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绍兴市 > 绍兴市旅游 > 重磅高安骄傲,这位高安人竟推开了中国
当前位置: 绍兴市 > 绍兴市旅游 > 重磅高安骄傲,这位高安人竟推开了中国
著名的宜春八景中
仰山积雪和化成晚钟
讲的是宜春两座著名的寺庙
但是在宜春袁州的南庙镇
还有一座被许多人遗忘的寺庙
这座庙的名字是:蟠龙寺
全称如下↓
你也许听过,也许没听过它的名字
但你不知道的是
在宜春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有两位著名的宜春禅师
还有两位声名显赫的宜春王爷
再加上一位母仪天下的宜春皇后
都与蟠龙寺有很深的渊源!
想知道这两位宜春禅师是谁吗?
想知道宜春两位王爷是如何登上王位的吗?
宜春这位皇后与蟠龙寺又有怎样的故事?
欢迎欣赏由宜春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刘密撰写的文章
仁心蟠龙——两个禅师与两位封王的不朽传奇
刘密
暮色苍茫,群山层叠。我站在汨汨流淌的南庙河东岸的禅农阁,往南眺望不远的蟠龙山,用目光断开周遭的山岭,用思绪连接蟠龙山峦。一种异样的苍凉感悄然浮起,是那样渺远、悠长、甚至惆怅……
有一座古老的寺庙曾蛰伏在那山上,木鱼沉响,经声悠扬。可是沧桑百变,人难思量,至今寂寞占领空旷,篁声不辨瀑响,朽没的楼廊已不复寻找。“尔曹身与名俱灭”,无人知晓无人伤。嗟叹时光无情,惊异世道播迁。南庙,南庙河,南庙河下游的更多,莫不率皆如是。后人目光不再的所在,当年又是如何的光焰与魅力呵。
那座山上的寺庙,就叫蟠龙寺,也叫蟠龙山报亲显庆禅寺。
她的身世,是一篇跌宕起伏、悠长隽永的故事。
1令超禅师与钟传
令超,约年前晚唐高安县西北上蓝寺(位置在今天宜丰洞山)的一位禅师,他是禅者,也是智者。古代农村社会,人民耕田织布,安土重迁,比较封闭。但也有少数活跃人物,甘做贩夫走卒,运盐输茶,推车行舟,穿走于山江湖海之间,成为特殊的社会群落。
令超结识了一个叫钟传的年轻人,他是同县九峰山(今属上高市)人氏。他一眼看出这个年轻人的不凡,以智者的方式,礼遇这位沉沦下潦未来却必定被椽笔大写的人物。禅智的礼遇,绝不仅仅是简单、平等的尊重,一般的倒茶供饭,歇脚休眠,更多的是用禅师的慧语、仁者的慈悲和洞察前程的偈言,洗礼、雅化这个年轻人野蛮外表下那颗桀骜不驯、随时能揭竿而起翻江倒海的躁动心灵。
令超毫无悬念的做到了这一点,此真乃江湖有幸,江西有幸,生民有幸,文禅有幸!
唐末天下大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造反军狂飙怒起,血火中原,横扫大半个中国。风起云涌,时势来矣,英雄崛起的时候到了。龙虎狂啸,鲲鹏展翅,天必降大任于斯人,有雷霆万钧魄力,收澄清江右奇功!
