词藻,它体现在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里。南京这个城市很炫,有过大起大落,但始终都站在文化的前列,不曾落后过。文化的骨子里有着帝王的大气和市井的繁华,对于这样一个经历太多往事的古都来说,一切的一切都显得苍白。

站在城墙下,站在湖边上,站在江岸上,很多时候,人是会沉默的,脑海里的历史沧桑,终会让你语噎。南京留下的文化遗产除了寺庙文化与享誉世界的城墙外,还有遍布在城市中的墓葬文化。虎踞龙盘之地,安葬了许多王侯志士与文人墨客,其中一些并不为人熟知。

许多外地来南京游玩的人都要化上一半时间去“墓地”游,南唐二陵、孙权墓、明孝陵、中山陵、廖仲凯何香凝墓、雨花台、日本侵华大屠杀纪念馆等等,南京知名的墓地遍地皆是。等外人游完所有的“墓地”之后都会抖出一句:“南京是一座死城。”可怜的金陵只能对“天”伤感一声,乍就变成了一个尴尬的城市呢。

玄武波平,明城墙固,拂去疑问,南京依旧。南京为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首都。历史上的名人的陵墓在南京的有:孙权、朱元璋、徐达、郑和、孙中山、廖仲恺、何香凝、陶行知等,还有在南京建都的各朝皇帝,陵墓几乎都在南京。

我们本着逝者为大的传统精神,在城里城外按照年代,寻访了多处名气盛大或不为人知的名人陵墓,不论他们在历史上的功和过,甚至是罪人,但还是要在清明与冬至时分里,品祭下躺在自己身边的那些历史名人。

始前----

早期的公墓

早期的公墓叫“义冢”公墓,即公共的墓葬园地。根据考古发掘,从原始社会开始,南京就有公墓形式的墓葬存在。考古学家在现今的北阴阳营、浦口三河乡营盘山北坡两处遗址都发现了原始社会带有公墓性质的氏族墓地。

到了宋朝,官府公开设“漏泽园义冢”,也就是公墓,埋葬因战乱死亡而无人认领的尸体,或埋葬因为家贫而无钱买坟地的死者。南宋时,朝廷在建康(也就是南京)的九华山龙光寺设立了公墓,埋葬死去的贫民。

明代,官府则在南京的凤台门外设义冢公墓,仅向家中有人死亡而无钱卖坟地的穷人收取少量安葬费用,有的甚至不收取费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一万七千多具太平军士兵和南京百姓尸体被丛葬于灵谷寺、安德门等21处。

在民间,这些集中的埋尸场所被称之为“万忠墓”、“暴尸冢”,其实也是公墓形式。到了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南京四乡皆有义冢公墓,而以城西北的空旷地最多,大多数公墓由金陵救生局、继善堂、施材局等慈善机构设立。

汉末----

蒋子文

蒋歆,字子文。扬州人,汉末为秣陵尉,追逐强盗至钟山脚下,战死后就地埋葬于山北。到了东吴初年,有官员看见蒋子文在大道上乘坐白马、手执白羽扇、侍从左右跟随身旁,和生前一模一样,皇帝赶忙为蒋子文立庙堂,并将钟山改名蒋山。白马村、蒋王庙遗迹留作为地名,还保存至今。而今天的白马公园就是以他的典故命名,并造子文阁以示纪念。

他嗜酒好色,却认为自己骨相清奇,死后将会成神,蒋子文后来在平乱中殉职。三国时,蒋子文果然多次显灵,据说曾在肥水之战中曾展现神迹,也多次显灵解救旱灾。于是孙权封他为钟山之神,并将钟山改名为蒋山。故南朝皇帝对蒋屡屡封赠,在南齐东昏侯时,甚至被封为帝。民间传说,他后来被改封到了阴间,成为十殿阎罗的第一殿秦广王。

三国----

孙权

孙权是第一位葬于南京的帝王,在明孝陵前有座土丘,原名孙陵岗,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的葬地,亦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六朝陵墓。孙陵岗还葬有孙权的夫人步氏和后妻潘氏,宣明太子孙登也葬在孙陵附近。

明初朱元璋建孝陵时,主持建陵工程的中军都督府金事李新,曾向朱元璋建议把孙权墓移开,朱元璋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给我看门吧!”这样在建孝陵时,仅将孙权陵前的石麒麟迁往别处,孙陵仍在原地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东晋----

司马睿

公元年,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南京大学北园中有一座东晋双室砖墓,总长8.04米,东西总宽9.9米,由墓门、长甬道、近方形主室、侧室甬道和长方形侧室等部分构成。此墓历史上虽遭多次破坏,然结构大体清楚,墓葬形制的时代特点明显,所葬二人分别是元帝司马睿及被追尊的虞皇后,侧室内葬人可能是明帝生母豫章郡君荀氏。

南北朝----

宝志和尚

南京东郊灵谷寺,寺旁有一座著名的三绝碑。哪三绝?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绘的宝志和尚像、大诗人李白作的像赞、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字。宝志是六朝时代的高僧,吴道子根据佛经记载和民间传说,给他画了这幅像。

远看碑上的宝志像,手和脚都跟一般人不同,活像是鸟爪子。碑上的宝志像,肩膀上扛着一根禅杖,杖头上挂着剪刀和尺子,手上拿着指尘。这些东西,样样都是有寓意的。剪刀修剪过的东西,不是“齐”的吗?尺子不是用来“量”东西的吗?这不就告诉人们,宝志和尚是六朝齐梁时代的人吗?