中国古代伟大的著作《资治通鉴》记述:“先是,王仙芝寇掠江西,高安人钟传聚蛮獠,众至万人。”这段珍贵文字,宣示钟传正式推开了中国历史的大门。果不其然,聚集万众雄心勃勃的钟传先声夺人,毫无迟疑的迅速动手了。挥师占高安,袭抚州,下洪州(南昌),分兵西攻、东扩、南进,控制整个江西,辐射闽、越、湘、鄂。唐中央朝廷先后封他为刺史、节度使,最后贵显至南平王,成为称雄一方、一言九鼎、呼风唤雨的人物。
一伙官军眼中鄙夷不已的乌合之众、蛮獠莽夫,竟在钟传的整合锤炼下,纵横捭阖,驰骋疆场,脱胎换骨为堂堂王师,人民莫不箪食壶浆以迎。
从兹旌旗立,风雷息,钟传治理江西三十年。在他精心调理下,江西经济文化勃兴,人民安居乐业,在烽烟遍地,血雨腥风,生灵涂炭的华夏大地脱颖而出,成为一块沃土净境。此为江西后世尤其是江西人物在北宋的人文蔚起,雄视千古,奠定了雄厚基础。
钟传挥手一呼,应者云集,跺地一脚,地动山摇。靠什么?当然凭的是他当年搏虎至毙的赫赫威名。史传钟氏年轻时外出赴宴,日暮醉归深山遇虎。他毫无惧色持棍迎击,进退辗转,相持不下,竟至两手相搏,与虎缠斗不落下风,终在不期而至的旁人合力下,击毙猛虎。此人当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不世气力和“五步之内颈血相溅”的惊人胆魄,敬哉伟哉!不过,只凭过人的搏虎勇力,不可能号令千军万马,领袖一方。后钟传二百年的水浒好汉武松,没有可能成为梁山一号人物,成就一番事业,只是个打虎英雄而已,就是这个道理!钟传成名后很懊悔当年的搏虎莽举,作“搏虎图”告诫儿辈:“士处世尚智谋,勿效吾暴虎也。”崇尚智谋,正是钟氏成功关键。用禅宗语言说,钟传是有“慧根”的人,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赳赳武夫。令超尊重他,教化他,其禅心文质,其慈仁胸襟,也才能在他的心田扎根、开花、结果。否则岂不是对牛弹琴,枉费气力?!
令超的心化,使钟传在唐末军事割据的各路诸侯豪杰中,尤能独树一帜,标新立异,恍有开明睿智之君王气象。一曰尚文,二曰崇佛。
钟传不读书,却深知文化的重要。琅琅学子,皇皇科举,都是他心目中的偶像。时局混乱,斯文沦落,他依然热心科考,并依例行隆重的“乡饮礼”,设宴送别,并赠送举子不菲的旅资。优者可得到三百两银子,次者也有一百、二百不等。在读书人行“乡饮礼”时,他甚至即兴带兵观看,“拳拳然有喜色”,愉悦之情难以自抑。他是贩夫出身,熟谙敛财,但面对读书人的求助,往往一掷千金,挥金如土。此举可谓赢得生前身后名,千金散尽还复来。闻他义行,多少读书人不远千里闻风而来,尤其是没有考上功名的举子,更是踊跃,称誉他为“文候”。吉州陈岳,丹阳汤筼,新喻陈象,都是博学之士,投他账下,效命用事。如陈象授为行军司马,助他治理军政,至死不渝。
状元卢肇,当时名动海内,暮年遭逢乱世,却也与钟传恩怨交集。钟传起兵时是唐僖宗中和二年,就是公元年,卢肇还在世,在他坎坷人生的尾巴上了。他当然耳闻甚至目睹了钟传的起兵和割据。而卢肇的文名与清誉,钟传也必然烂熟于心,且向往之,仰慕之。与钟氏大致同时代的文人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记载,钟传在起事和获得权力后,不顾卢家反对,乱离中娶了卢肇之女为妻。从这个颇为逾礼的举动中,可以看出钟传对著名状元的厚爱和追慕,透出对读书人家和名门闺秀的向往。
尚文获得美誉的同时,钟传佛心灼然,时有坦露。保境安民,不事滥杀,是他天职,但能慈悲用战,标新立异,就很不容易了。史称钟氏围攻抚州时,正好城内突起大火。部将劝他趁乱立即攻击,机不可失,稍纵即逝。他却言出惊人:“乘人之险,不可!”并祷告火神不要危害城中百姓。抚州守将危全讽闻讯感动,于是献城以降。兵不血刃下抚州,成为一时美谈。
此外,他热心佛事,大印佛经,呈请朝廷颁送紫衣给江西高僧如令超等。他钟情并致力于兴建寺庙。在他的家乡建了崇福寺、普济寺,在洪州建了上蓝寺。与此同时,钟传在宜春蟠龙山建了蟠龙禅院。蟠龙山原是强盗出没之地,有关口和寨栅。钟传起事后在此屯兵,外抗湘楚,内抚吉赣。后来看到这座山幽深奇崛,有如世外净土,于是起意大兴土木,砌建廊殿,号称蟠龙禅院。事毕从洞山上蓝寺(洪州上蓝寺即移用其名)请来他的恩师令超驻院,自己也正式成为令超的俗门弟子,因而构结了江南禅宗史上一段奇缘。
蟠龙禅院实际上是专门为令超禅师创建的。此时应该是公元年之后,唐僖宗为钟传所请颁授紫衣也应该在这个时间。蟠龙禅院横空出世,风格卓异,其山,其水,其关口壁垒,其楮樟竹篁,莫不披上了世事奇幻,人生莫测的异彩。
一篇悠长的故事开场了。关于蟠龙山和蟠龙禅院。时光远遁,岁月渺茫。历史的诡秘在于,它并不按照人们的想象预演,恍惚一个山头与一个山头之间,有太多的空白任人猜想剪画。从公无年唐朝灭,到南宋孝宗皇后夏娘娘到蟠龙山探视,足足年的时空,几乎是一片空白。我们不知道这座山这座寺院发生了什么,什么事,多少事,怎么出现又怎么消逝的。难道我们什么也不知道?
不!我们知道,又一个禅师来到了蟠龙山。
2和光禅师与夏协
和光,俗姓李,宜春本土慈化人,活动于南宋绍兴到绍熙年间,大约公元年到年。他原是一个功名心极强的读书人,赴京都临安参加科举考试,骑驴缓行,巧遇本乡一个伟大的禅师普庵。普庵用几句含意讽谕却又深刻的偈语,惊醒梦中人,竟然使他瞬间大悟。决意脱俗出家,追随普庵而去。闻讯赶到寺庙哭求的妻子。终未能打动铁石心肠的和光,从此尘缘锯断,家眷永绝!有这样的决心,又有读书的慧根,和光成了善庵的高足。出师后领命前往宜春南部山区开创基业。所谓“遇蛇则往,逢龙则止”说的就是和光禅师走到蟠龙山下,由一条昂首前行的蛇带路,竟然上到了蟠龙山顶,也就是钟传创建,令超驻锡的蟠龙禅院原址。又一番筚路蓝缕,艰难困苦,我们就不必细说了。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那么和光禅师也只是古代千百个禅师里的普通一员,与蟠龙寺数百年间先后出现的可文禅师、慈解禅师、际海禅师等一样,必将淹没禅海,后人岂能识之?如是,蟠龙寺也将与古代的千百个寺庙一样,庸碌无闻于庙堂之上,亦无声息于江湖民间之下。谁能知道,谁又能在茫茫历史中,探触到它微弱而又短促的触须?毕竟,与周边声名煊赫的栖隐寺、慈化寺,甚至与声望较低的兴化寺、湖冈台明教禅寺相比,它都要稍逊一筹,略输禅采。
这一切都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而彻底改变,蟠龙寺因之而光焰灿照,不朽于青山碧水,誉名在万千世界。
他叫夏协,生活于南宋与北宋更替的公元年到年间。他的祖上来自吉州,祖父夏令吉当过吉水县的主簿,相当于今天的县委办或县政府办主任,是官宦人家与读书人家叠加的后裔。夏协是一个有见识的人,并不满足于在宜春乡下了此一生。这时节是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赵构掌权,宋金南北和议已成,社会比较稳定。此时夏协似乎做些生意,往来于时为京师的临安(杭州)与宜春间。正是此际,夏协做出了一个决定。把自己年方及笄的唯一女儿送进宫内。从当时看,这个决定的前景是混沌莫测的。女儿或者出人头地光耀祖宗桑梓,或者锁入深宫,鱼潜无讯。望女成风望眼欲穿的父母,与女儿永诀的可能大于富贵相见的可能,神圣而又残酷的皇宫,曾经埋没了多少青春淑女,折散了多少骨肉至情!夏协没有犹豫胆怯,女儿入宫,属于他的只是希望与殷切、与无数个明天的等待。据《宋史·后妃下》记载,夏协在女儿入宫后,仍然在临安住了一段时间,为此事资财耗尽,几乎一贫如洗,无法在帝京立足。回去吧,归去来兮,还是家乡靠得住。大约在公元年左右,他回到了袁州宜春。不妙的是,儿子尚幼,他却贫病交加,无力挣钱糊口,只能挣扎渡日。此时,他寄居在蟠龙寺,也就是说,蟠龙寺的和光禅师收留了他。
人最感激的是危难时的救助,人最难忘的是落难时的援手。
孤苦无助的夏协落难在一个陌生、清冷的禅寺。这个禅寺座落在距离宜春四五十里的高山之巅,道路崎岖,饮食难继。我们不能知道。宜春城里城外有很多寺庙,交通更为便利,条件更为优越,为什么没有一个寺庙收留夏协?是夏协没有去投靠他们,还是他们很势利?一个拖着病体,行动不便的老者,是怎样到那高山顶上去的?这些几乎都是千古之谜,无人能解。