相传梁武帝萧衍最佩服他,尊他叫国师。宝志像,禅杖上还挂着一面镜子。镜子是明亮的。怪得很哩,到了明朝,朱洪武不让宝志和尚安生。他要在这块风水宝地营建孝陵,硬是下令连墓带碑搬家。三绝碑就搬到了灵谷寺旁边。

梁武帝

“道可治身,佛能治心,儒而治国。”这是梁武帝的名言,他非常注重佛教的传播,最终饿死于台城。台城位于玄武湖南岸,鸡鸣寺之后,东端与明都城相接,西端为一断壁,这段城全长近米,外高在20米以上。台城为六朝时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后宫禁城,代表了“六朝金粉”的兴衰。唐代著名诗人韦庄曾在此凭吊:"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句脍炙人口。台城也是名吃南京板鸭的发祥地。

梁武帝萧衍乃是西汉开国功臣萧何的后人,梁大同十二年(546年)侯景之乱,梁武帝饿死台城,皇体被下葬于江宁区秣陵同夏里三桥宅。墓地的地形,正北方不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正南方则是一片开阔地,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此处的风水相当不错。

《梁书》中的记载,“宋孝武大明八年(公元年)甲辰岁生于秣陵县同夏里三桥宅”,所以大墓所在地正是梁武帝老家。墓周围有约一米见方,厚达O.5米以上的石块,在凹形正中间雕刻有双爪双角的走兽。墓葬规格之高前所未有,而“墓顶石”的造型乃是目前发现的所有六朝墓中所罕见的。该墓没有被盗过,保留有相当丰富的陪葬品,这对南京的六朝考古将有着重大的研究价值。

唐朝----

高僧玄奘

九华山公园位于城东,是钟山余脉西走入城的第一山丘,北隔明城墙,毗邻玄武湖。临湖一侧陡峻如削,象一只倾覆的行船,古称覆舟山。山中有寺,山顶有塔,山畔有湖,山下有城。

唐代高僧玄奘,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宋朝时金陵天禧寺和尚可政法师从陕西得到唐僧其顶骨,迎回金陵,并在天禧寺东岗建石塔,归瘗顶骨。明代又专门建了三藏塔,但毁于清代。抗战时,日本人想把唐僧顶骨盗走,激起极大民愤。后来汪伪政府在九华山建了一座三藏塔,将唐僧一半顶骨安入进去,侥幸留了下来。解放后收藏在灵谷寺玄奘法师纪念堂内,现归寂于九华山三藏塔内。

双女坟

“人鬼情未了”,在南京高淳县固城镇李家村附近有个双女坟,每年都有来自韩国的游客前来拜祭,让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变得不同寻常。唐代诗人崔致远是现在的韩国人,曾与“双女”结缘,并写下《仙女红袋》佳作,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双女坟坟冢呈椭圆形,高出地面2米左右,占地近一亩。该墓距今约有多年,但保存尚好。有砖石砌成的墓室,并置有双开青石墓门,后有两列甬道,直对月牙形的水塘,山水相映,墓地清幽。

墓中长眠的两名才貌出众的少女,与韩国才子崔致远的奇遇,在中韩文坛上流传着一段千古佳话。崔致远,字孤云,12岁来唐求学,18岁中进士,为官8年多,于唐中和四年28年时回国。是韩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被尊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百世之师”的称誉。

唐乾符年间,溧水县尉崔致远巡查来到花山,前去凭吊古迹双女坟。风流倜傥的少年尉官,面对旷野孤冢,遐想联翩,不禁贸然地用戏谑的口吻,题诗墓门:“谁家二女此遗坟,寂寂泉扃几怨春。形影空留溪畔月,姓名难问冢头尘。芳情倘许通幽梦,永夜何妨慰旅人。孤馆若逢云雨会,与君继赋洛川神。”

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夜,果梦二女翩翩而至,感谢书生题诗寄情。书生不胜欣喜,遂捧出佳肴美酒,邀其痛饮畅叙。席间诗来词往,互吐爱慕之心。至情深意密时,才子佳人同枕共衾,喜结连理。

一梦醒来,竟是人鬼相恋成婚,崔尉颇感惊异,遂作长诗《双女坟》追记梦中情景。由于梦境真切,相思难尽,后又继作《仙女红袋》聊以。“双女坟”,是促进中韩文化关系的一座桥梁,具有很深的历史文化内涵,非一般之古墓葬。千年之前,就受到人们的







































茵陈能治白癜风吗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ly/4723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