我们所能推断的是,和光禅师是一个极富同情心的仁者,同时又是一个极富知识水平和极具眼光的智者,他和夏协之间必定心有所契,或有同读之乐,论禅之好,以至交长谊深,更有知己之谈,亦或可能。他的师父普庵大师能预测,善占事,料事如神,他有这个本事吗?他能预知夏协的前程和身后的故事吗?这一切无从揣测。我们只知道,他收留、善待、礼遇了夏协,这个贫病交加、奄奄一息的老人。我们只能说,这不仅是个善举,也是有识之举。
夏协肯定也把对和光禅师埋藏在心底的感激告诉了儿子,他不可能不说,他有足够的时间说。
夏协终于没有熬到女儿回来。公元年他死于蟠龙寺,终年56岁。和光把他葬于寺庙后山,这里成为夏协的长眠之地,他的女儿入宫至少已经六年,音讯皆无。夏协是在焦灼无望的等待中瞑目而逝的,他什么也没看见。眼前只是蟠龙山的林壑、竹涛和盛开的山花,还有整洁淸肃的寺庙中和光那张仁善、和蔼的脸。
他的那位进入宫内已经很久的女儿,下落如何?她知道父亲的凄然辞世吗?她究竟怎样了,发生了什么?
且让我们把目光转到这位命运奇特的女子身上来。
3夏氏皇后
她出生时,有异光入室,夏协非常惊奇,这或许是日后送她入宫的动因。史载她“以姿纳宫中”,美丽的容貌是她走向未来的风帆。虽然美丽,以她贫寒的背景和小小的年纪,却也只能做一个普通的宫中侍女,她的故事的开端是不美丽的,甚至有些暗淡。
她侍候的主子是宋高宗赵构的正宫娘娘吴皇后。这可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她活了八十三岁,历经南宋王朝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影响南宋政坛几近六十年。正是她,捩转了夏氏家族的命运。
夏氏侍奉吴皇后多年,大约从绍兴20年到绍兴26年,这时已是公元年。这一年,夏协尚在世。而恰恰这一年,发生了大事。未来接班皇位成为孝宗皇帝的赵昚,此时身为普安郡王,夫人郭氏突然去世,机会犹如凤凰朱雀之祥鸟降临,久蛰的雷声响了,梦想与光荣同时来到。由吴皇后指婚,夏氏嫁给了赵昚,封为齐安郡夫人。
吴皇后太喜欢夏氏了,这位不仅美丽,而且异常聪慧、贤淑的宜春小女子,与权倾天下的吴皇后惺惺相惜,结下了无比深厚的感情,皇后决意要为她定下美好灿烂的光辉前程。因为皇后与夏氏一样,也是贫寒出身,同样曾是贴身宫女,同是以聪明美丽果敢贤德赢得了皇帝和皇太后的青睐与心许。她是开封人,一个中国北方美女,一个没有儿子却能力荐养子成功接位皇帝的权势女人。从此往后,她关爱了夏氏终生。她比夏氏年长21岁,却比夏氏多活了三十年,足足三十年,他把对夏氏的真挚关爱延伸到夏氏身后。三十年后,她依然惦记着夏氏,改谥增光她的封号,封她的弟弟为极荣耀的少保官衔。
宋高宗赵构是历史上少有的长寿皇帝。活到八十岁却没有子嗣,选了两个养子做继承人。最终皇位落在赵昚身上可以说完全是吴皇后的主意。也就是说,赵昚在做郡王时,吴皇后就心意已决,要推他为未来的皇帝。此时,她把美丽贤淑的夏姑娘嫁给丧偶的赵昚,就存了让夏氏最后做皇后的用心。果不其然,成为郡王夫人后,夏氏身价迅速飙升。在赵昚公元年正式接位成为皇帝后,夏氏即继位为令人羡慕的贵妃,次年,也就是年,荣立为皇后。至此,吴皇后变成吴太后,夏贵妃变成夏皇后,从位置上说,夏皇后进入了可以影响华夏中国之命运的最高权力层。等于说,在吴太后的支持下,她握有了相当大的权势。
宋孝宗乾道二年,也就是公元年,已做了三年皇后的夏娘娘,决定回袁州宜春探视夏氏亲族和祖宗祠墓。此时她肯定早已得知,对她恩重如山的父亲夏协已经不在人世了。
很难想象夏皇后当时惆怅复杂的心情,我们不必去描绘夏娘娘衣锦还乡的无限风光,也不必赘述她体恤地方、抚爱乡民的贤德,更无必要去重复坊间传说和民间神话。我们关心的是,她是否去了蟠龙山,是否去探视、祭扫了她刻骨铭心、念念不已的父亲。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无法找到当年的记载,甚至蛛丝马迹。可怕的历史就是这样,它永远把真实的那一面隐藏起来,你看到的往往只是水面的浮沤而已。
轻轻拨开多彩多变的浮沤,我们却可以推己及人,确定夏娘娘必定去了高耸苍翠的蟠龙山,去祭奠了早已令人修茸一新的夏协墓葬。她能不去吗?她不可能不去,她没有理由不去。她的急迫的心情,她的沉淀已久的终身遗憾,特别是对父亲送她入宫的决心与远见,她不可能冷然漠视,置之不理。伟大的父爱,她不能在她生前报答万分之一。痛哭是不够的,思念是空虚而徒然的。脚已经踩在家乡的土地上,这块生她养她的肥沃土壤,现在已将她挚爱的父亲掩入其中,掬一把碧绿清澈秀江水,捧一份赭黄浅黑温汤土,跪在祖祠追思先人,献上供品,奉上香烛,叩拜再次,她怎能不呼唤她的父亲。她有任何的手段让父亲以另种形态再现:图像、雕塑、文字、诗赋,还有遗落的旧物,熟识的老宅,父亲的友人。
可以准确推断,夏皇后以万金之躯绝对到了蟠龙山,进了蟠龙寺。郑重、庄严的为父亲扫了墓,把女儿的挚爱和万般的憾恨,化作倾盆的泪水一泻为快。
她不会疏忽和光禅师,正是这位仁者,为她代行了儿女的情责。茂密菁林下的夏协墓,也在无言倾吐对和光的感激。她一定与和光见面了,见面的场景必定很感人。千年易逝,亘古难移。夏娘娘与和光禅师的会面,造成蟠龙寺的巨大声誉。一个僻远所在的普通禅寺,就要名动京师,声闻遐迩了。
夏皇后的丈夫赵昚,当然知晓了这一切。他下旨追封夏协为信王,并为蟠龙寺赠敇为“报亲显庆禅寺”。作为夏皇后的功德院为世人瞩目。何谓功德?此乃是夏皇后为父亲夏协也即御封信王作的功德,回报寺院,回报和光禅师。
于是蟠龙寺又兴土木,大动干戈,脱胎换骨,焕然一新,以蟠龙山报亲显庆禅寺的崭新风貌昂然问世!
这里还要提到一个人,这就是皇后的弟弟夏执中。此公因姐姐贵显而推恩封官到奉国军节度使,最后封了宜春郡公,并加少保官至一品。和他姐一样,夏执中是个贤德厚道人。富贵后不弃贫贱之交,不去糟糠之妻,真正有“苟富贵毋相忘”的高风亮节。其人自强进取,刚毅有为,练就一手好字,又习得上乘骑射功夫,曾经较技惊倒金国人,一度为国争光添彩,孝宗十分喜爱他。因此,夏执中请孝宗赵昚为他尊敬万分的和光禅师题赞。
孝宗在赐给和光禅师的画扇上写道:朕闻和光禅师之道,四海共称,吾舅(指夏执中)欲尊之。……庶(或者)使慈风广播,为大施众生,除热恼,得清凉耳”。并题诗一首赞扬和光褝师:
和光道德播乾坤,
吾舅何须要独尊?
朕以明知伊出处,
普庵嫡子牧庵孙。
时为淳熙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年,夏皇后已辞世23年,夏执中犹能得到皇帝的恩准为和光褝师题赞,可见夏执中对和光褝师感恩之深,也可见皇帝对夏执中喜爱之甚。此时,令人尊敬的吴太后依然在世,依然能够影响并驾驭皇帝。7年之后,也就是年,吴太后与世长辞!她比夏协多活了四十年,比夏皇后多活了三十年。值得注意的是年,这时也是她的曾孙赵扩为皇帝,是为宋宁宗。吴太后通过曾孙皇帝又做了两件与夏家有关的事。一是夏执中被提携为一品少保銜。二是改谥安恭夏皇后为成恭夏皇后。两件事皆见吴太后对夏皇后关爱之深,情逾骨肉,恒久不忘。岂不知此时距离夏皇后去世已垂三十年矣!
谥号为何要改?安恭改为成恭,一字之变,又有何深意?
谥号是古代对有较高地位的人,在其死后给予的最终评价。一字多义,高度凝炼,往往能切中肯綮,一语中的。
安恭,是说夏皇后个性美德的外在形态,其人款款行来,徐步缓语,恭礼有加,遇之如沐春风。有不多口舌,不触是非,给人贤淑安详之感。同时见贤思齐,善解龃龉,有淑君之分,可母仪天下,是为安恭。成恭,则在“安恭”基础上,更有助人之慈,成人之心,与人琼浆,授人馨泽的意蕴。这个评价更有质量,见出吴太后和宁宗对夏皇后贤德的感触之深。对其人品性风范的追思欣赏。甚至包含在更广泛和更深刻的历史事件中,夏皇后对丈夫赵昚的力助和积极影响。
宋孝宗赵昚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如平反岳飞冤案,锐志收复中原,惩治贪官,重视农耕等。这里面或有夏皇后的作用,他们毕竟作了夫妻有十一年之久,夏氏又是一个如此贤淑的皇后,怎么会没有可能呢?!
成恭,是成人之美,成人之事,成人之德啊!一字之变,却是力透纸背,一锤定音,震铄古今。成恭夏皇后,此之谓也。
和光禅师,自然是夏皇后“成人之德”的对象,历史铭记了他的善举和德范。
蟠龙山,巍峨高耸;蟠龙寺,曾经卓然崛立。
暮色渐浓中,我站在南庙禅农阁,凝望那三十六曲盘旋而上的蟠龙莲峰。林壑深奥,荆榛茂密。鸟儿横飞,从南庙河的石滩上空掠过,钻入蟠龙山谷。一路啾鸣。那座古老寺庙的遗址上,正有一个叫本耆的僧人,在那里诛茅架屋掘地锄菜。无论星月澄照,云日隐没,坚守着苦行僧的起居作息生活。褝与农,缘和愿,在交相渗透中成形。他来自遥远的北方,孤身落单在蟠龙山。在一个天色渐弱的下午,他来到这里,被奇异的景致风光震撼,是天闪吗?还是森林深处的呐喊?或者流瀑的疾呼?他萌生了在此重建“蟠龙山报亲显庆禅寺”的强烈念头,发出誓愿:要作开山建寺的和光禅师第二!
蟠龙山有斯人,蟠龙山幸矣!
我们想起远见卓识的令超禅师,他发掘了南平王钟传这块宝藏,蟠龙禅院从天而降!我们也想到才德非凡的和光禅师,他救助了落难的信王夏协,蟠龙寺因皇帝敇额,皇后的功德院而名垂青史!
谨记:两位禅师,两位封王!
远见卓识并非上天授与,更非飞来之物,究其实是人性中仁爱与善心的发散。无此仁心,即无蟠龙寺,更无蟠龙禅寺的光大发扬。有此仁心,必能救赎他人,救赎自己。惠人即惠己,济人即济世。此善大矣,此德莫与之比!
仁心蟠龙,后来者何在?
大哉伟哉,仁心蟠龙!
二〇一六年九月二十三日于宜春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来源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白癜风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xingzx.com/sxsly/47070.html